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一邦:能源危机的启示
(2008-11-16 18:41:46)
标签:
房产 |
每当油价飙升,或粮食价格上涨,或对碳排放和气候变化的担忧重新抬头之时,学者、专家和媒体便立刻将矛头指向印度和中国的高消耗。
如果我们考虑到能源和粮食难题的成因,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想到在未来数十年实现改变所需的行动和政策,就可以看出他们这么做是不对的。如果有关印度和中国应对全球能源危机负责的说法都值得怀疑,那么期待它们遵从降低能耗的呼吁就更难以接受。
中印两国无疑有相似之处:它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经济增长都很迅速。2007-08年度中国经济增长可能接近3500亿美元,而印度的实际增长将达到1000亿美元。可是人们不太容易意识到的是,尽管按比例计算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的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美国经济的绝对增量一向高于中国,而欧盟(EU)的绝对增量更高。
历史上,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一直相互关联。目前有关能源问题的争论经常集中在两方面:(温室气体引起的)气候变化,以及化石燃料短缺。
随着人口和经济不断增长,中印两国消耗资源占全球的比重无疑会不断增加,但当前它们消耗的石油分别仅占全球石油消耗总量的9%和3%。而全球领军者美国消耗了近四分之一。
历史也很重要。鉴于历史消耗已转化为经济实力和人类发展,还存在一个公平问题。对石油累计消耗量的研究表明,1965年至2007年间,美国和经合组织成员国的消耗量分别是中国的6倍和15倍,是印度的15倍和35倍。
考虑历史亦出于科学原因。今天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仅来自今天早上的烤面包,还来自近一个世纪前美国马路上跑的福特T型车。科学家估计,二氧化碳的半衰期可能接近于100年。即使假定我们今天将碳排放总量减半,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不会产生直接影响。
放眼未来选择,印度和中国在能源消耗和需求方面是否相似为何重要呢?各种全球条约旨在降低未来消耗,而被视作公平(并可能获得批准)的机制或准则必须认识到两国的差异。考虑到中印两国制度、需求和动机的差异,一个意在同时吸引这两个国家的方案可能一个都吸引不了。没有全世界的参与,任何解决方案都不可能奏效。
中国电网规模已是全球第二,而且按照当前的增长速度,中国将很快成为全球最大的发电国。和印度一样,其中大部分是燃煤发电,而煤是主要化石燃料中最不“绿色”的。
印度目前的电力装机容量和中国不是一个级别。因此,在未来10年,印度的增长率将远远无法与中国匹敌。在绝对净增长方面,美国2007-08年度装机容量增量将是印度的两倍以上。
中国能源消耗增长,对中国人民起了积极的作用。与印度或非洲不同的是,中国目前向约98%的家庭供电。即使在没有碳制约的情况下,印度也尚未实现其能源增长目标——它会声称自己不是主要污染国,这种情况下我们真的能指望它出于全球担忧考虑而降低消耗吗?
任何关于气候变化的全球体制都必须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抱负。印度相当大一部分人口依然缺电,因此需要帮助来拓展其现代能源服务。而中国的主要挑战来自严重的空气污染。据称,中国全部死亡人口中有10%要归咎于此。左右政策的将是这些因素(加上增长需求),而不是对碳排放的忧虑。
发展中国家都知晓气候变化的风险,尤其是拥有沿海人口的国家,但相比充满变数的未来,它们更担心眼前。发展中国家也缺乏实现彻底改变所需的资源,而在未来几十年若要削减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彻底改变可能是必须的。我们前进的最佳方式就是将人类发展和全球气候结合起来,提出共同解决方案,而非那些损人利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