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孩子建立规则?
(2011-03-17 10:37:26)
标签:
规则不听话建立规则自控力量感自信育儿 |
分类: 育儿心得 |
最近在父母123的论坛里,我参与了一个关于trouble two的话题讨论,里面涉及到了如何给孩子建立规则。李岩老师一直在父母工作营中对建立规则这部分内容很重视,但一直没有形成文字类的课件。这次他在论坛中的跟帖,既给家长们解决了困惑,又让我趁这个机会对规则这个话题话题做个小总结。下面就是李岩的几次跟帖内容:
1、我自己正在走一条全新的路,这条路正确与否,恐怕要到多年以后才能有答案。因为是新路,所以才千方百计地与大家讨论,希望不断地理清思路。这中间最重要的,就是听取别人的提醒甚至不同意见,但这也是最困难的一件事,我经常做得不好。因此,感谢大家的提醒,我会尽量客观地反思并随时与大家讨论。
另外想简单谈谈对“权威”的个人感受。一直没有看到关于“权威”的具体描述,所以很可能会曲解他的意思。因此,这里只是对我自己当年的“权威”的反思:
我之所以要走“新的路”,是因为曾经为以前的“权威之路”付出了惨痛代价,对我儿子造成的伤害,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是不可逆的。现在每当我看到儿子小时候的照片,那种后悔和内疚绝对称得上切肤之痛。我知道在理论上这种内疚的感受没有任何好处,但是到目前为止,它还是真实存在的。很巧合,昨晚睡前与儿子聊天,他说:“下周我们就过生日了吧。”
“对啊,你们都12岁啦。”
“真希望我们现在是18岁!”
“哦,为什么?”
“因为到了18岁,我就不用再听你的话了。”
“……”
一本书中的话曾对我有很大震动:
不要试图去控制孩子,因为假如你控制失败,你将永远失去他;而假如你控制成功,你将永远不能摆脱他。
2、一直以来,有关儿童心理的基础理论,并没有颠覆性的观点,但是从关注重点和描述角度上,却有了“由抽象到具体”的发展。因此以下的观点,同各位关于“执拗期”的描述并不矛盾,而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点补充,相对于早期理论对于“个体”的关注,近些年的研究似乎更强调“关系”,即孩子与环境的关系。这里的“环境”是广义的,有物质环境,更重要的是社会环境,包括父母、其他成人,以及同龄人。简单地说,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认识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而其中最需要认识的内容,就是“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进行这个认识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被回答:谁控制谁?——我能控制我自己吗?我能控制别人(环境)吗?还是别人(环境)控制着我?从生物学角度,这个问题对于个体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一定会问:个体与环境的关系是很复杂的,不是这么“非黑即白”的简单模式吧?对此更具体的解释,我会尽快整理出来与大家讨论,这里只简单描述一下:
我们通常所说的“自信心”,是一个“潜意识”,而这个潜意识只分为“能”或“不能”。潜意识是发生在“理性分析”之前的一种认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感性认识”。(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先回忆一下自己生活中的“感性认识”,看看它有没有“道理”可言,而它的作用又怎样?)
1岁至4岁孩子的脑发育时期,正是建立感性认识的重要时期。目前的神经学研究,支持了“3岁看大”的老话。有关信息我也会尽快整理(怎么给自己下了这么多套?)
