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第三评析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评析】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评析】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的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因此,“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评析】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孔子把礼貌、乐、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评析】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强烈的“夷夏观”,以后又逐渐形成“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在他看来,“诸夏”有礼乐文明的传统,这是好的,即使“诸夏”没有君主,也比虽有君主但没有礼乐的“夷狄”要好,这种观念是大汉族主义的源头。
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评析】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诸侯的专权,季孙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认为这是“僭礼”行径。也是谈礼的问题。
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评析】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但过于强调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竞争对立起来,就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
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评析】这段话说明两个问题,首先孔子对夏商周代的礼仪制度等非常熟悉,他希望人民都能恪守礼的规范,可惜当时僭礼的人太多了。其次,他认为对夏商周之礼的说明,要靠足够的历史典籍、贤人来证明,也反映了他对知识的求实态度。
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评析】
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zou)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评析】
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评析】“射”是周代贵族经常举行的一种礼节形式,属于周礼的内容之一。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射箭,只不过是一种比喻。意思是,只要肯学习有关礼的规定,不管学到什么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xi)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评析】安札欧周礼的规定,周天子每年秋冬之际,就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诸侯把历书放在祖庙里,并按照历书规定每月初一日来到祖庙,杀一只活羊祭庙,表示月听政的开始。当时,鲁国君主已不亲自去“告朔”,“告朔”已经成为形式。所以,子贡提出去掉“饩(xi)羊”。对此,孔子大为不满,对子贡加以指责,表明了孔子维护礼制的立场。
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评析】孔子一生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侍奉君主,这是他的政治伦理信念。但却受到别人的讥讽,认为他是在向君主谄媚。这表明,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已经没有多少人再重视君臣之礼了。
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评析】孔子对《关雎》一诗的评价,体现了他“思无邪”的艺术观。孔子能够从《关雎》中认识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思想,认为无论哀与乐都不可过分,有其可贵的价值。
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dian)。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评析】在《论语》中,孔子对管仲有数处评价。这里,孔子指出管仲一步节俭,二不知礼,对他的所作所为进行批评,出发点也是儒家一贯倡导的“节俭”和“礼制”。在其他篇章里,孔子也有对管仲的肯定性的评价。
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一,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评析】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到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评析】孔子在谈论对艺术的评价问题。他很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意艺术内容的善。这是由明显政治标准的,不单是娱乐问题。
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评析】孔子主张实行“德治”“礼治”,这首先提出了对当政者的道德要求。倘为官执政者做不到“礼”所要求的那样,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够,那这个国家就无法得到治理。当时社会上礼崩乐坏的局面,已经使孔子感到不能容忍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