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家乡上坟去

(2022-04-07 20:54:24)
标签:

文化

家乡

情感

回家乡上坟去

45日,又是一年清明时,经过再三研判当下形势,我还是回到了家乡石海坡村。

对于像我这样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人来说,清明节给故去的亲人上坟燎草是第一要务。所以,从我记事,特别是参加工作以来,每年的这个节气,无论是刮风下雨,无论是工作繁忙,我都是想方设法赶回家乡石海坡,见上三姐,一块去父母坟上烧纸祭奠,从来没有耽误过,这一坚持就是33年。

当然,今年的清明节,对于我们家来说就格外的清冷了,没有了节前的忙碌和准备工作。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当下大环境的影响,外地生活的两个哥哥及家人也就不能返回家乡,清明踏青,省亲寻访,追思故人。我们的兄弟姐妹不能最大限度的再聚首团圆了。

这些年来,远在东北长春市的两个哥哥,退了休,颐享晚年,但思乡恋家的情绪日增渐长,回家乡的次数也就不断增多,他们基本每年轮流或一块在这节气前要回到家乡,一是祭奠故去的亲人,二是团聚生活着的亲人,三是看一看变化着的家乡和父老乡亲。至于每年选择在清明节前回家,也是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最佳时间。因为这个时候,天气不冷也不热,气温适宜,农活也不忙,庄户人们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坐着聊天,最根本还是能赶上一年四个祭奠节气中最重要的这清明节,可以到先人和父母坟上磕上一头,倾泻出那积淀心中的浓浓哀思。

作为如今还工作在岗的我,知晓当下社会状况,更能体会当前防控形势,但心中那颗赤子心、家乡风,散不开的石海坡情怀,还是让我割舍不下石海坡村的一切。经过采取必要措施,在不违反各种规定要求的情况下,我还是依然启动回家的行程,坐上通往县城的102客运班车。此时的班车里,没有了往年的拥挤和喧哗,在确保不超半数座位的乘客要求下,使得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也冷清和无奈了许多,空旷的客车厢寥寥无几。

到了县城,坐上弟弟的私家车轻松往家赶,明媚春光暖,向阳草木青,乡村田野一片美好。小车如离弦之箭,风驰电掣般奔跑在106国道线上。不大工夫,拐下国道,进入336省道,驶进与226省道交汇处,这里就是索泸(老盐)河,家乡的桥,家乡的河,家乡的一切就在我的眼前了。

我忙下了车,环视家乡的河流,蜿蜒曲折,南北纵横。其实它就是家乡的母亲河,世世代代的家乡人依河傍水,生活生存,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惠。如今,河道里已经没有了往日那碧水荡漾、清澈涟漪的美景,几乎干涸到河底,季节性来水送水的时间段已去,也就恢复了河流的原本状况。家乡人多么希冀一年四季满河道的清水长流啊!

我踏着家乡温暖的土地,站立桥头,举目东方,那片石海坡,那里才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家乡。广袤原野,万籁俱寂,阳光四射,温馨无比。郭家坟、松树坟、小范道沟、长头地、马台道……都展现在我的视线里,这里的景象太熟悉而又太陌生了。田地里的一切都引起我的思念和遐想。一段时间不回来,田地里又增添了不少新坟。如果没有人指点,根本不知道它们的主人是谁。但我知道这些被深埋进土地里的人们,生前都曾有一副鲜活的面容,我甚至能够清楚地记得他们中一些人的某一个最微妙的表情和习惯动作。他们活着是亲密的乡邻,最后又重新在这里聚拢和重逢,一年又一年,风里雨里,守望着庄稼和村庄、大地和河流。他们都是我失去的父老乡亲啊!

人生之痛就在于不甘心而又无可奈何,我又想起那首老歌,时光一去不回,往事只能回味……一辈子漫长又短暂,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没有回头的机会,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休教此情成追忆,寄身当下莫惘然。我的眼睛有些湿润朦胧,我急忙向村庄走去。(待续)

回家乡上坟去

20224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