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说中晚唐诗精彩语录:韦应物 《滁州西涧》
标签:
叶嘉莹说中晚唐诗唐诗韦应物滁州西涧旅游 |
分类: 听叶嘉莹先生讲唐诗 |
根据
1:30:10
韦应物七言绝句《滁州西涧》
韦应物的风格是多方面的,他虽然学诗比较晚,各方面都尝试了。
韦应物:不失真诚的一个人。
诗:感物而动,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韦应物早年做三卫郎,少年的时候,
少侍武皇帝,
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汉魏乐府,《羽林郎》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韦应物做三卫郎是比较放浪的。但这“放浪”也可以从另一方面来看,就是说,生活上很放浪的人,有的时候反而不失其真。不是有一些个人,表面上仁义道德,实际都是弄虚作假。
有的时候过过放浪的人,他“折节读书”,(“折节”就是改变了)他知道过去的错误以后,然后改变回来读书,反而可以读得更好,有更好的成绩。这是一般的现象,我只是分析这个原因是如此的。
基本上说起来,韦应物的诗有他的好处,他不但歌行彩丽,词才华丽,影响了后来的李贺,有丰富的想象。而且他有的时候写诗,不失其闲静、高远的一面,像上次我们讲的一首五言律诗《寄全椒山中道士》:“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写得那么崇高,那么遥远,写得很好。
《滁州西涧》也是他很有名的一首诗: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写的非常好,真是闲静高远。“独怜幽草涧边生”,当然大自然的风景都是很美丽的,
11:20/1:35:00以我所读的书来看,中国过去的古典诗歌跟中国的哲学里边都说是天人合一,人应该跟大自然打成一片的。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中国多少山水自然诗人,像王维孟浩然,都是写大自然,为什么中国人说不欣赏自然?
我觉得中国人的本性,从古代的哲学跟文学来看,中国人是喜欢自然的。
他在滁州真的是很美—
有幽草,有山中的涧水,真的是很美的景色!“独怜幽草涧边生”,韦应物的诗其实真的是很不错的,后来苏东坡写过两句诗:“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白乐天的诗是以数量多出名的,长篇短篇,各种不同的体裁,有三千首这么多,可是苏东坡说:我所爱的是韦郎的五字诗,是韦应物的五言诗。
韦应物是以五言诗见长的,可是这首七言诗也写得很好。有些基本问题我想还是顺便提到就说明一下。
一般说七言诗注重声调,注重气势,而五言诗比较注重情韵,比较注重意志的。我们上次也曾经说了,韦应物是学诗学得比较晚的。而声调、气势的结合是与吟诵有密切的关系,而吟诵呢,常常是在幼年时候培养出来的,所以他在这方面比较上有缺陷。就是因为他不是从幼年的吟诵培养出来的,他是后天学习的,所以比较都是有心的。所以他的五言诗写得好,这是一个基本的情况。可是这首七言绝句《滁州西涧》其实也是写得很好。而且我说了,“独怜幽草涧边生”,一句诗就有两层的意思。“怜”字,一个是说可爱的意思,这个青草跟这个山涧真的是可爱;第二:可惜的意思,就是这么美丽的草,可是没有被很多人看到,天下有这么好的景色,幽草跟山涧,可是一般的大众声色犬马,追逐名利,没有注重这样自然的美好的景色。所以说“独怜”,“独”是只有我,只有我欣赏了这样的景色。
不但是眼睛所看的景色很好,而且就在这个山涧的上边,“上有黄鹂深树鸣”。黄鹂就是黄莺,在那绿叶葱茂的深处听到黄莺鸟的叫声。“春潮带雨晚来急”,正是春天,冰都化了,所以水就涨起来了,而且再下一场春雨,春天的水就涨潮了。春潮带着雨声,晚上你听:雨声很急的,潮水在山石上流过的声音也很急的,也就是“春潮带雨晚来急”了。“急”,是雨的急,水流的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在那个没有人注意的山野之间的一个渡口的码头,有一只小船,因为今天下大雨所以那个渡船上没有人,有一只小船横在涧边。写得非常闲静高远。
17:20/1:41:00
一般说起来诗分成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属于感官的感受,我们看见了外界的景物是一种感官上的感受。
杨万里《小雨》: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感官的感受。
