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叶嘉莹先生说李商隐诗-2-杜甫的七言绝句是一种变体

(2016-08-31 12:21:58)
标签:

李商隐

叶嘉莹说中晚唐诗

唐诗

旅游

分类: 听叶嘉莹先生讲唐诗

根据听叶嘉莹先生说李商隐诗-2-杜甫的七言绝句是一种变体


《叶嘉莹说中晚唐诗》及所附光盘整理

  2-P108/60457-61910

 

杜甫的七言绝句。

 

《三绝句》之一:

 

前年渝州杀刺史,

今年开州杀刺史。

群盗相随剧虎狼,

食人更肯留妻子?

 

这真是杜甫的特色。我说过,杜甫,他真的是写实,他是反映当时唐朝的战乱,人民的疾苦,反映得最深切的一个作者,因为他最关心这些人民生活的困苦问题。

 

“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完全不合乎声律,按照声律说起来,“前年”是平平,应该是“平平仄仄”,尤其是第四个字、第六个字(在格律上是很重要的),(第四个字)应该是仄声,“州”是平声,这不对,(第六个字)“刺”这里应该是平声的,可是“刺”是一个去声字,这个也不对。而且我们在讲格律时候说过,如果第一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句就要“仄仄平平仄仄平”,可是第二句“年”字它是平,从这两联说起来也不对。从单独的一联说起来,他的平仄是不对的,从两联之间互相的结合呼应来说,他也是不对的。所以杜甫就完全把声律给破坏了。

 

《秋兴八首》,(最后一首)

香稻啄余鹦鹉粒,“香稻”是主词,“啄余”是动词,“香稻”怎么能“啄”?这是不合文法的,所以他不仅是破环了声律,有的时候他好像也破坏了文法。可是,杜甫的破坏声律和破坏文法,不是像现在的一些标奇立异的现代诗人,故意说一些人家不懂的话,他自个也不懂。杜甫不是的,杜甫不管他破坏的是声律也好,不管他破坏的是文法也好,他的主要的重点,是要表现出来一种诗歌最重要的本质,是感发的生命。他认为要用破坏文法的形式才能把他的感发的生命表现得恰到好处,表现得更有力量。“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是他写“香稻”的多、“碧梧”的美,因为他一定要这样破坏文法才把他内心的感动表现出来。


他对于破坏声律,也是一样的。杜甫真是为当时的唐朝国家的战乱,人民的流离、艰苦,他真是感到痛心,所以他说“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他就故意用这么两个句法完全相同,


本来人家写七言绝句,不能够这样重复的,他把两个声调、句法完全重复起来,就是要加重它的力量。怎么能够让这样的事情,一再地发生。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

而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唱起来很悠然的样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写得非常潇洒的、飞扬的,可是现在他要表现的不是那潇洒、飞扬的情意,所以他就要用这种不合声律的句子,不合声律的句子我们叫做“拗句”,“拗”就是不顺利的,你念起来觉得它要中间有一个转折,不能够悠然自在地念下去,你要咬牙切齿、很吃力地才能够念出来,他就是要表现这种感觉,“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他不是要你像唱山歌一样地唱,他是要你很沉重地把它诵读出来,这是他的效果。所以诗我向来说,没有绝对的一个好坏,说合乎声律就是好,不合声律就是坏。合乎声律的不一定都好,不合声律的也不一定都坏。


他说“群盗相随剧虎狼”,这个杀人的,连刺史都杀的这些盗匪,一个接着一个,“剧”是更甚、更厉害。比吃人的虎狼还要厉害,虎狼吃人,他说群盗也吃人,食人,他们把人都杀死了,跟虎狼吃人一样。

“更肯”是一个问话,也许虎狼只吃一个人,可是这些盗匪杀人,他能够把你的妻子留下来吗?他能够说这是老弱妇孺我就不杀了吗?什么人都杀了。所以“群盗相随剧虎狼”他吃人难道还肯把你的妻子留下吗?妻子也不留下。


杜甫的七言绝句是一种变体,因为讲杜甫时间很短,那时候没有来得及说。可是现在我们要讲李商隐了,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在唐朝也是一种特殊的成就。

61155/7:00

《千首唐人绝句》专门选唐朝人绝句的,而且不只是一个选本,后边附了很多的批评、欣赏的话。对于李商隐的批评、欣赏一大堆,多少人赞美过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因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跟杜甫又不同。

我常常就是说,你生在世界上,如果说写诗是一个创作,所谓“创”的意思是以前没有,现在带着新鲜的生命出现的,所以你总要写出来你自己真正的新鲜的属于你的东西才可以。你只像一个学会说话的鹦鹉一样,像林黛玉养的鹦鹉,说“姑娘回来了”,学人说话,你就是学得再像,永远是第二流的,所以你一定要写出来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有你自己的特色,有你自己真正感受的东西。那你在文学诗歌的创作上才真正是有价值、有地位、有意义的诗歌和诗人。

杜甫是把声律破坏了,那是杜甫的创作,他把新的东西放到七言绝句里边去了。李商隐不是,李商隐是遵守声律的,所以李商隐不是从声律方面去破坏,李商隐是在意境,他是把七言绝句的内容的情意,它里边的境界、世界开发了。他开发了什么?我们说李白的七言绝句写得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是李白从四川坐船到武汉去。

早晨辞别了白帝城,四川三峡的夔州,杜甫《秋兴八首》所写的白帝城。

白帝城那么高,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就是那个高城。“白帝城高急暮砧”

李白写得更美,有色彩。我早晨辞别了白帝城,早晨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上一片红色的彩霞,那个白帝的高城,白色的城墙,青色的高山,就在那一片早晨朝日的红霞之中。李白写得不但“高”,多么“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从四川的白帝城就来到湖北的江陵。这个长江走了一千里那么远,因为是从上流向下流走,顺风顺水,所以船很快,“千里江陵”一日就回来了,一日就到达了。他写得当然是美,可是不管是杜甫写的白帝城也好,是李太白写的白帝城也好,他们所写的都是现实的景象。“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写的,说是傍晚黄昏,听到一片捣衣石的声音。他说“朝辞白帝彩云间”,都是现实的景物和形象。杜甫所写的说是我从夔州怀念长安,我们讲了,大家都认为杜甫的《秋兴八首》真是写的很好,真的是使人感动,他写的感情是什么?是现实的感情,杜甫的特色就正是因为他写实,正是因为他把唐朝整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的现实都反映出来了,现实的景象,现实的感情。李太白他写了《远别离》,那不是现实的,说“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他写的是离别,写的是人间最悲惨的离别,是一个神话传说之中的离别,而他用远别离这个神话的传说写离别,里边寄托、隐藏着有他李白对于朝廷“失政”,政治败坏了。“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对朝廷政治的错误,对朝廷“失政”的一种感慨,他用的虽然是神话的传说,他所表现的也是现实的感情,他所关心的是现实的事件。

 

现在我们要讲的李商隐,他对于意境有一种开拓,他所写的是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把他的诗看一看,然后再来下结论。   

我现在把我要讲的念一念,《海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