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4-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2013-05-10 07:52:09)
标签:

冯延巳

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

唐宋词十七讲

旅游

分类: 叶嘉莹唐宋词系列讲座-精彩语

 P86 / 3430

       《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这是很妙的一点,他说 谁道闲情抛掷久韦庄的词开头就写了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地点、具体的情事。可是冯正中所写的: 谁道闲情抛掷久什么是闲情?他说了是因为 昨夜夜半 我梦见那个所爱的女子了吗?是因为我跟所爱的女子离别, 如今俱是异乡人 了吗?他只是说闲情。闲情者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感。你难以确指它是某一件感情的事件。是每当你只要一空闲下来,只要你有闲暇的时间,它就无端涌上心头的,这样的一种情绪,这就叫作 闲情

36:25

     曹丕《善哉行》: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

而一个诗人,有的时候,他内心有一种感情,是天生来就如此的。

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谁让它天生来就是五十弦的?是 无端 就五十弦,莫知其为而为

忧来无方: 这种忧伤的来到内心,是找不到一个方向的。是因为 昨夜夜半,你梦见所爱的人了吗?是因为我跟我所爱的人离别,相见更无因 了吗?他都没有说,是不知它自何方而来,忧来无方, 人莫之知 甚至于连诗人自己,都难以确实地言说的。

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常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你不知道他这种哀伤是从哪里来的。所以,他说那是闲情。只要你一清闲下来,就无端涌上心头的一种感情。

这已经是冯延巳的一个特色了。

38:40

语序轴:

他说 谁道 闲情 抛掷久

你要看他这个转折。短短的一句词,不过有七个字,闲情 是这句所写的主要内容,把 闲情 抛掷闲情,我自己经过挣扎的努力,我何尝愿意有这样的忧伤,忧来无方,我并不愿意有这样忧伤的闲情。所以,我曾经挣扎,曾经努力,我要把这闲情抛掷。这是第一层意思。而且我不但努力把它抛掷,我曾经努力了很久,是 抛掷久(这是又一层意思)。我有心要把它抛弃,而且做过长久的努力把它抛弃,可是,你看他开头的两个字:谁道,是谁说我真的就抛弃了?是想要抛弃而没有能成功的话,是谁说我果然就抛弃了。(这是第三层意思)所以他说的时候,他是向里边这样说进去。抛掷、抛掷久,谁道闲情抛掷久,他一个圈子都打回来了。冯延巳的词是最有一种盘旋沉郁的作风的。

冯煦《阳春集序》评冯延巳说: 郁抑怆

香港学者 饶宗颐先生说: 余诵正中词,觉有一股莽莽苍苍之气。《鹊踏枝》数首尤极沉郁顿挫。就是说他的感情不是像韦庄直接就这样说出来了,他是转了一个圈子然后才说出来的。韦庄的词也有转折,韦庄的词是这一章跟那一章:第一章人人尽说江南好,第二章如今却忆江南乐。他那个转折翻转,是前一句跟后一句,前半首跟后半首,前一首跟后一首之间,两个反复的转折的呼应。而冯延巳是在一句之中,盘旋沉郁地写出来的。这是在风格上的一个主要的不同。

他说: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你看他这个圈子是一直转下去的。我以为我的闲情抛弃了,可是当春天回来的时候,我就发现我的那一份感情 惆怅,你看他彼此的呼应。谁道闲情抛掷久 是笔法的盘郁。 每到,依旧 都是笔法的盘郁。而在他主要的内容上所写的,刚才是闲情现在是 惆怅都不是具体的感情的事件。一个是闲情,一个是惆怅。惆怅是什么?我们昨天讲韦庄的词 惆怅晓莺残月 相别 的时候就讲惆怅 两个字我在国外讲中国古典诗词的时候,我总觉得找不到一个恰当的字来翻译它。你说它是sad?是grief?都不是。是悲哀,什么忧伤,都不是。惆怅者,是仿佛如同有所追求,仿佛又如同有所失落,是一种精神上没有依傍的一种落空的感受。他说每到 春来 我就 惆怅还依旧他写的是闲情,写的是惆怅,而笔法是回旋往复的笔法。

王国维《人间词话》:

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

 

