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德州运河文化研究的翘楚

标签:
文化感受情感 |
张明福是德州市的一位文化名人,1955年5月出生,济南市济阳区人,原是德州市档案局(馆)正处级调研员、研究馆员。他是我国恢复高考后(1978年春)山东师范大学第一届历史学专业本科毕业生,1982年毕业分配到德州市,一直在市档案局(馆)从事文献编纂工作,他熟悉德州历史、人文、地理,尤其在研究德州明清文化史方面有着较深的造诣。2015年退休后,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笔耕不辍,先后发表德州地域文化方面的文章300余篇,并出版《德州明清仕宦家族》《德州往事》《德州明清墓志集注》《德州乡土志集》《道光、同治<临邑县志>校注》等书。作为一名地域文化研究者,近些年来,他钟爱大运河文化建设,致力于德州运河文化研究,深入大运河德州段沿线探寻,发表了大量的具有真知灼见的有关大运河历史文化的理论文章,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对推动整个大运河山东段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弘扬大运河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德州运河文化探微》是张明福多年来在运河文化研究中所发表的文章结集。全书共收录文章56篇近30万字,其中49篇是公开发表在《德州日报》《德州晚报》《运河研究》《文化德州》等报刊上的文章,2篇是因可读性差当时报刊未发表的,5篇是为追求本书内容的系统性而新写的。成书前经过编辑归类,分为德州运河文化综述、南运河德州段历史文化解读、卫运河德州段历史文化解读、附录四部分。全面系统介绍了大运河德州段的历史渊源、人文风物,是我们认识大运河德州段、了解德州运河文化最好的参考阅读书籍。儒风水韵,大德之州。因我爱好大运河、研究大运河,书中一些文章的发表之初,我就曾阅读过。如今,集腋成裘,再完整系统阅读起来更感浓墨厚重,受益匪浅。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三大工程之一,是中华民族治理国家和发展水运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大运河德州段自隋炀帝开掘永济渠以来,也已在德州大地上流淌了1400年之久。作为伴随大运河而生,受益于大运河而发展的城市,大运河的通航直接促进了德州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尤其是明中期至清中期的300多年间,德州一直是大运河沿线的经济重镇和区域文化高地。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大运河的南北断航,德州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即便如此,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大运河德州段,曾是水运非常兴盛的时期,每年的春夏秋三季经常是“舳舻相接”“帆樯如林”。之后的大运河德州段彻底断航,但仍承担为天津市和河北省东部输水以及汛期排洪任务。千百年来,大运河滋养着德州人,大运河成就了德州,德州辉煌了大运河。
作为大运河的重要文化节点,卫运河和南运河交汇连接段,衡水、德州两市隔河相望、对应相处,水脉相通、文脉相连、血脉相融,共同构成了北方大运河不可分割的水网体系。左(西)岸的衡水市大运河,流经所辖故城县、景县、阜城县,全长179.05公里,其中卫运河64.1公里、南运河114.95公里;右(东)岸的德州市大运河,流经所辖夏津县、武城县、德城区,全长141公里,其中卫运河96公里、南运河45公里。两市以河为分界、重合共享大运河101.1公里,这也是整个大运河上因地理区位、行政区划不同,而形成的两省、两市相互对应里程最长的景观河段。这里既有大禹治水的足迹,也有后羿射日的记载,更有儒家弟子游学的传说,共同的家园,共同的精神财富。区位特殊,历史悠久,遗存丰厚,人杰地灵。如今这里还是冀中南、鲁西北接壤相连地域和燕赵文化与齐鲁文化交汇区域,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举足轻重,光彩夺目。
燕魂赵魄,齐风鲁韵。伴随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不断推进,冀鲁协同、衡德联动,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更是顺天时,应地利,逢人和。这些年,热衷于行走大运河、研究大运河的我也不只一次的走进大运河衡水段的对岸,走进山东省德州市地域内,寻访运河沿线人文遗存,拜访当地运河研究学者专家,结识志同道合的德州朋友,更是积极参加山东省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的各项活动。而张明福就是从阅读他的运河文章开始,日渐熟悉,网络交流,相知相识,会议相见,成为大运河文化研究的中的知音、知己。多年来,他一直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结合史料实地考察,呕心沥血,求真求实,扎扎实实地研究德州地域文化,发表和出版了大量有关德州地域文化的史料文章和书籍,“肯学、能思、善写”,他是典型的学术型专业高级人才,素朴、真诚、谦逊,是我由衷敬重的文化达人。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助推德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如今,在新时代的热切呼唤中,大运河醒来,重生新的繁华,勃发新的生机。张明福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并践行于行动中,他既注重深入调研,又从不人云亦云。他认为,德州段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质量和档次,取决于对人们大运河历史文化的理解程度。要展示准确,展示出特色,就必须深入挖掘史籍记载和实地观察考察,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找准展示运河文化的线段与区域,使大运河文化带建在应该建设的一切地方,不遗漏任何大运河所经的城市与乡村,找准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线段与节点;他坚持要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需要人们对境内大运河文化内涵有一个确切的了解和准确定位,只有摸清运河文化的魂魄,找出应该保护和利用的精髓所在,才能使打造出的运河文化带充满文化魅力和持久芬芳,即确定德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需要重点展示的核心元素;他倡导德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整体提高德州城市生态、城市人文及城市文化水平的千载难逢的绝佳机会,应该通过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挖掘,对前些年传承历史文化中出现的一些瑕疵之处,借机加以纠正,充分展现出德州作为运河城市的文化魅力与水韵雄姿。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如今,张明福依然忙碌着,继续着他的德州地域文化挖掘整理,心无旁骛地投身到大运河德州段的研究中,对大运河的热情不减,“走城郊东西,寻残碑断简,访耆儒野老”,笔耕不辍,文史新作时常出现在当地融媒体及网络上,研究成果丰硕。他用执着的坚守,诠释着对运河文化的热爱;用坚毅的脚步,丈量着大运河文化的厚重;用手中的笔,书写着大运河文化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我也愿继续加强联系交流,向张明福虚心学习,兼收并蓄,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资源,为衡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