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那一片土地——(42)烛光中的祈祷

标签:
旅游德国纽伦堡neurnberggermany |
分类: 德国 那一片土地 |
德国那一片土地——(42)烛光中的祈祷
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听到纽伦堡这个名字,只能联想到教科书上二战后1945年至1946年间,为审判主要纳粹战犯而建立的纽伦堡国际法庭。
二战的历史带给这座城市的只有罪恶和毁灭,在20世纪30年代这里是希特勒纳粹党的党部;在这里通过了臭名昭著的反犹太人法案;二战结束时,这座城几乎被盟军的空军夷为平地;战后国际法庭的裁决,让那些反人类的战争狂人们在这里最终找到了灭亡的宿命。
等我们从火车上下来,走近纽伦堡老城区的时候,看到的却是一座中世纪古朴而繁荣的古城。五座圆形的碉堡一样的城堡连着围墙将老城紧紧抱住,走到城堡前,似乎不喊出家族的名号,吊桥都不会给你放下来呢。这座城完全按照中世纪的老样子重建了,也许这是德国人最为得意之处,用最现代的科学技术将自己民族最古老的文化照原样一丝不苟地复原。是啊,如果现代化的结果最后让自己都不知来自何处,那还有什么意义?
吊桥自然是没有了,城堡内部也因为是星期日不开门。这都怪我们在出发前应该打听一下,在德国(包括欧洲很多国家)的每一个城市的车站或者市中心交通便利的地方,都有标着一个字母i(information)旅游信息机构,在那里你可以知道很多有关本地旅游景点的信息,包括索取免费的资料,特别是打听景点开放和休息的时间,甚至可以买到游玩所有景点的通票,十分方便。
美丽的佩格尼茨河(Rednitz)穿过老城,将城区分为两半。过了河,地势渐次升高,我们顺着大路缓缓地漫步向上,便来到了中央广场(Hauptmarkt),广场向前走不远,是著名的圣塞巴尔德教堂(St. Sebaldus K.)。这原是一座罗马式教堂,从教堂高塔上的圆顶不难看出,后来又改为哥特式,教堂内由很多细柱集束而成的巨大的立柱,以及这些立柱在天厅形成的火焰状斗拱,和火焰状窗形是这种风格典型的代表。教堂本是宗教神圣的殿堂,对于我们这些不谙西方宗教的人来说,除了了解一些有关耶稣受难和其他有关的圣经故事之外,对于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艺术表现形式上的细微差别不了了之。但是教堂在欧洲往往也是展现世俗绘画、美术创作、文化活动的场所,如果你有心会在教堂里发现很多涉及文化和当地人内心精神世界的东西。
在圣塞巴尔德教堂里,有两幅巨幅照片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一幅是教堂被在战争中被炸毁后的断垣残壁;另一幅是当地有千人在教堂里举行烛光祈祷,照片上有大人也有孩子,在最前面的是一个女孩,她手捧着一柄蜡烛,烛光辉耀着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稚嫩的脸上,凝聚着无比纯真的虔诚。女儿跟我们解释说,德国人为和平而祈祷,他们在心中说,在这块土地上绝对不会再产生另一次战争。我为这幅照片和照片后面无数人那无声的誓言所感动,假如有一天和平不再是一种生存状态,而成了人类的本性,这世界将是多么美好!
走出教堂,在广场的另一端是一座十四世纪建的“Schöne Brunnen”(美丽喷泉)。说它是座喷泉到不如说一座塔,一座用金子搭成的塔,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越过广场,继续向上的路,很快便登上了老城的制高点。从这里鸟瞰纽伦堡,远处苍茫之处才是人们称之为拜恩州第二大工业中心、世界玩具之都的另一半现代化的纽伦堡。
“叔叔、阿姨,你们是从中国来的吗?”一位姑娘走到了我们身边,“在这里能够听到中国话心里真高兴!”姑娘像见到了亲人一样的兴奋。从攀谈中我们了解到这位年轻人在一家驻北京的德国公司工作,这是她第一次来德国出差,任务完成之余,到各地看看。她和女儿年纪相仿,很快两个年轻人无拘无束的谈了起来……
在回来路上,我们再次被佩格尼茨河的美景所吸引。站在桥中间望去,河两岸鳞次栉比楼房的窗口全都种满了各色的鲜花,河水几乎是从鲜花的走廊间穿过。
突然间,大家都感到饥肠辘辘。原来我们都疏忽了,周日德国(包括奥地利)所有的商店、饭店全部关门休息,我们随身没有带吃的。后来,在快到火车站的地方,发现了仅一家开门的快餐店,才填饱了肚子。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年这里由修士们做的纽伦堡蜂蜜果脯饼(Nuremberg Lebkuchen)和姜饼(gingerbread)在德国最负盛名,尤其每年圣诞节在纽伦堡举办的庙会(已举办百年)上展卖,吸引着来自各地的德国人。在盛产美食的地方差点儿饿肚子,真不知有没有“没吃姜饼,就等于没去纽伦堡!”的说法。后来女儿知道了,写信安慰我们:“……至于姜饼,其实更多的时候是供观赏的,就是那些花花绿绿的大饼干,做成心的形状,涂成巧克力色,放上一年半载不会坏。我在墙上也挂了一个,你们应该记得吧,味道我没尝过,因为太美丽了,所以反倒抑制了食欲,据说现在在德国更多的也是为了装饰之用。”
从古城的壕沟看纽伦堡火车站。
整个老城区是向上缓缓的坡形
中央广场(Hauptmarkt)。
从山顶遥望纽伦堡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