他说冯正中的词表面看起来,虽然也没有失去五代词的风格,五代词的风格常常写伤春怨别的哀伤,表面看起来,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也是伤春的感情。可是他的堂庑特别大。所谓 堂庑特大者 ,堂庑是指的建设,堂是正厅的厅堂,芜是两边厢房的厢芜的建筑,他的规模、他的内容特别大,在《花间》范围之外。怎么就在《花间》词的范围之外呢?《花间》有的词写男女的感情就是写男女的感情,温庭筠的词他给我们的联想,是他不写具体的事件,给我们一个美感的形象。这美感的形象就只是一种感觉,一种知觉上的感受。小山重叠金明灭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这是第一个层次)。韦庄的词 昨夜夜半 记得那年花下 他写的感情很真挚,给我们的是一种感动。这是第二个层次,一种感情上的感动。

而冯正中的词,给我们是一种 感发。

 

第十一讲 

P89+19=108

词这种文学形式,跟诗不同,它是给我们更多的联想的。诗是言志的,致君尧舜上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词是要引发我们一种内心深处的幽微隐约的感情,所以词是很妙的一种文学体式。

张惠言:温庭筠的词有比兴寄托的意思。

温庭筠 照花前后镜 就是《离骚》初服的意思。他是一种 :温庭筠写衣服,写的是衣服的美丽,屈原也写了衣服的美丽。温庭筠写了蛾眉,屈原也写了蛾眉,是从字面上的联想,是字面上的比附的联想。可是当王国维读冯正中的词,读中主的词,读后主的词,他所讲的是什么?这是我们欣赏词的第二种角度、第二种方式。我曾经在开始时候也讲过了,我们读者对于词的解释,把它加以一种诠释,使一个艺术的作品,成为一个美学的客体,对它加以欣赏。王国维所用的是一种感发的方式。什么叫感发的方式?我今天想把冯正中跟南唐中主或后主结合起来讲。

4:30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簌簌泪珠多少恨,倚栏杆。

王国维说 南唐中主的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就有 美人迟暮 的悲哀了,是一种感发的联想。

 

王国维也说了 后主词 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这是一种感发的联想。中主不见得有这个意思,后主也没有这样的意思。而完全是感情的意境给人的联想的感发,是纯粹出于诗歌的感发的生命给人的感发。不是韦庄的情事,不是温庭筠的字句上的相近似的联想,纯粹是一种感发的生命。冯正中的词所写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特色。所以他说的是一种缠绵的、不能够摆脱的、不能够抛掷的这样一种感情。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他说日日花前常病酒 冯延巳的词,我们看他写的口吻,他总是盘旋沉郁。就是说,他对于感情是执着的,是抛弃不掉的,所以说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是这一份固执的、执着的、不改变的,虽然在痛苦之中也不放弃的一种感情的境界。

在我们所讲的这三个词人词人里边,如果按照西方的tragedy悲剧的精神来说,冯延巳的词是最有悲剧精神的。就是说他有一种在痛苦之前执着而且不放弃的这样一种精神。所以,他说 日日花前 常病酒为什么要 日日花前常病酒 呢?

杜甫: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欲尽 花经眼写得很好。什么叫 经眼 的花。我们看其他的生物,你今天看见它是如此,过了好几个月看它还是如此。你今年看它是如此,明年看它改变也不大。但是只有花,你眼看它含苞,眼看它开放,眼看它零落。

杜甫说,虽然花已经是要开完了,欲尽 花经眼可是今天还有一些残花在树枝上,且看,你就姑且看一看,且看欲尽花经眼因为再过两天,连这个欲尽的花也没有了。而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你对着这样好的花,就要饮酒。酒已经喝得很多了,你莫厌,你不要推辞。莫厌伤多酒入唇因为你明天再想看花来饮酒,花也没有了,你再饮酒就没有意思了。这正是冯正中所写的 日日花前常病酒因为有花的日子不多,今天能够有花在你眼前,你尽管是喝酒已经 病酒已经沉醉了,你不要推辞。是 日日花前 我常常是 病酒为什么花前常常病酒?就因为我对于花有这么珍重爱赏的感情,我不能够、我不忍心看到它的零落,在它有花的时候我就要欣赏它。他说 不辞镜里朱颜瘦这只有冯正中才会写出这样的词句来。