感官的感受常常所表现的是一种情趣,觉得这个景物很美,很有意思,这是最初的一层感受。他说有一阵雨来了,不是大雨,小小的雨,“雨来细细”,而且雨点不密,很稀疏的几点雨。有时你开车,窗玻璃前面有稀稀落落的几点雨丝,“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他说这个雨下的,你如果要下就下得多一点,下一大场雨;你要不下你就停止不下。是“纵不能多”也“不肯无”,就是下这么小小的雨。就掌握了这么一个特色,就是说细细疏疏的雨,对这种雨的感受。“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那么这个雨有什么作用呢?他说“似妒诗人山入眼”,好像雨在嫉妒诗人,因为诗人可以看见山,山是很美的,“山入眼”能够看见山,所以“千峰故隔一帘珠”,所以它故意下一些濛濛的雨,让那个远山在诗人看起来都好像隔着一个珠串帘子一样,远山就看不清楚了。
这是感官的感受,而写得非常有情趣,这个也未尝不好。这是宋人的诗,题材比较小、比较细致,说唐人诗有气象的,比较写得开阔博大,而且感情是比较丰厚的;可是宋人比较注重观察,对于外界的观察,不是那种很丰富、很充沛的像李太白、杜工部这样的奔放的感情,不是的,他是观察,带有一种观察跟思致的味道。宋诗跟唐诗的基本是不同的。但是这可以写出好诗来。
只有你有敏锐、真诚的感受,你没有像杜甫那样的关心国家、人民的这种热烈的深厚的感情,但是你有这样敏锐的观察和感受,一样可以写出好诗来。是感官的层次。
第二个层次是感情的感动,就是你有非常真诚的一种感情,像陆放翁怀念他以前的妻子
《沈园》: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陆放翁写的,特别是关于沈园的诗,那真是写得非常好的。
《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钗头风》: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我们当年的海誓山盟我还记得,没有忘记,山盟虽在。可是今天我们离了婚再见面,我想给她写一封信都没有办法了。“山盟虽在”是“锦书难托”,再也不能见面了。
这个作品当然写得很好。不管是他的《钗头风》的“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还是他的《沈园诗》“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还有“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都写得好。这是诗歌里边第二个层次,就是给人一种感情上的感动,我们千古以下读了他们这一段爱情的悲剧,我们都是感动的,这是感情的感动。
1:51:10
第三个层次,我以为就是感发的联想。这些感官像杨万里所写的“雨来细细复疏疏”,这是相当写实的,是现实的景物,是“我”真的感官,“我”眼睛看见的、耳朵听到的,是我的五官能够感受到的,这是非常写实的。感情也可以给我们感动,写的是非常具体的一件事情,是陆放翁跟他以前的妻子的一段爱情的悲剧,在历史上我们可以找到这个故事的,是一个具体的事件。还有一类诗是超于写实的景物、超于具体的情事以上,它使你不止是感动,感动以后给你兴发,给你一个引申、引发。引申什么?引申一些个联想,beyond what he said in the text,就是在他这个text--诗的本文所写的景物情事以外,可以给你引申、引发很多的联想。这个我们下一次不久就要讲,在诗里边最有这种代表性的是李商隐的一类诗。
至于韦应物的这首诗: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从外表上看起来,他所写的是写实的景物,可是他没有停止在写实的景物之间,这首诗是很妙的,就是说在景物之间有一种不只是五官上的感受,他有一种言外的感受,可是他也没有到李商隐的这个层次,真的让你发生很多的联想,也不是。他有一种情致。你说他现在真的是写的寂寞?也不是很具体的寂寞,就是他有某一种感受。除了耳目的感受,我看见的是“独怜幽草涧边生”,我听到的是“上有黄鹂深树鸣”。可是,透过耳目的感受以外,他给了你心灵上一份感受,可都不十分具体,也不十分强烈,这是韦应物的诗。他常常写出这么一种境界,连我们刚才所说的:“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他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他是写眼前的景物,什么下雨了,空山了,可是他在所写的眼前景物之外,有something beyond,可是也不像李商隐的感发的联想那么丰富,那么强烈,不是。就是说他透过耳目的感受给你心灵上的某一种感受,而这种感受不是很强烈也不是很具体,这是韦应物诗的一个特色。我们现在可以把韦应物结束了,我们讲了他多方面的诗,他有一首受谢灵运大谢的诗的影响:《登西南冈卜居》,比较受谢灵运的影响。
模仿陶渊明的诗(拟陶渊明诗):四部丛刊37,韦江州集,大家自己找来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