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杜甫诗在写实中的象喻性》精彩语录

标签:
叶嘉莹视频叶嘉莹杜甫诗 |
分类: 听叶嘉莹先生讲唐诗 |
视频: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0411334/index_7.html#page=4
1-
(我在很多年前出版的《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的前言中就曾说过,杜甫是一个集大成的诗人,在他多方面的伟大成就之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继承传统而又能突破传统的一种健全与博大的创造精神。在那篇文章中,我曾经就杜甫在七言律诗的演进中所起的作用讨论了杜诗句法的突破传统和杜诗意象的超越现实。在那篇文章中我还曾说:如果中国的诗歌能从杜甫所开拓出的途径发展下去的话,那么必当早已有了另一种近于现代意象化的成就,然而自宋以来中国的旧诗却并未于此途径上更有所拓进,这是很可惜的。)
有一位台湾的小说家王文兴教授
2-
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写新诗的诗人周梦蝶先生
(因为我以为,文学作品之美恶,价值之高低,原不在于其浅白或深晦,而在于其所欲表达之内容与其所用以表达之文字是否能配合得完美而适当。诗歌批评是不应该以“白”与“晦”做标准的。一味求“白”的结果固不免意尽于言略无余味,而一味求“晦”亦未免成为一种病态。)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3-
《杜甫诗在写实中的象喻性》。
“象喻”,不是我在讲《诗经》的“赋比兴”时所举出来的西方在阐述形象与情意之关系时那八个名词中的symbol(象征)或allegory(寓托)。西方在概念的划分上是非常清楚的。
我所说的是我们中国诗歌里边的情意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诗人的内心与外物之间的关系。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很微妙的。古人说心神相遇,我们用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去体会万物,而不是用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官能。是所谓“以神行”,是你的精神在运行。
王夫之的《姜斋诗话》上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黄宗羲的《景州诗集序》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诗人的感情,根本就是可以与外物的草木风雨打成一片的,不可能在感情与外物之间做截然的划分。杜甫写诗的一个特色,就是真正把他内心的情意投注进去。他以表现他内心的情意为主,而不是很死板地刻画描写外物。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王国维 《蝶恋花》 “忆挂孤帆东海畔。咫尺神山,海上年年见。几度天风吹棹转。望中楼阁阴晴变。”
“大诗人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
杜诗中所写的现实,其实都不是单纯的现实,其中都包含有他的理想。
《曲江二首》中的第二首: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5-
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在《杜诗详注》里边就引了宋人叶梦得对“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两句的批评,说这两句虽然描写很细致,但“读之浑然”,“不碍气格超胜”,说倘若“使晚唐人为之,便涉‘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矣”。
“奉儒守官”
晋朝时代的杜预,曾经以功业被封为当阳侯,而且杜预著有《春秋左传集解》,既有事功又有著作。杜甫的曾祖杜依艺、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都是奉儒守官之人。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韦庄写过一首小词:“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6-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后生可畏。”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有美玉于斯,韞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7-
