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江西流坑村居住建筑

(2010-07-06 13:42:28)
标签:

天井

后堂

前堂

槅扇

徐霞客

流坑村

文化

分类: 书摘

江西流坑村居住建筑

 

    1636年,明末大旅行家徐霞客从老家江阴出发赴江右(今江西省)考察山川地形,风土人情。他一路风餐露宿,每天记下笔记。冬至这一天,他来到江西省乐安县的云盖乡,经曾田,过药腊,就看到了使他惊叹不已的流坑村。这天晚上,他的日记中描写流坑村的文字占了大半,其中有四句这样写道:“其处阛阓纵横,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高度概括了明末时的流坑村:人口稠密,村落整齐、商业繁华、建筑多样,以及被流坑村董氏家族最引为骄傲的一门五进士的纪念碑—五桂坊。

 

    仔细阅读徐霞客的《江右游日记》,这位大旅行家一路经过了几百个村镇,但花费如此多的笔墨,并给予这样高度评价的村落,只有流坑村。

 

    今天的流坑村更加珍贵。如果我们重走徐霞客江右之行的路线就会看到当年他所走过的几百个村镇不是完全埋没,就是面目全非,唯独流坑村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流坑现有明代建筑20余所,清代建筑约200余所。这当中绝大部分是住宅,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宗祠,这些宗祠中有许多本来也是住宅,宅主过世后,由子孙专祀这位祖先,既为住宅又是祠堂。

 

    村墙和龙湖限定了村子的范围,“七横一坚”的巷子限定了住宅的位置和朝向,所以流坑村里的住宅十分拥挤。隆家巷、中巷、贤北巷和明居巷。四个巷的住宅一般质量规格比较高。相传董燧一人就造了前后左右相接的18座大宅,大部分在中巷,虽在都已败坏,但使中巷建筑至今最为整齐。由于住宅密集、并肩相贴,所以,它们只能采用内向天井式型制。内院式本是中国住宅普遍采用的型制,但流坑村住宅的典型特征是天井极其狭小,前后两幢房子的檐口只有几十厘米的间距,几乎搭接,在天井里都能感觉到房屋的密集和拥挤。住宅里阴暗窒闷,所以人们爱到大门外和巷子口上去闲坐、做活计。密集的宅子需要加强防火,便用高高的空斗砖墙拥护,外墙没有窗子,有些谨慎人家,连前后进之间也用砖墙隔绝。由于户户高墙,巷子里的景观很沉闷,只有些牌坊式砖门头可稍稍活泼一下巷内的气氛。而造成这种沉闷景观的,恰是流坑的理学和财富。

 

    村中住宅,绝大部分建于嘉庆、道光年间,这时期流坑村的科举成绩已经十分衰落,但许许多多的住宅都标记着“大夫第”、“司马第”、“儒林郎第”、“登仕郎第”等颜额,仿佛满村都是功名中人。其实,这些都是商人们用捐银的方式买来的虚衔,与读书无关。

 

    这些住宅,前进多用人字山墙,后进用五花山墙。由于后进屋面前坡大于后坡,也常有山墙前面起山比后面多一两级的。山墙头高高翘起,墀头上有丰富的灰塑。因此,住宅的侧面轮廓比较有变化。龙湖东岸,由住宅和住宅式宗祠侧面形成的六百米长的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建筑轮廓,全部无遮挡地显现出来,倒映着宽阔的湖水,隔岸望去,那景观是很动人的。

 

一 住宅的平面型制

 

    多数住宅可以分解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住宅的主体,一部分是各种附属房屋,有伙房、柴房、猪舍,也有书楼、轩斋、花园。有些住宅组成一个完整的群体,是主体的平面型制。

 

    清代的住宅中少数为清康雍乾三朝所造,多数造于嘉道间。此时距董燧规划街巷已有250年以上,不少的房地产已有变易,房屋也几次翻建,所以房基地很不整齐,房屋因地而建,差异也很大。这些住宅的基本主体的平面型制主要有单进前后堂式、前后两进式、三进式等几种。清代没有明代住宅那种前厅后楼式。

 

    1、单进前后堂式在流坑村,这类建筑平面型制使用较多,这是最简单的一种住宅型制。前后堂式住宅,正屋均为三开间,少数为不规则五开间。如敬吉堂,进深很大,一个屋顶下的三间都分隔为前后间,前后都有天井。明间为厅堂,在厅堂中后部做一个太师壁,在后内金柱位置,将明间厅堂分为前后两部分,前檐部分进深大,称前堂,后檐部分进深小,称后堂。由于前后两堂实际是同一个两坡屋顶,所以这种作法又称为“一脊翻两堂”。太师壁左右是耳门,通前后堂。前堂内在耳门之上设龛,供奉祖先及杂神的牌位。

