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南靖石桥村方圆楼

(2010-07-06 13:38:09)
标签:

圆楼

正房

家族性

昭德

张氏

石桥村

文化

分类: 书摘

南靖石桥村方圆楼

    在南靖县西部书洋乡一个清流如带,绿树如烟,山环水绕,十分安谧的高山溪谷畔,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这里居住着明代中期迁居来的张姓客家人。他们在这片蛇蟒盘结,虎豹出没,瘴疠弥野,“蛮獠”和少数族争斗不断的土地上,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勤劳耐苦,生存了下来,并且繁衍生息。他们营建起一幢幢方楼、圆楼及长方形的家族性集体住宅,创造了一个适于人们生产生活的美好家园。

    张姓始迁祖来石桥定居之前,这里已经有罗、林、严、程、薛、陈等几姓人家,他们散居在谷地内的冈坡林莽之中,人口不多,没有形成村落的格局。传说这几姓大都来自北方,其中薛姓是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程姓则是湖南的移民。那时石桥一带地广人稀,各家自耕自食,过着自给自足和睦相处的生活。

    明代初年,居住在广东潮州府大埔县的张念三郎,被生计所迫,孤身一人以打铁糊口,四处漂泊,寻找能落脚的地方。明英宗正统八年(1443),张念三郎来到了南靖县的石桥,寄住在陈五十郎的家中,为这里的农户打制农具。小铁匠忠厚勤奋为人正直,时间一长便得到陈五十郎的喜欢和信任。陈五十郎家境不错,有女无子,有心招小铁匠为—上门女婿,便了解他的家世,原来小铁匠是个名门望族之后。

    清光绪《清河张氏族谱》载:汉代张氏先祖张良嫡孙张子典任清河郡太守,遂以“清河”为堂号。此后张氏郡望便都称“清河”。西汉末年北方战乱,张氏族人南迁,一路到过徽州、浙江、江西、广东、福建等处。家族不断分支,一部分陆续沿途择地定居下来。有一支定居在广东潮州府大埔县小青田心乡的鹤子山庄,成为客家民系的一部分。到了明代,念三郎就出生在那里。

    陈五十郎了解了张念三郎的情况后,就将女儿许配给了小铁匠。明正德年间,陈五十郎病逝,念三郎挑起了发展家业、蕃衍后代的重担,在石桥站稳脚跟。经过后代子孙们的共同创业,张氏成为石桥村大姓,念三郎公被奉为石桥村张姓开基祖。

一 家族性集体住宅的形制

    石桥村的建筑特点是,全村主要由十几座独立的家族性集体住宅楼组成,有长方形楼、方楼、和圆楼几种。在一个小盆地内,有几种楼形交错地建在一起,不但村落景观丰富,且楼形变化发展的脉络也十分清晰。

闽南的方形、圆形的家族性集体住宅楼早已闻名世界,尤其是圆楼。南靖的方楼和圆楼主要集中在书洋、梅林两乡。据统计,书洋乡有方楼的240座,圆楼的104座。梅林乡有方楼的97座,圆楼的53座。而南靖县9个乡的方楼总计458座,圆楼的总计230座。书洋和梅林两乡占全县家族性集体住宅楼总数的2/3以上,书洋一乡占全县总数的一半。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方形、圆形及长方形家族性集体住宅呢?

    首先,最初建造方形和圆形的集体住宅目的,是为了满足一个家族共居的要求。无论闽南人还是客家人,都曾经历了漫长的迁徙。他们能历经艰难,从北方到达南方,最后在闽南一带安居下来,靠的是家族的集体力量,因此家族的内聚力很强,形成了传统。他们要在新的居住地发展仍然要靠家族的力量,于是就采用了方楼、圆楼这种家族性的集体住宅形式,以维持甚至加强家族的内聚力。但各户的经济独立,异财分灶。为了准备家族的发展,楼房大都建得规模较大。例如石桥村清初所建的方形永安楼,初建时张氏家族不足十口人,但楼建成上下四层,64间房,就是为以后大家族发展做准备。又如昭德楼,曾住大家族200多人。1927年建的圆形顺裕楼,虽然不是为一个家族建造的,但沿袭传统,上下四层,共有288间,是南靖县最大的圆楼,最多时居住人口达900多。

其次,这些楼都有坚固的防御性,犹如堡垒。闽南一带山高林密,为防盗匪、猛兽,也为了民系之间和村落之间频繁发生争斗,家族性的集体住宅不得不有很强的防御性,因此闽南一带不论方楼还是圆楼大都是厚筑高墙,封闭内向,外部很少开窗,多为一个大门出入,只有大型楼房,居住的人多,才开两个或三个门,并在大门上设置严密的防御措施。有一些圆楼或方楼,顶层向外加设环廊,便于打击来犯的敌人。楼内院中都有水井,可以长期坚守待援。