“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在天宝十载(751)的时候,唐玄宗举行了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南郊的三次典礼。杜甫就上了《三大礼赋》,其目的当然是要引起皇帝的注意。我们知道,“赋”这个题材是最适于歌功颂德的。杜甫在那三篇赋中对国家歌功颂德一番,皇帝一看当然高兴,于是就让杜甫去“待制集贤院”,并且“命宰相试文章”。这件事,杜甫始终记在心上。后来杜甫一生漂泊流离,老死在路途之中,当他老年流落贫困的时候,还曾经有几句诗写到当年的际遇说:“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往时文采动人主,此日饥寒趋路旁。”(《莫相疑行》)他说那时候皇帝亲自给我杜甫一次特别的考试,在中书堂有那么多集贤院的学士都包围在我的周围看我写文章。想当年我的文章辞采是曾经感动了天子的,可是今天我却不能为世所用,而且饥寒交迫。--杜甫的一生经常处于饥寒交迫之中,像他从秦州到同谷,从同谷到成都的时候,曾经在冬天的冰雪寒风中到山上去挖黄独的根来充饥:“长鑱长鑱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同谷七歌》)满山大雪,穿着连小腿都盖不上的破旧百结的短衣,在山上挖了一天什么食物都没挖到,拿着长鑱回到家里,对妻子无话可说,只能静静地听孩子们饥饿的呻吟声。杜甫是经历过这种生活的。他的一生都记录在他的诗里,要了解杜诗只读一两首远远不够。我现在只能对杜甫做简单的介绍,大家回去还是要多看杜甫的诗。
我曾说过,作诗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是外界的景物情事使你感动了所以才要写诗。外界景物当然时时不同,而人的内心就更是不同了。杜甫的感动就是杜甫的感动,杜甫所写的诗就是杜甫的诗,和其他人的感动、其他人所写的诗自然不同。你看杜甫,他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一心想要窃比稷契。他献了好几篇赋,后来好不容易得了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官职,就发生了天宝的变乱。
8-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左拾遗”是谏官
“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栖” 《晚出左掖》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春宿左省》
9-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对“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两句,很多人只是欣赏它对仗的工整和叠字的自然,但这两句的好处实在不仅仅在于它的技巧和形式,那里边有杜甫在失意的悲哀中对春天的无限爱惜,有他自己的不快乐与不和谐的情绪对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的生命的反应。杜甫对春天生命的感动是非常强烈的,现在他其实还不算老,可是直到后来在他晚年经受了更多挫折之后,他还曾写诗说,“稠花乱蕊裹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他之所以怕看见春天,正因为他对春天有那么敏锐的感觉,对春天爱得那么强烈,他怕他自己已经没有足够的生命和春天共同度过了。所以现在他说,你看那在花中飞舞的蝴蝶和点水的蜻蜓,好像是知道我的悲哀而特意用它们美好的姿态来安慰我。但是我还可以和它们共处多久?所以他说“传语风光共流转”,我就希望传一个话给那春天的风光,请它不要急于离开我。但春天的风光能够永远留下吗?他说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请再陪伴我一会儿吧,不要这么快就抛弃我而去,是“暂时相赏莫相违”。这里边,有杜甫多少深厚的感情还不说,还有他多少不肯放弃的志意!在他写了这些诗之后不久,在乾元元年的五六月间,他和房琯、严武等就先后被贬出长安了。)
刚才我说过,人对于外界景物的认识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是感知的层次,第二个是感动的层次,第三个是感发的层次。感发,就是让你感动之后内心之中有一种兴起和发扬。所谓诗的感发其实就是人心之动,是诗让你的心活起来。这时候你所感受的就不只是这首诗本身所写的那一点点感情内容的感动,而是让你自己对你的生命有所珍惜,对你的精神有所提升。有的人所描写的景物就只是他的一种感知,这与杜甫是完全不同的。
“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
“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10-
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中说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
“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
王维《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王维所写的,都是画家眼中的形象,他不像杜甫那么激动,他的好处是能够把山水写出一种“神致”来。杜甫则不同,杜甫写的是一种精神和气概。杜甫从这种精神气概里边所表现的,是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意和理想。
从我们对外物认识的层次来说,有感知、感动和感发这三个层次。那么,从我们所写的内容来说呢,也有三个层次,那就是感觉、感情和志意这三个层次。
李商隐
“怅望西溪水,潺湲奈尔何。不惊春物少,只觉夕阳多。”《西溪》
12-
“不辞鶗鴂妒年芳,但惜流尘暗烛房。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昨夜》
