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一个孩子的呐喊》

(2012-03-21 16:52:41)
标签:

杂谈

分类: 新书信息

《听,一个孩子的呐喊》

当前教育真热,虎妈狼爸鹰爸们都在大谈教育经。不过,孩子们也有话要说……

每天一斤卷,强壮X中人已然令人惊心,这是国内某地重点中学的办学口号;另一句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则是某校高中教室里黑板上方的标语,旨在督促题海战术下睡眠不足的学生克制瞌睡。

小学教育办成这样,当然偏离了教育办学的目的和功能,走到了毁人不倦的地步。涂尔干曾说,教育使人社会化,但如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曹兴所言,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培养了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忽略学生道德情操培养、造就了学生群体极其脆弱的心理素质而普遍偏激化、丧失了年青一代传承忠孝传统的基础、扼杀想象力、毁灭自信心,这难道不是跟社会要求背道而驰的吗

河北石家庄16岁高中女生李怡心所著的《一个孩子的呐喊》,所记录的,不仅是她个人对正在接受的高中应试教育及其恶劣影响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学生群体不堪重负积蓄的强烈情绪。全书第一篇文章《××高中起义记》、第三章第一篇文章《压抑繁荣文学》,及其他一些篇次里,都引述了大量在过度激烈的应试竞争压力与最大化严苛管制的学校体制压迫下,学生群体反弹出的厌考厌学文学作品——这些在学校管理者和老师看来离经叛道并千方百计在教室、宿舍、学生书包或手机、电脑里清剿的文字,实则是学生群体无奈自嘲和自我安慰的承载,具有一定的解压功能,但仍不为校方所许可,一定要将全身心参与应考的意识灌输给学生,不得做任何徒劳的辩解和反抗。如此压制,同样是有悖心理规律甚至社会规律的。

这本书从多个角度描绘了应试竞争压力、学校体制压迫下学生身心发育成长的异化。学者们年复一年逢会必谈减负、教改、课程改革、素质教育,一个接一个的新版本教材、考试大纲、高考考题等正出于他们的指导乃至直接操刀,这怎么越减越多了呢?

至于学者们设计的语文之外中小学其他课程,之所以会带来折磨学生的题海填鸭训练,难道能跟教材和高考考题设计脱离联系?要知道,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老师们,是验证了题海填鸭训练与高考成绩的正向联系,才逐年加码前一训练的密度和难度,以获得更高的升学率。反过来,如果做题与应考不存在密切联系,谁还会费力不讨好的组织集中营式高压练题?

《一个孩子的呐喊》书中提到,有位老师一番话让书作者、16岁的李怡心感到心颤,你们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老师要求的,你们就能够做到,因为完全忽略了孩子们并不是机器人,接受能力、学习强度总有限度。同样,我国各级各地历次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考试改革,专家学者们和官员决策时也暗含了基层地方、学校、老师、学生接受改革(折腾)的潜力是无限的这一前提,严重忽略了教育主体的诉求,进而偏离了教育目的,在反社会导向的改革上越走越远。

在笔者看来,如果我们的教育学者和官员真正走出书斋(办公室),将教育规律的教条、教育政策的条条框框拿到学校,与正在为这些条框所折腾的师生对话,俯下身来根据教育主体的诉求,一点点剥离现行应试和学校管理体制的非人性、非社会化硬壳,才能算真正响应了李怡心们的呐喊,也才能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人才培养作出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