    家族性集体住宅,无论方的还是圆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全部采用标准间,按梁架分间,规格大小相同。它们环绕着一个内院,形成一圈。一般为四层,上下垂直的四间分配给一户。底层做厨房、餐厅,有些大宅,每个厨房内都有水井,有些则在大院里有公用水井,二层做谷仓,三层住人,四层为杂物贮存间,也可住人。住宅单元的组织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廊式,即每一层沿内院设一圈公共走廊。全宅有三四个公共楼梯,各户人家,从厨房上楼到卧室,也要走公共走廊绕过去。另一类是单元式,即上下四间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有自己内部的小楼梯。厨房前还有一个天井。每个单元有左右隔墙。宅中央仍有公共大院落。通廊式的集体住宅在永定县及南靖县书洋乡一带十分普遍,少数圆形楼还做成两环、三环,内外环或楼层同高,或外环高内环低。集体住宅的中央大院里还建一座祖堂,大的为小三合院式,小的只有一间,围合起院墙。石桥村和附近村落没有单元式的,它多在南靖县以南的平和县,以北的华安等县。华安县仙都乡的二宜楼是最典型的独立单元式,由四层的外环楼和单层的内环楼共同组成。每一户在外环有上下四间,内环有前后两间。两个环楼之间是小天井。各单元之间用墙完全隔断,互不相通,单元内有自家使用的楼梯。中央仍有公共的大院。

    关于这种家族性集体住宅,即圆楼、方楼形制的起源,各研究者有不同说法。可惜都嫌证据不足。我们认为,它的起源可能和唐代陈元光把所辖大军58姓全部在漳州地区解甲为民有关系。陈元光军队落籍的地区,正是后来家族性集体住宅流行的地区。大军落籍,第一是带来了军营式的建筑观念,对外防御,内部一律标准化、统一化。第二是带来了一些中原地区的建筑影响,因为部队是从中原来的。如家庙的形制是中原式样。但内圈出挑的木结构走廊,则可能是当地干阑式吊脚楼的遗风。石桥村的集体住宅在张氏二十几代的繁衍过程中,规模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封闭的方楼到半开敞的长方楼,又到圆楼,每个发展阶段都深深地烙上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人口等多方面的因素。

1、方形家族性集体住宅

    石桥村张氏开基祖张念三郎,明英宗(1443—1450)时在东山脚下建立了最早的方楼“昌楼”,由于当时人口少,经济条件弱,更重要的是要有栖身之地,昌楼建得很小,从现存基址看仅有10米左右见方。听村中人描述,昌楼为两层,内部空间如九宫格划分,正中一格为天井,四面是围合的八个房间,其中朝东中轴线上的一间为大门。平时楼内昏暗潮湿,仅靠一个不大的天井和白天敞开的大门采光通风,居住条件十分恶劣。昌楼建在山坡上,就地取材,利用石块垒筑厚约50厘米的墙体,对外无窗子,十分封闭,完全是一座居住的堡垒。可以想见,作为客家人的念三郎初到石桥村时,社会纷乱动荡,人烟稀少,野兽出没,自己又势力单薄,为防御自保,采用这种形制的建筑是很自然的。

    四世祖宗华公时,家族人口增多,经济好于第一代,在溪背垟建起大型住宅永安楼,为了安全,依旧采用了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方形家族性集体住宅形制。外墙全部夯土,内部为木结构。这种形制不但十分符合当时客家人要求聚族而居、共同对外的心理,也符合当时家族的经济实力不强,不能同时建许多住宅居住的实际情况,还满足了防御功能第一位的要求。到了第10至13代,石桥长篮、洪坑坝又陆续建造了八九幢这样的方楼,平面形制一样,只是楼的大小及开间多少不同。这些住宅的外墙都采用下部为蛮石、上部为夯土的墙体,内部采用木结构。 

    永安楼是典型的方楼,坐南朝北,大门正对三团溪,有前横腰带水,后靠笔架山的上佳风水。可惜地势较低,夏季常受溪水泛滥之苦,鉴于这个经验,石桥后建的楼都选择在地段较高,又不远离水源的地方。

    方楼比起北方四合院来,平面形制要简单得多,即沿四方形围墙向内建房,周围不断。中间留出院落。房间大多数大小和形式一律,均朝向院落。二层以上做出挑的整圈木回廊。永安楼比昌楼大,最大的方楼住宅是长篮片的“长篮楼”,平面28米见方,上下四层,共118间。它不但功能上更合理适用,造型也更考究了。