 

    前堂是住宅的正堂,为礼仪性空间,装饰华丽,它前檐开敞不做门窗,正对前堂是前天井,天井前为照壁,所以称靠壁天井。天井前的砖照壁做成牌坊式,枋心雕花、鸟、鱼、虫等图案,枋子和柱子上悬匾额、对联,用来烘托前堂庄严华丽的气氛。

 

    前后堂的左右都是卧室,分隔成前后间。天井左右各一间厢间,常做成敞开式,个别的装有能随时拆卸的槅扇门。一旦家中举行各种活动,婚丧、庆寿、祭祀等,需要大的空间,就可拆下槅扇门,使前堂、厢间、天井形成一个整体空间。

 

    后堂由于进深小,使用起来不方便,人们便将屋檐出挑加长,使原本不大的后天井只剩下一道窄缝。后檐口的高度也比前檐口低了很多。这种加长后檐的做法为“拖步”,在流坑村住宅中使用十分广泛。后堂是纯粹的家庭内部空间,只供家人日常活动,所以朴素无装饰。后天井两侧也有厢房,多用作厨房。

 

    这种住宅的正门多开在前天井侧面,以敞厢为门屋,进宅路线曲折,不易一眼看到宅内,有利住宅的私密性。除此之外,后堂在厢间也设有小门,可通往主体正屋之外的辅助建筑,如菜园、厨房、杂物间等。前后堂式住宅三开间一进,规模较小,多为经济不宽裕的人家居住。

 

    2、前后两进式  为一种四合院,中间是天井。正屋都是三开间,大门开在前进正中,以明间前部为门厅,后部为下堂。第二进明间称为上堂,是住宅中的正堂。第二进的地坪略高,进深较大,第一进进深较浅。上下堂朝天井敞开不设门窗,两厢有的敞开,有的做槅扇门。厢间仅一间,天井很窄,前后进的檐口几乎接上,只留一线天光,宅内很昏暗。

 

    上下堂左右是卧室,长辈居上堂左右,晚辈住下堂左右,厢间进深小,只放杂物或做侧门用,不住人。

前后进式住宅有一类第一进不做院子,有一类前面围有前院,院门可居中,也可在一侧,多做成牌坊式门头,高大华丽。如花萼联辉宅,庆见南云宅等。前院内通常有辅助房,并植有花草。有了前院,大门多做成开敞的凹入式门廊,前院显得比较宽松。

 

    3、三进式住宅  随着流坑竹木生意的兴旺,住宅越建越多,住宅规模也越来越大。出现了不少三进的大宅子,如存仁堂,藏恕堂等。存仁堂是大竹木商人董学文在乾隆年间造的,他在这幢大宅里曾经接待了知县严安儒。这类住宅,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明间为下堂,第三进为二层楼,底层明间为上堂。一般第一、二进建筑之间距离较大,天井较宽,第二进与第三进的间距较小,天井较窄,与明代所造的前厅后楼式的住宅十分相似。这种格局不但扩大了住宅,也使住宅内外有所区分。据藏恕堂后代回忆当年居住情况,平日家人及来客都在下堂活动,客人不许进后楼,因为那里均住女眷,长辈们住上堂左右的卧室。第三进一侧为楼梯弄,设楼梯。楼下不住人,做书房使用。厢间有门可通到菜园、厨房或巷内。

 

    还有一些规模很小的住宅,多为单间或单间两层,它们分建在村边及龙湖的西岸,属于经济较为贫困的住户。这样的房子许多是临时的,一旦有了财力则会建起新的住宅。以上几种平面型制,可以独立使用成为一幢住宅,也可以组合成并列式,串联式或几种主体形式都有的住宅群,变化多样,十分灵活。

 

    通常建住宅先造主体建筑部分,再根据所剩地段在主体建筑外侧建辅助房,如客厅、书房、厨房、柴房、杂物房、畜厩等。存仁堂的右侧就有精雅的“采韵”小轩和“六宜楼”书屋,知县严安儒在这里“衔杯细论,卜昼卜夜”。有的房主在建房时考虑将来儿子分家单过,需要扩建住宅,就在主体房的左右或背后预留出建房的空基,因此流坑村内许多住宅群均是扩建以后形成的。大宾第建筑群和思义堂建筑群是流坑村最重要的两个住宅建筑群。

 

    住宅中,主体通常建筑部分高大规整,辅助房则因地段的原因或大或小,或高或低,很不规整,它们簇拥围合在主体建筑两则,使住宅外形多变化。由于住宅沿巷子密集排列,互相之间多有侧门贯通,遇有紧急情况,能很快疏散。有的住宅之间相隔,形成一条条垂直于大巷的小巷。

 

选自《赣粤民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