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叶嘉莹先生说李商隐诗-5-《瑶池》续

(2016-08-31 12:42:34)
标签:

李商隐

瑶池

叶嘉莹说中晚唐诗

唐诗

旅游

分类: 听叶嘉莹先生讲唐诗

根据听叶嘉莹先生说李商隐诗-5-《瑶池》续


《叶嘉莹说中晚唐诗》及所附光盘整理

64230-70511

瑶池阿母绮窗开,

黄竹歌声动地哀。

我们把神话故事已经说过了。现在讲黄竹的歌声,黄竹歌声动地哀,

穆天子传:周穆王想求神仙,想见西王母,当他走在路上,经过黄竹山的时候,天寒大风雪,路上有很多饥寒而死的人,穆天子作《黄竹歌》以哀之,

……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我以前上课时讲过,作诗的人,不要把读诗的人,都当成傻子。诗歌的特质,注重的是一种感发的力量,是看它感发的力量的多少。

怎么样算是把一首诗真的完成了?真的完成了一首诗,是诗人受到外物的感发,

外物的感发:

大自然的外物感发,

人世的外物的感发。

花开叶落,月圆月缺,这种感发是来自大自然的。

生离死别这种感动是来自于人世的。

诗歌里边最重要的一个质素,是从外物给诗人的一种感动。

诗人主要的作用,是如何把这种感发,能够表达出来。而表达之中最重要的一点,不可以只用说明。如果你只是说明,说我现在实在是很悲哀,大家都知道你很悲哀了,可是你不能够把你悲哀的这种感动传达出来,所以表达是不可以只用说明的。表达所要传达的还是这种感发的力量。

这样的诗其实还没有完成,

他先有了内心的感发,然后用诗歌传达了他的感发,这个还不够,更重要的一点,诗歌完成的最后一个阶段,是,

他这种感发的力量,传达到读者,还能够引起读者的感发,这个诗才真正完成了整个的全部的过程。而且这个感发,要使得千百年后的读者,同样受到感发,而这个感发的力量是生生不已的。

我们还要说,你如果是说明了,你说明的越清楚,就是你把范围画的越清楚,你如果把范围的圈圈画得非常清楚的话,那么所有的东西,就算你说得很明白,也都是在圈里边,不会跑到圈外边去。

诗歌很奇妙的一点,就因为它是感发,所以它的生命是不停止在这里的,诗人自己有他本身的感动,他传达到读者的心中,同时还要能够引起读者的感动,这才是一首真正的,伟大的,好的诗。

感发不是说明限制出来的,就没有这个限制,你的感发可以是多方面的,

诗歌我一直认为,是一种生命,而这个生命,千百年之后,还活着读者的心中的。

有的生命的感发,它引起来读者的联想,这个读者的联想,在中国的诗歌里边,有的时候有联想的传统。你看到什么样的一种形象,就会引起什么样的一种联想。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高楼上的音乐,

上有弦歌声,

音响一何悲!

写到音乐弦歌给人的感动,

愿为双鸿鹄,

奋翅起高飞。

鸿鹄高飞所给人的感动,

这种感动在中国的诗歌里边,有一种传统的联想,

弦歌:知音的感动

陶渊明《闲情赋》,究竟是好还是不好,是像昭明太子说的是陶渊明的一个污点,

不但不是他的污点,我们更看到他心灵里边美好的另外一面。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盈盈楼上女,所表现的都是外表的容色,

可《西北有高楼》这个女子,始终没有出现,那个愿意跟她做双鸿鹄的人,没有见过这女子的一面,而且音乐也不是面对面的弹奏,是从高楼上随风飘下来的,这样的音乐。完全是从一种心灵上的感应写起的。

他所代表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人之相知,贵相知心。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有知音的这种感觉。

而这种知音的感觉,不止是诗歌里边有的,小说里也有。

《水浒传》:阮小二一拍脖子,我这一腔热血,就是要卖给识货的。

这种知音的感觉,不止是诗歌里边有的,不止是小说里有,

这种知音的感觉,从孔子的《论语》里边就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矣。

……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就说,

不惜歌者苦,

但伤知音稀。

这是一个中国追求知音的传统。

愿为双鸿鹄

振翅起高飞。

对于尘世失望了以后,希望高飞远举的一份遐想,遥远的想象。

诗人常常有一种遥远的追求的这种想象。

《古诗十九首》表达的时候,不是像我这样笨的把这些事情都说出来,他是用整个的一个形象,整个一个故事的形象,让西北的高楼,高楼上的音乐,笼统的形象,来感动我们的,使我们引起这种生生不已的这种感动和联想。

 