总之,4岁前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建立“我有力量,我能控制环境”的感性认识,而这个潜意识将伴随孩子一生。这个期间,不恰当的“规则及规则手段”将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当然,不是说这时就不要规则,而是在认清首要任务的前提下,制定更合理的规则,使用更合理的规则手段。
第二点补充,早期理论可能会引起一个误解,即: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像是坐公交车,过完一站再到下站,各站之间是平行的线性关系。其实,心理发展更像是“盖楼”,一层一层盖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样比喻,就更容易理解其中一个重要原理:盖上层时,不能破坏下层。
我们早已对“需求层次”有所了解。参考这个理论,结合其它,我们简单描述孩子心理发展的3个重要层次:1层是“联结”,即安全感;2层是“力量”,即能够控制环境的自信力;3层是“自控”,即自律与合作。
今后关于3层的分别讨论和整体讨论,是否对实际生活有帮助,还盼望大家大力支持。
3、建立规则的最终目的,是逐渐培养孩子的“自我判断”和“自我控制”。如果认同这个目的,那么规则的手段就不是“权威”,因为依靠“权威”来执行规则,其实是在利用孩子的“弱小和恐惧”迫使孩子就范。(这是基于我个人的理解和以往的教训,非常愿意听取不同见解。)
lavender0511说怕自己掌握不好“度”,这个“度”应该是指满足孩子的“意愿”与必要“规则”之间的平衡吧。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先把“个人意愿”和“规则”看作同一层面中关系对立的两件事,然后在它们中间找平衡。确实,在表面上,很多时候遵守规则就会违背个人意愿。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两件事看作是不同层面,那么它们是否就可以共存了呢?从“自控”的角度,规则就不一定与“个人意愿”完全矛盾,相反是一种升级。因此,我们才一直致力于讨论儿童心理发展中3个层面的共存关系问题:1联结,2力量,3自控。
规则的具体情况,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事件:
第一类是要求孩子“不做他想做的事”,例如打人。这里的关键在于,要用行动制止孩子的行为,但是之后一定要用态度保持与孩子的联结。昨晚,我儿子自制饼干,我女儿很想参与,但她的参与效果客观上就是“捣乱”。这是典型的需要规则的事——孩子的行为影响了他人。我把女儿抱离餐桌,她当然很不满,抬手就要打我。我轻轻挡住她的手。但是,我嘴上一直在说“我知道你也想试试”之类的话。我相信她感受到的是:爸爸不让我做这件事,但爸爸知道我的心情,并且会陪我渡过这段心情。结果不到一分钟,她就平静了,然后在一边看着哥哥做,还说:“做好了,能分我一块吗?”
引用《游戏力》里的话:坚持,然后聆听孩子的不良感受倾流而出。
在这种情况下,“行动的坚持”是第一步,但是必须有第二步:态度上保持联结,而不是“威慑”。举个极端的例子:一个朋友要跳楼,我们要做的是紧紧把他抱住,但态度上不是严厉,而是理解和关怀。
再补一句。当孩子想做一件事,但没做成,那么他心情会怎样呢?一定心情不好。假如这个孩子一直以来被允许表达情绪,那么他会怎样表达呢?一定会发脾气。这时,就是考验联结最关键的时刻。这对我们确实很难,我同大家的体会一样,但是我们必须努力,再引用《游戏力》的话:我们要通过长期的努力,“让孩子感受到,即使在心灵处于最黑暗的时刻,他依然有人相伴。”
4、规则的第二类,就是“让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在很多时候,这比前一类情况更难处理,比如:我女儿两岁时发高烧,但拒绝吃药,我只能硬灌。这种情况还算好办的,因为“强迫”过程比较简单和短促,之后很快可以进行安慰。但是,例如“收拾玩具”或者“刷牙”这种事,可能就会很麻烦。讲道理?结果往往是我们越讲越生气,因为孩子不会听,除非我们把他“震慑”住。在这个问题上,我从游戏力中得到了最实用的启发。
仔细观察后我们会发现,孩子的反抗往往不是针对具体的事情,而是针对他与我们的“关系”。他在被要求的过程中,觉得自己是在“被控制”,因此进行本能反抗,对于1-4岁的孩子就尤为明显。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放弃规则(如果规则必要),而是在执行规则的互动中,尽量改变与孩子的“关系状态”,减少孩子“被控制”的感受,增加他的控制感(力量感)。例如前一阵我女儿吃药时,玩的打败虎克船长的游戏;又例如,最近我家的“刷牙”游戏是“跳跳教爸爸怎么给别人刷牙”,她做示范给我刷,我学她的样子给她刷。在这些游戏中,最大的共性就是:孩子不再是被强迫、被控制的一方,而是处于主动、甚至拥有控制权的一方。
当然,也有很多时候,我一点儿折都没有,比如“睡觉”,我没有办法让她按时睡觉,只能跟她耗。经常幻想:假如真有点穴的功夫,一定不惜代价学会怎么点昏睡穴。
必须承认,我这样的做法,比起“权威管教”要累得多,但至少目前的结果令我欣慰:女儿很少发脾气,偶尔发脾气也会很短暂,原因就是平时不良感受积累得少。
回到本贴的主题,对于4岁前的孩子,首要任务是牢固建立“我能行”的力量感,有了这个基础,真正的“自控”才有可能,孩子天性中的合作才会自然发展,他长大一点后就不必小题大做地发脾气,也不必得寸进尺地试探底线,更不必在长到1米8时对父母说:“看你现在能把我怎样?!”
这个帖子还在继续,我会继续关注,与朋友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