《送梓州李使君》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有诸中然后形于外”
13-
《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张綖是明朝的一个给杜诗做过注解的人,他说:“此四十字中,其种其相,其才其德,无所不备。”
“韩唯画马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
“骥非称其力,称其德也”(《论语·宪问》)
一个人,你的家庭出身的环境,你的才能的禀赋,那是你生来之所得,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但是当你遇到事情的时候,你的持守,你的承受,这是对你品德的考验和衡量。儒家认为,这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
14-
《画鹰》。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雕赋》
《杜诗详注》中仇兆鳌就赞美说,杜甫“每咏一物,必以全副精神入之,故老笔苍劲中,时见灵气飞舞”。
15-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时高适、薛据先有作”。
岑参和储光羲。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诗》)
16-
辛弃疾《水调歌头》
“岁岁有黄菊,千载一东篱。悠然政须两字,长笑退之诗”。
韩愈写了一首《南山诗》,共两百多句,押的是上声“有”韵,用的都是希奇古怪的字,全诗都在描写都在堆砌。
“山涤余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那种生命,那种自然,不像杜甫这样逞气使力,而自有一种精神上非常高妙的境界。
清朝钱谦益的评论说:“同时诸公登塔,各有题咏。薛据诗已失传;岑、储两作,风秀熨贴,不愧名家;高达夫出之简净,品格亦自清坚。少陵则格法严整,气象峥嵘,音节悲壮,而俯仰高深之景,盱衡今古之识,感慨身世之怀,莫不曲尽篇中,真足压倒群贤,雄视千古矣。”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
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长恨歌》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前边讲的几首都是杜甫比较早期的作品,下面还有一点儿时间,我们要讲杜甫的七言律诗《秋兴八首》中的前两首,这是杜甫晚年到夔州以后的作品。杜甫到夔州以后所写的格律诗有两种不同风格,一种是横放孑出完全打破了格律的作品;一种是谨守格律但在句法和意象上有拓展和变化的作品。前者可以《白帝城最高楼》为代表,后者则以《秋兴八首》为代表。这两种作品的风格虽然看起来迥然相异,实际上都是杜甫晚年对格律之运用已经达到完全从心所欲之地步的表现。
《白帝城最高楼》是一首拗体的七律。我们知道,格律诗萌芽于齐梁,成熟于唐代。其中七言律诗直到杜甫才能算真正成熟。而早期的七言律诗如庾信的《乌夜啼》等作品,其音律往往有拗折的地方。“拗”,就是声音不顺口。格律诗对每个字的平仄声都有严格要求,不符合这些要求就是“拗”。所以,声律的拗折本来是格律诗的一种不成熟的现象。但杜甫去蜀入夔之后,以拗折之笔写拗涩之情,夐然有独往之致,形成了一种横放孑出于格律之外的所谓“拗律”。他的《白帝城最高楼》写的是登白帝城楼远望:
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白帝城在瞿塘峡口,依山而建,下临大江,地势极为险要。杜甫在夔州写过好几首登白帝城楼的诗,这是其中一首。在这首诗中,“径仄旌旆”、“独立缥缈”、“扶桑西枝”、“弱水东影”及“对断石”、“随长流”等皆平仄不谐调。而像“独立缥缈之飞楼”、“杖藜叹世者谁子”这样的句子,用的都是散文句法;“龙虎卧”、“鼋鼍游”则以极为险怪的词语来描写在城楼上下瞰长江所见的真实景物。但这首诗历来得到很多人的赞赏。因为,杜甫晚年已经经历了人世间那么多的挫折痛苦,他个人的理想不能够实现,而国家仍处在战乱之中前途未卜,他是把他胸中那些与世多忤的郁闷之情和诗歌拗折的声调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了。那拗折的声调正好配合了他的感情。这种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使他的拗律虽然表面上跳出了声律之外,却实在是深入于声律的三昧之中。后来像韩愈有意学杜诗的奇险,江西诗派有意学杜诗的拗折,未免流于形式技巧的追求,而在感情和志意的投入方面有所缺欠,因而也就不能像杜甫那样在写实之中给读者以那么多的感发。
至于谨守格律但在句法和意象上有拓展和变化的作品,则除了《诸将》、《咏怀古迹》等之外,尤其以《秋兴八首》的成绩最值得注意。这八首诗,无论从内容来说还是从技巧来说,都显示出杜甫的七律已经进入了一种更为精纯的艺术境界。从内容上看,杜甫在这些诗中所表现的情意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现实情意,而是一种经过艺术化了的情意。)
以上文字依据
叶嘉莹先生《风景旧曾谙》
4-杜甫诗在写实中的象喻性P108-135
摘要整理
更多内容详见
http://yejiaying72.blog.sohu.com/101356832.html
叶嘉莹说杜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