李义山这首诗,

瑶池阿母绮窗开,

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

穆王何事不重来。

诗人要用意象,形象他用的好,他的形象的本身一定要带着感动,

有的形象没有感动,“鱼跃练川抛玉尺”,没有感动,要真正把你内心深处的一种最不具体的、最抽象的感情和意念,用一种形象表达出来,就是诗歌最大的成功。

瑶池阿母绮窗开,

一首好诗,是意在言外,他可以给你很多的感动、很多的情意,在它的语言之外,你可以想到很多的联想和感动。

诗歌既然是用语言表达的,所以它所有能够触发你感动的力量,一定都是在言内的,是因为它的“言”,才触动你那么多的感觉。

一首诗的好坏、成功不成功,它所传达的感发的力量的大小,一定是因为它所用的语言,它所用的诗歌里面的意象。

李义山在这方面其实使用的最好。

李义山的诗的特色,就是你虽然在理性上不懂它,可是你在感情上受到感动,尽管不能够用理性来解说。

而这正是他的好处,因为你不能画个圈子把它起来,所以它给你感动的力量才是没有限制的。你画起来就有限制,他没有一个说明,所以他给你的感动是没有限制。

而他为什么给你没有限制的感动,因为他的形象用的好,他的口吻用的好。

就拿这首诗来说,瑶池两个字是何等美好的。

瑶:最美好的玉石,

瑶池:神仙所在的地方,

绮窗:是非常美的地方。

阿母:何等关心、爱护的形象。

开:应该关心人间。

黄竹歌声动地哀,

……

动地:悲哀的深切,整个大地都被它震动了。

……

八骏日行三万里,

穆王何事不重来。

他后边用一个疑问,把他的感慨都用这个疑问表达出来了:如果按照《穆天子传》说的,八匹骏马每一天可以跑三万里的路,如果天下果然有这件事情,

P116/65754

那么当年追求神仙的周穆王为什么缘故不再到瑶池去了呢?

第一个让我们想到的是说,这种追寻本来就是虚幻的。如果早就有周穆王,如果早就追寻到王母,那么为什么一直到李义山的时代,这动地还在悲哀之中呢?为什么唐朝的时候,李义山所生活的那个人间的世界,还是这样悲苦的一个世界,如果果然有瑶池,果然有阿母,她的“绮窗”果然是打开的,为什么一直到现在这种能够求得神仙,见到阿母的事情就永远也不会再发生了呢? 

讲到这里我们就要讲陶渊明了,陶渊明有一篇很有名的散文叫《桃花源记》,在《桃花源记》里边,他自己的想象之中所要写的是一个人间的乐土,在人世之间有一片桃花源,那里的人男耕女织,过着最朴实的生活,没有竞争、狡诈、欺骗这些罪恶的事情,他假想的一个人间的乐土,可是陶渊明他最后说什么?进去桃花源的那个人,后来离开了桃花源,回到外边的世界,他要再想回到桃花源里边去的时候,就迷路了,没有办法再回去了。而且他说后来有一个人,叫做刘子骥的,

听说这件事情,也想找桃花源,他也迷路了,也没有找到。陶渊明最后说了一句话,“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这篇散文,表面上就好像说一个故事,看起来是很简单的故事,可是陶渊明的感慨都用很短的几个句子表现了出来。《桃花源记》他写的那些人民,“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说桃花源里的人是在秦朝的时候就躲避到这里了,不知道后来的汉朝,更不知道后来的魏和晋朝。中国历史上魏之篡汉,晋之篡魏,一直到陶渊明的东晋的时代,中国大半的北方国土沦陷在异族之中,那个灾难,这种人民的痛苦是一代比一代更加深的。桃花源的人,他们是不知有汉,不用说魏晋了。天下果然有这样一个桃花源,能够不经历像人间的魏晋这样的战乱悲苦的事情吗?这是陶渊明的假想,在这句话里他有很多的感慨。为什么人间会有魏篡汉、晋篡魏的这种征伐战乱的发生,为什么会有,应该没有。这是他的悲哀。

“后遂无问津者”

津:津渡,

问津:从渡口找到桃花源。

以前还偶然有人去试一试,渔人偶然找到了,后来迷路了。

刘子骥呢?本来他也想去找的,后来因为他生病,没有能够找到,刘子骥就死了。陶渊明最悲哀的一句话是“后遂无问津者”。就是说后来没有再想要寻问找这个渡口的人,

有这种理想去追寻这个美好境界的人都没有了。    

八骏日行三万里,

穆王何事不重来。

李义山要写的就是说,追寻,过去有过这种记载,而这种追寻本来就是虚幻的,本来就没有这个八骏,本来就没有那个瑶池的阿母。八骏日行三万里,如果有的话,穆王为什么不再来?

而穆王要去找王母,两种原因,

一个是个人,是为他个人的追寻,只是你个人求得长生不老,只是满足你个人,私人一己的愿望。

第二个,从他所写的“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来看,不是为个人的追寻,是为天下的追寻,那 动地哀 的人间能不能得到拯救?为什么再也没有一个穆王要去追寻瑶池的阿母?而穆王走到黄竹,在他个人追求神仙的路上,他也曾经为人民的饥寒而作了黄竹的哀歌,现在有这样的人吗?有这样的穆王吗?有这样的人,有这样的穆王,有真的那样的八骏能够带他到瑶池阿母的地方去吗?这是整个的李义山的感慨,可他也是并没有像我很笨的这样说明,他完全是用感发来表现的。

P160/70400

李义山诗里边所表现的一个基本情调,是怅惘哀伤。中国的诗里边常常会用一些很难解释的字,比如说 怅惘 两个字。怅惘 ,我在以前也曾经说过,是带着怎么样一种感情的情绪呢?是若有所失又若有所寻的这样一种感情。“怅惘”就是你总觉得一个什么东西应该有的,怎么会没有呢?怎么会这个东西就丢掉了?就没有了?也许你曾经有过,现在丢掉了,找不到了,或者你想追寻,一直没有追寻得到。李义山的诗里边就是表现这一份的情调,表现得最多,表现得最强烈、最感动人。

 

《丹丘》

青女丁宁结夜霜,

羲和辛苦送朝阳。

丹丘万里无消息,

 

几对梧桐忆凤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