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第四评析
(2020-06-09 10:58:43)
标签:
论语礼制君子亲君子远小人 |
分类: 杂谈 |
《论语》里仁篇第四评析
1
【评析】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
住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2
【评析】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
非作歹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做到矢志不渝,保持气节。
4
【评析】只要养成了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
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5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7
【评析】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
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反错误的性质相似的。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评析】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
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10.
11.
【评析】君子与小人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
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念乡土,想着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
【评析】孔子把礼的原则推而广之,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这在古代是无可非议的。
因为孔子所处时代的“国”乃“诸侯国”,均属中国境内的兄弟国家。然而在近代以来,曾国藩等人仍主张对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采取“礼让为国”的原则,那就难免被指责为“卖国主义”了。
15
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6
【评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
被人们传诵。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是指服从登记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的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17
【评析】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实际
上是取别人的长处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
18
【评析】关于孝敬父母的问题。侍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
对服从,百依百顺,甚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这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19
20
21
22
【评析】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
人,威信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
23
【译文】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所犯的错误就少了。”
24.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5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26.
【译文】子游说:“侍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过烦琐,就会被疏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