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心理健康 |
科恩新书《游戏力》2,前言部分,很清晰的阐述了为什么要运用游戏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应对紧张焦虑,我把部分内容作了整理,分享给朋友们。
联结(connection),是我所有方法的核心,这一点我在《游戏力》一书中详细讨论过。人生无处不联结:怀孕,喂养,搂抱,相视,玩耍,分享,安慰,倾听与交谈,友谊与共情,爱与关怀。联结让孩子感到安全、自信和快乐。
但是,分离,同样也是生活内容的组成部分。孕期结束于胎儿与母体的分离,婴儿期结束于孩子爬出去探索世界,我们与孩子分手去上班而他们去上学。还有一种心理上的分离,就是当我们生孩子的气,或者当孩子生我们的气、当他们害怕、当他们感到孤独时。这类心理分离,就是联结断裂,而且更为痛苦。
联结断裂是许多行为问题的根源。
对待“干坏事”的孩子,我们常常采用的方式是关禁闭、罚站、羞辱、打骂、威胁、指责、或者扬言不再爱他。这些方式将导致更严重的联结断裂,因而在根本上是毫无益处的。
由于分离和断裂时有发生,因此我们必须掌握重建联结的手段。对父母而言,游戏是与孩子重建联结的最佳方式之一,因为游戏欢乐、有趣,并且要求我们大人跟随孩子进入他们的世界。很多联结断裂的发生,都是因为孩子被迫进入大人的世界、听从我们的安排(几点必须上床睡觉,哪里必须保持安静,早晨一起床就必须争分夺秒等)。的确,我们有时不得不强加给孩子一些规矩,但是如果这样导致了联结断裂,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更多的游戏和关爱来重建联结。
如何进入孩子的世界呢?简单地说,就是“坐到地板上”。有时仅仅是与孩子一起玩点什么,并时不时轻松愉快地互看一眼,就能预防或解决很多问题。面对年龄大一些的孩子,你可能并不需要真的坐在地上。和他们一起坐在沙发上,看一些你不爱看的电视节目(可是他们爱看,而你又想与他们加强联结),或是一起待到半夜(因为他们更可能在深夜向你敞开心扉,而不是吃晚饭时),这些都是重建联结的方式。
蓄满空杯的比喻,也可以帮助理解“联结—断裂—重新联结”的概念。想象一下,每个孩子内心都有一支杯子,需要你蓄满爱与关怀。杯子满了,孩子会变得合作、快乐、充满创造力。杯子空了,孩子会变得不爱合作、愁眉苦脸,不停地制造麻烦。作为父母,我们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断去蓄满爱之杯,方法包括:关注孩子,满足他们的需求,让他们做选择,倾听并鼓励他们。
爱、关怀和游戏,能把孩子的杯子蓄得很满很满。比如,如果孩子因为看医生而感到恐惧,那么你可以通过角色置换的游戏帮他走出恐惧——让他扮演医生,你来扮演吓得要死的病人。你也可以用毛绒动物或玩偶小人,来表演让孩子害怕的情境。追逐打闹对于建立自信心尤其有效,因此我建议多玩打闹游戏,让孩子从身体和心灵两方面同时感受到自己的力量。笑声让紧张得到放松,亲密帮孩子走出沮丧。
蓄满的杯子,也就是亲子间的紧密联结,会在孩子的内心建立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孩子会合作、自信、灵活。而安全感的缺失,就可能导致孩子紧张和胆怯。我并不是说缺少安全感的孩子就是因为没有人爱,而是说他们在获得蓄杯(也就是获得安全感)的过程中,遭遇了某种干扰和阻碍。
游戏力并不仅仅是欢乐的玩耍。孩子都会有激烈的情绪、问题行为以及未被满足的需求,这时他们需要成人来倾听和理解。他们需要的是成人温柔的引导,而不是指手画脚的评价,更不是指责批评。他们需要成人允许他们释放情绪,而不是告诉他们“不许哭”、“有什么好生气的”或者“有话好好说”。
如果把孩子的感受搁置一旁,我们就无法用游戏解决问题,而孩子则会失去我们的共情和理解。这里有一个例子,一位妈妈千方百计想避免孩子的不良感受,可是这种做法却让孩子越来越紧张,后来游戏与共情才让情况有了转机:
“我儿子两岁的时候,开始害怕公共卫生间的电动干手器。我们尽管知道他不喜欢任何噪音,但他对干手器的害怕简直到了抓狂的地步。最初我们带他尽量躲避,可是这让他变得更加害怕。”
她告诉我,为了让孩子听不到那种声音,她什么办法都试过了。
最后,她意识到这样逃避只能让儿子的恐惧加剧,于是她换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
“我开始玩一些傻乎乎的干手器游戏,要么我当干手器来吹他的手,要么他当干手器来吓唬我。我们一起走进公共卫生间的时候,我装出既滑稽又害怕的样子。如果时机合适,我就问他敢不敢离干手器近一些,同时镇定地告诉他,他不喜欢那个声音是很正常的,只不过这玩意儿是绝对不会伤害他的。我遵循不心急、慢慢来的原则,一开始只是口头说说我要打开干手器,一段时间后真的打开,最后鼓励他把手放在下面。与此同时,我也一直在家玩上面提到的假装干手器的游戏。”
游戏与接纳情绪,促成了这一切转变。妈妈和孩子不再逃避,而是直接面对干手器,这期间孩子肯定会哭闹、尖叫、怕得发抖,但妈妈知道这对于孩子克服恐惧是个必需的过程。“现在他4岁了,虽然不能说他有多么喜欢干手器,但他至少能让我把它打开,有时他能够自己把手放在下面。”
还有一个例子,一位擅用游戏力的父亲描述了一段富有创意的亲子合作:
“任何时候,我和女儿贝卡玩角色扮演的游戏,都会有所帮助。比如,贝卡害怕吊扇在房间里的影子,但是特技女演员珂珂(她自编的一个人物)却什么都不怕。于是,当贝卡感到害怕的时候,我只要问她“珂珂最近学会了什么新特技”,这样就能打破僵局,帮她冷静下来。”
在上述两个家庭里,游戏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没有游戏,父母会困惑、恼火或者重复做无用功。对于那个害怕干手器的男孩来说,假装游戏带他一步步靠近了真正的干手器,妈妈接受了他强烈的、因为早先逃避而积累下来的负面情绪。逃避会让人一度感觉良好,但之后就会渐渐成为孩子的拦路虎。对那个害怕影子的女孩来说,假想游戏激活了她内在的信心。
本书介绍的方法不仅适用于偶尔会担心害怕的孩子,也适用于经常高度紧张或严重焦虑的孩子。本书的目的是重新找到生活的快乐源泉,让我们从担心与害怕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一两岁到12岁,是运用游戏力帮助孩子面对恐惧、缓解紧张的最佳年龄段。年龄更大一些的孩子也许不那么容易对游戏敞开心扉,但是在本书中,仍然有一些技巧是大孩子可以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