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
一直以来,给自己的评价都挺高——自信!养了孩子,开始时无知无畏,每天伺候孩子吃喝拉撒忙活的不亦乐乎,当儿子第一次发烧,脑袋烫的像个大火球,我在惊恐中发现,原来“养孩子这部大片儿,是会偶尔出现一些恐怖镜头的啊!”孩子成长中的一次次头疼脑热都会让我很紧张,慢慢的,我变成了一个焦虑的妈妈!
曾经有好友提醒过我,你要放松,你的态度对孩子会有很大的影响。我没太懂,因为我觉得我要么是在“积极应对”问题,要么是在“深谋远虑、未雨绸缪”,我是在为成为一个优秀的妈妈而努力,我有错吗!
静下心来想一想,我担心的那些东西,究竟哪些如今已成事实,而哪些又是我焦虑状态下的胡思乱想?通过《游戏力》——轻推,帮孩子战胜童年焦虑这本书,我发现我对儿子那些“一厢情愿的关心”,虽然耗费了我很大的“心血”,但对于他来说却是一种负担。
书的前言部分有个小故事:“科恩博士八年级的时候做了一个实验。第一步,他捧起一只才孵出几天的小鸡,像老鹰一样死死的盯着它的眼睛,等把小鸡放下时,小鸡吓得僵在地上不动,开始装死。大约一分钟后恢复正常。第二步,同时吓唬两只小鸡,发现两只小鸡用了五分钟才恢复常态。第三步,吓唬一只小鸡时,让另一只在旁边闲逛。结果被吓的这只小鸡仅仅在地上几秒钟就蹦起来了。那么结论是什么呢?科恩博士的结论如下:受惊吓的小鸡会观察第二只小鸡,发现它没有害怕,也没有被吃掉,所以说明没有什么危险,那么我也可以站起来了。如果第二只小鸡也在装死,那么第一只小鸡一定会想:虽然我没看见老鹰,但第二只小鸡一定看到了,所以它不起来,那我也别动吧。”更有意思的是,小鸡们在镜子前面装死的时间最久,因为它以为镜子里是另一只被吓坏的小鸡。
哇哦!我问自己一个问题:“长达十年的育儿生活中,我是一只怎样的小鸡?遇到问题时,有多少次是在闲庭信步,又有多少次是被眼前事情吓得惊慌失措、瑟瑟发抖?”
这个实验明确的告诉我,镇定的第二只小鸡之所以能安抚吓呆的小鸡,用的并不是摆逻辑讲道理的方式,它用行动在告诉吓呆的小鸡:“看看我的眼睛吧,我眼睛里面没有害怕。
我希望孩子轻松面对人生中的各项挑战,自己却一遍遍的用行动告诉他:“这个世界很危险,你看,我都吓坏了”。作为一个从事早教工作的人,我看似很明白该如何跟孩子交流,但以我这些年的观察,孩子从大人这里接收到的信息,多数不是通过语言,而是一些非语言的信号,比如眼神、表情、肢体动作,甚至是抱孩子时肌肉紧张的程度。
前几天儿子狂流鼻血,各项检查都做了,没什么大毛病,就是季节因素加之儿子体质问题。有一次鼻血流的太厉害,学校医务室电话通知我去接孩子。在路上,我不断的告诫自己:“做不慌张的那只小鸡!”儿子在医务室用冰块镇着鼻子,鼻子里塞着棉条,垃圾桶里一堆染满鲜血的纸巾。此情此景,放在以前,我一定会连珠炮的发问:“你感觉咋样?怎么流的?”然后接下来会说:“让你多吃蔬菜水果,让你多喝水,让你……”吧啦吧啦,没完没了。但我这次都没说,因为那些看似关心的话语实际是对自己紧张情绪的肆意排泄。令我惊奇的是,事先的演练,让我特别的沉着。带孩子去医院的路上,我的心情一只很放松。儿子也没把流鼻血当回事儿,路上跟我闲聊:“妈妈,你知道我生病的时候最讨厌什么吗?我最讨厌你你着急生气的样子,这样我特别的紧张,接着就会更难受。”
生气!我对孩子的担忧,他会从中看到“生气”?这个结果多么的有悖于我的初衷!看来在儿子眼里,当我成为惊慌失措的“第二只小鸡”时,他自己也会感到紧张、无力,甚至觉得自己犯错误了。想起上周做鼻腔镜检查时,儿子拉着我的手,让我陪着他,但是怎样都放松不下来,检查的东西根本放不进去。老大夫之前检查的时候特别喜欢我儿子,上来抱了抱孩子,把手放在他的肚子上,让他深呼吸,只用了几分钟,儿子就顺利的做完了检查。镜头回放的话,我的样子一定不输给那只看到了老鹰的小鸡……
焦虑是一种会传染的情绪,父母提心吊胆的样子,就会让孩子产生焦虑。而处在焦虑状态的大人,又会很难看到孩子真正的内心需求。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面对各种问题,健康、社交、学习,方方面面,没有谁能做到样样都行,总会有最不擅长的那一部分,当孩子需要帮助,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你想好怎么做那“第二只小鸡”了吗?
对我来说正视并解决自己的焦虑,是排在第一位的!
《游戏力》2让我清晰的看到自己紧张的根源,我了解到是我的“安全系统评估机制出了问题,令我欣喜的是它有很多办法能够帮助到我,让我重置安全系统。受启发后,我做了一个属于我的“焦虑刻度表”,放在心里,当我面对孩子的问题感到困惑时,这个刻度表会帮我分析焦虑状态到达何种程度,用哪些方法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寻找解决办法,尽量不带着“焦虑”的眼镜放大孩子的问题。
继续学习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