    通常方楼住宅仍有正房、厢房和倒座房。倒座房的当心间为大门门厅,两个侧面是厢房。它们的规模无一定之规,开间多少据当时的经济和人口而定。如规模最大的长篮楼,正房及倒座均为9间,厢房各5间,四层。永安楼及昭德楼,正房及倒座均为五开间,角是个黑房间,面对院落露明的只有三个开间。永安楼厢房3间,昭德楼厢房5间。洪坑坝上的迎旭楼、兆德楼等,正房均为5间,厢房也各为5间。通常正房次间压缩而当心间扩大,敞开不设门窗,为祖堂,供奉建造本楼的开基祖的牌位,每年祖先生日、忌日全楼成人都要聚集祭奠。在石桥村附近,如河坑村的绳庆楼,在方楼中间的院落内再建一座小四合院,做专门的祖堂。到民国以后,石桥村所建的集体住宅因为打破了小房派界限,插花居住,不能在祖堂祭本房派先祖,便改为设堂供奉观音和土地。这些小房派子孙每年到东山祠祭奠祖先。

    厢房的所有开间均等宽,比正房的略小。永安楼的厢房进深较小,给正房两端稍间让出开门位置。昭德楼则将正房底层正中的祖堂向前凸出约2米,卷棚式屋顶,像个小抱厦。昭德楼还加高正房的底层,以致二层以上的回廊,从厢房到正房需要上两三步台阶,并且正房屋顶高于厢房屋顶,形成跌落。这些做法都使正房比较突出。

方楼住宅内通常有四座楼梯,位于楼的转角处。但昭德楼就只建三个楼梯,一个在大门一侧,另两个楼梯在正房接厢房的转角处。楼梯一般宽达1.5米左右,为的是担粮上楼便利。

    方楼一般为四层,也有三层的和一半四层一半三层的。如永安楼、长篮楼为四层;耀南楼、德源楼和望前村的恒星楼均为三层;“昭德楼”正房四层,厢房和倒座房为三层。从第二层起均做出挑走廊,每层走廊都可以连通成内环廊。除少数楼的正房、厢房及倒座房开间略有不同外,走在回廊上,同样的木质色泽、同样的门窗做法,很难区别位置和方向。待后来圆楼建成,这种均等的、规格化的做法更加强化了。

    张氏十三代以前所建的方楼,住的都是同一小房派的族人。尽管房间的主次没有大的区别,但遵从家族制度,仍要按照辈份的高低来分配。这主要指初次入住时,有高辈份老人的家庭,一般住正房上下四间,无高辈份老人的家庭,住两厢上下四间,待儿子们成婚,女儿们出嫁,人口有了变化之后,再重新分配住房。如果楼内房子空余,每个儿子都可分到一组住房,如果老楼内没有空余,子孙们分房之后,有经济实力的会另建新房搬出去。而经济实力不强的,或人丁不旺的子孙,则只好一代又一代地住在拥挤的老楼里。年深日久,最初的分配方式被打乱,插花居住,共享厨房,以至杂物间也住人。石桥人把这种居住方式杂乱的楼称为“梅花间”。据石桥老人讲,洪坑坝上的迎旭楼、德源楼都曾是梅花间。据张乡希说,1940年代前后,常有生活困难,过不下去的人家卖房子。德源楼有一户将自家的两间卖给别人,每间房才得到200斤番薯。永安楼内共有64间房间,除去厅堂、大门、底楼厨房、二层谷仓外,能够住人的房间也就有30间,但曾居住不同辈分的30户人家。可以想象当时居住的拥挤程度。

    为防潮,底层厨房均为夯土地面。为排水、渗水有利,中央的公共院落用河卵石铺砌。院落里挖有水井,人们日常吃水、洗涮都在院内,十分方便。

    内部建筑都是木结构,木柱、木梁、木楼板,厨房内又常常堆满柴火,住宅极易发生火灾。永安楼就曾失过火,因扑救及时才未酿成大祸。老人们说,洪坑坝德源楼,由于紧靠洪坑溪,用水非常方便,而且房基为岩石,就没在院内凿井。小的火情发生了几次之后,为防患于未然,楼上四角各放了几个大木桶,将屋面雨水引流入桶,以备救火。后来真的起了大火,这几桶水太少了,甚至连便桶的尿都用上了,火还是没有扑灭,德源楼就这样成了一堆废墟。因火灾焚毁的楼还有顺源楼及一座现在已不知其名的楼。

    方楼建筑外墙墙体都很厚,一方面因为都是承重墙,而且用夯土,另一方面为防御兵匪祸乱。楼的一二层不开窗。大门是惟一出入口,门扇十分厚重,约有10-20厘米厚,外面包铁皮,背面设重重门闩和门杠。楼的二层正房与厢房转角处角房的上方都有嘹望孔和射击孔。晚期的住宅,为了美观,大门框以外四周夯土墙面还做泥塑彩绘。



《清河张氏族谱•望前大高溪派谱》清光绪末年编修。此谱为残谱,已不知准确的编谱年代。

20世纪50年代昌楼尚存,现已毁,遗址残墙可见。

张念三郎在石桥定居的大概时间为1443—1450年,以25年为一代计算,第四代约为16世纪中叶。

1950年生,从小长在石桥村,当过兵,有文化,对石桥的历史很感兴趣,知道的事情很多。

选自《福建民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