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标签: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旅游 |
分类: 叶嘉莹唐宋词系列讲座-精彩语 |
以下文字依据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系列讲座》
4-温庭筠视频字幕
及
《唐宋词十七讲》
2019年11月16日重新整理
我们如果用这种理论,来反观看我们中国的诗歌,你就会知道,张惠言把温庭筠的词说成是有屈原《离骚》的意思,有道理的。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这两句是温庭筠独创性质的语言。用感官的形象,他不是用的我们一般普遍认知的意思。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这就跟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结合在一起了。蛾眉作为一个语言符号,作为一个语谱,在联想轴上,第一个作用,《诗经》里的蛾眉,一个女子的眉毛是弯曲的很美丽的意思。《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一向的美人芳草,都是有托意的,是表现一种才德志意的美好,蛾眉就有了托喻的、比兴寄托的意思。
温庭筠:懒起画蛾眉,画眉就更有一个传统了。
唐李商隐《无题》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李商隐写的是一个美丽的女子的成长。
中国的古人,一向是常常喜欢用女子作一个比喻的。因为在中国的伦理道德之中,夫妻的男女的关系,与君臣的伦理的关系,是相等的。很多男子汉大丈夫写起诗来,想到他自己不得知遇,没有一个人欣赏他的才能,没有一个人任用他,他就把自己比做一个女子,没有找到一个人能够喜爱她,能够接受她。
李商隐这首小诗,完全是比喻的性质。他从八岁写到十五岁,不是他亲眼见的一个女孩子,是一个意念之中的假想的带着象征意味的女孩子。“画蛾眉”,在中国的传统之中,是有一种比喻的、比兴寄托的意思的。
唐朝秦韬玉《贫女》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你要超出这个外表所说的情事,看出他一种精神上的意思才对。这是一种爱美要好的感情,我们所说的爱美要好是精神品格上的爱美要好,这个有一个传统,从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余独好修以为常,我是喜欢修饰的,而这个修饰不是外表的涂红抹黑的修饰,是你自已的品格思想的情操之上的修饰。你一定要看到这一点,才能够读中国古典的诗词。
王国维《人间词话》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雅是比较典雅的,合乎伦理道德的标准的。郑,指《诗经》里边郑卫之音。孔子:放郑声,远佞人。认为郑风是比较淫靡的。文学的作用,就是要培养我们这一种爱美和要好的感情。
要从我们中国词的发展的源流讲起。苏东坡跟辛弃疾的出现,是在怎么样的发展情势之下出现的?我在去年(1986)曾经写了一篇三万字的长文,是专门介绍辛弃疾的词的,在山东大学《文史哲》87年的第一期要登出来。我是非常看重苏辛的词的,可是我们不能够从苏辛讲起,我们要从词的源流讲起。
文学作品,每一篇作品有每一篇作品不同的风格,每一个作者有每一个作者不同的表现方式。我们从来不能够用一些教条的规范,死板地套上去。我们要学习生动活泼的。所以,我不能在开始先把词分成婉约一派,豪放一派,然后举这个几个作者、几个作者来批评,我认为那是死板的。我认为文学不但是在一个作者单独的作品之中是有他创作的生命的,而且整个的诗歌的发展,在它发展的历史的过程之中,也是有它的生命的。所以,苏辛的词我们要讲,但是我们不能从开始就讲,我们要从词的源流讲起。
词在中国文学之中,一个特殊的文学体式,因为它的兴起,作者写作时的动机,是不在我们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的批判约束之内的,本来是只以唯美的、艺术的为它的一个创作的动机和原则的。可是,就是这样的小词,也居然使我们可以看到更深一层的意思。
我昨天举两种欣赏这一类小词的方式。张惠言是把道德伦理的价值加在小词的上面了,王国维是把哲学的意义和价值加在小词的上面了。
西方的阐释学hermeneutics曾经说的,我们是要追求作者的原意,但是我们读者每一个人我们的思想背景不同,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我们每一个人的性格感情不同,所以每一个人在追寻作者原意的时候,事实上是都把我们自己的一切背景加在那个作品之上。而我还要说,西方的现象学本来还有一种说法,它说任何一个艺术的成品,就是说很伟大的诗篇,像杜甫的一首诗,如果他写出来,他完成了,只是一个艺术的成品Artefact。杜甫的诗写得再好,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是你如果把这样好的诗歌给一个不懂诗的人去看,对他是没有意义的,对他是没有价值的。所以任何艺术的成品,都一定要透过一个读者、一个观赏者,才能够给它一个美学的价值,它才不只是一个艺术的成品,而是一个美学的客体,是一个有美感的价值和意义的一个object一个客体。所以,一切的作品,一定要透过读者的解释和欣赏(它的美学价值才可以成立)。
中国过去古典的文学批评,是过于概念化了。风、骨、气、高古、深幽,太抽象了,不能够掌握。所以我现在所尝试的,就是要把中国的这种比较抽象的、概念的理论,加以一种比较逻辑的理论化,借用一些西方的方法和名词,对它加以解释。
如果你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有很深厚的修养,你对于西方也比较能够有多一点的理解,你自然就会看到两方面相同的地方与相异的地方。它是自然的结合起来的,不是生硬的套上去的,不是说我们学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就把性心理套在所有的中国文学上,那是不可以的。我们可以用他们的方法来分析,但是,一定要合乎我们自己原有的传统。我们不能够把它扭曲,不能把它错误地加以解释。
一首诗歌、一篇文学作品,它是好还是坏,要使它每一个字都发生一个恰当的作用,都能够在这一篇作品里边产生某一种效果。一首诗,是好诗是坏诗,它的关键分别就在这里。
张惠言把温庭筠的小词看成有风骚比兴的意思,正是由于联想轴的作用。
《诗经·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跻,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它所写的蛾眉,是庄姜的美丽,是一个真正的美丽的女子。
你也可以从蛾眉联想到《楚辞》的《离骚》: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屈原所说的蛾眉,是代表一种品德才智的美好。所以你已经产生了这样的联想。
画蛾眉,李商隐:八岁偷照镜,长眉己能画。是代表一个有才学、有志意、有理想的人,他对于他自己的才能志意的珍重爱惜,一份爱美和要好的心情。
我们所要呼唤起来的,正是从人内心深处的最真诚的一份感情的感动所涌现出来的、一种自然的本能的,向那高远的、美好的、那种完善的,一种向往和追求的心意和感情。而这种向往追求的心意和感情,是可以相通的。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可能柳永所说的是为他所爱的一个美丽的女子,为自己一个所爱的对象,说我付上任何代价都在所不惜。他的对象可以是一个美丽的女子,他的对象也可以是一个美好的理想。
我如果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话,就是因为古典诗词是我所喜爱的。而且我以为古典诗词里边所代表的、所充满洋溢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美好的一种心灵、一种品格、一种操守和修养。所以,我们一定要从这种精神感情来认识才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