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那一片土地——(39)波茨坦的那一张桌子

标签:
旅游德国柏林波茨坦波茨坦会议西席林霍夫宫potsdamberlingermany |
分类: 德国 那一片土地 |
德国那一片土地——(39)波茨坦的那一张桌子
公共汽车窗外迅速掠过波茨坦的市容,波茨坦是勃兰登堡州的首府,在这座被称为“北方村庄”的城市,到处可以见到中世纪荷兰的建筑。与德国其他地方民房的尖顶不同,这里的屋顶的形状很像中国古代翻地用的一种叫做“耒”的农具,秦币中也有这种形状,别是一番风格。
波茨坦因二战结束时在此召开了波茨坦会议而著名。在历史强烈的光环下,召开会议的西席林霍夫宫反而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座宫殿是1912年德皇威廉二世修建,后来成为一家富商的别墅。
我们到达西席林霍夫宫时,不觉得它像一座宫殿,说它是富商的别墅到更合适。宫殿是由我们常见的巴伐利亚典型的墙面带网格装饰的二层楼群组成,砖红色的屋顶与爬满绿色长春藤的褚石色的墙壁,相映成辉,让整座宫殿在一种历史的沉重中,透着一些生气和轻松。
走进宫殿的大门,迎面是一个圆形的草坪,几乎占满了庭院。草坪的中心有一个圆形的花坛,白色的花环中央嵌着由天竺葵组成的一个硕大的红色五角星,据说是在当年波茨坦会议举行前夕,特意按照斯大林想法设计的。
进入宫内是三个圆形拱门,难说是不是与苏、美、英三方巨头的聚会形成了历史的巧合。宫内有五个庭院和一百七十多间屋子,作为宫廷遗留下来的痕迹几乎荡然无存,走廊里陈列着的都是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波茨坦会议的资料和照片;墙上挂着《波茨坦协定》文本,文件下面有斯大林、杜鲁门和艾德礼的亲笔签名。
召开会议的大厅有四十平方米,大厅里空荡荡的,唯一引人注目的是大厅中央那张巨大和厚实的栎木圆桌,在历史上的那一刻,世界的中心曾经钉在了这里。圆桌的上面摆放着苏、美、英三国国旗,桌子的四周分放着三国元首和官员们的座椅。大厅的上面的楼廊,是记者们的采访席,大厅两边是工作室。一切都给人人去楼空的感觉。
看了墙上有关波茨坦会议的介绍,回顾了一下那段远去了的历史:1945年7月17日~8月2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以及他们的外长和顾问在此召开会议。7月26日,发布了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8月2日,签订了处理战后德国的《波茨坦协定》。一场让整个世界陷于血与火的大战终于在这张桌子上烟消云散了。
会议中一个细节颇具戏剧性,7月28日前英国代表是首相丘吉尔,当时正值英国大选,大选揭晓后,丘吉尔下野,因此会议从7月28日以后由新任首相艾德礼接替丘吉尔参会。丘吉尔这位曾在二战中运筹帷幄、叱诧风云的领袖人物,那一派口叼雪茄的自信,至今也是男人的崇拜,就这样中途退场,黯然走下了历史舞台。可以想见他当时的郁闷心情,但是有历史学家说,英国人民救了丘吉尔,战争结束了,人民需要经济建设,而丘吉尔并不擅长于此,也许正因为没有选他任首相,才保持了他一生的英名。另看过一篇文章,说丘吉尔十分不服气,曾罄尽家产购买股票,让英国人看看他经济方面的才华,结果是家田尽输,幸亏他的秘书暗箱操作,凡他抛掉的股票,秘书则买进,才没有让他蒙受经济损失。
想着这一段带着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不觉来到了宫殿的后身,一座不大的小花园。远远望着被芦苇丛遮掩的哈弗尔河(Havel),隐约可以看见河面耸起的白帆。此时已是午后,鲜花、树丛、芦苇、白帆,伴着微风和略显炽热的阳光,让人在怠倦中享受着那一刻的平静和安宁。
当年威廉二世一定也曾泛舟河上,何必呢,丘吉尔大人,这不也是一种生活吗。
由天竺葵组成的一个硕大的红色五角星是当年斯大林的设计。
从走廊望去。
波茨坦会议会址——西席林霍夫宫外景(左)。
波茨坦会议会址——西席林霍夫宫外景(中)。
波茨坦会议会址——西席林霍夫宫外景(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