这样的词句有什么特色? 不辞镜里朱颜瘦。它表现了几点特色。一个是 不辞 两个字。我说冯正中是有悲剧精神的。就是在痛苦艰险之中,你有一种挣扎的、有一种奋斗的这样的努力。不甘心就失败下去,才有悲剧的精神。人家打你一拳,你马上就摔到了,再也不爬起来了,那还有什么悲剧的精神。悲剧的精神就是因为他是经过挣扎奋斗努力,最后他失败了,我最后虽然失败了,但是我是挣扎奋斗过了。冯正中的词就是表现了这样的一种精神,这样的一种感情的意境。就是 不辞 两个字(所表现的),这种执着的在苦难之中挣扎的精神。

还不仅如此,冯延巳词里还表现了一点特色,就是他的 镜里 两个字。这 镜里 两个字代表的是什么?镜里 两个字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自觉,是一种反省,冯正中的这个悲剧的性格是带着反省的色彩的。有的人是莫名其妙地就走上了一个悲哀的下场的,冯正中不是的。他说我 花前常病酒我花前病酒,自己为它憔悴、消瘦,难道我不知道?我知道,我的 朱颜瘦 就代表他在挣扎奋斗之中,所付上的这种代价,这种努力。他说我知道我的 朱颜瘦 镜里我清清楚楚地知道。我自己有反省,我自己有自觉。那你说你就放下就好了,你既然是痛苦,既然是 朱颜瘦 你就不要 病酒 了,你就不要再赏花了。他说我 不辞 在镜里的朱颜瘦,这是冯正中的词在感情的意境上的一个特色。

我们先讲了它感情意境上的特色,我们现在就要讲了,为什么冯正中的词在感情上表现了这样的一种特色。

14:50

 

饶宗颐先生评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人间词话平议》)

鞠躬尽瘁出于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躬是我的身体,力是我的劳力。我要把我的身体,我的一切的劳力奉献出来。鞠躬尽瘁,至死而后已,饶宗颐说这表现的是 开济 的老臣怀抱。

杜甫:两朝开济老臣心

诸葛亮辅佐先主刘备开国,而在后主这种国家危难的时候,他想要挽回,几次出师,这是开济,两朝开济老臣心他说冯正中的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写的是 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

为什么冯正中的这种感情,引起来饶宗颐先生这样的联想呢?

 

 

以上文字依据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系列讲座》

第十、十一讲之冯延巳

视频字幕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4-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唐宋词十七讲》第四讲之冯延巳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4-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摘要整理

 

第四讲 冯延巳 艺术方面的成就

冯延巳的词,一方面具有直接的感动,一方面不给人这种情事的拘限。我个人以为,冯延巳所写的是一种感情的意境,韦庄所写的是感情的事件。

第四讲 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我说冯正中是有悲剧精神的。就是在痛苦艰险之中,你有一种挣扎的、有一种奋斗的这样的努力。不甘心就失败下去,才有悲剧的精神。人家打你一拳,你马上就摔到了,再也不爬起来了,那还有什么悲剧的精神。悲剧的精神就是因为他是经过挣扎奋斗努力,最后他失败了,我最后虽然失败了,但是我是挣扎奋斗过了。冯正中的词就是表现了这样的一种精神,这样的一种感情的意境。就是 不辞 两个字(所表现的),这种执着的在苦难之中挣扎的精神。

第四讲 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续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词的欣赏一定要从很细微的感受去欣赏,你如果不从那欣赏,那 独立小桥 你就在小桥上站着就是了。你要知道,桥是什么所在?桥是横在河水上的,孤悬在水上的是桥,是没有屏障,没有荫蔽,没有保护的所在。你为什么不回在你的房屋内室之中去呢?你为什么要独立在小桥之上呢?而且他说 独立小桥风满袖,因为没有遮蔽,没有屏障,风吹到我的衣袖之中,我满袖的都是寒风,可见这寒风的寒冷的侵袭是何等的强烈。独立小桥风满袖,这个 满 字非常有力量。你为什么要孤独立在,一个人站在没有屏障的小桥上接受四面寒风的侵袭?为什么要如此?

第四讲 冯正中是一个命中注定了的悲剧人物

冯延巳在中国词的发展上,在中国的词史之中,是一个承先启后的人物。他一方面承继着五代的这一种伤春的、哀伤的小词,虽然他不写具体的男女的感情的事件,但仍是一种伤春怨别的五代风格的小词,而他的意境 堂庑特大。就因为他虽然也写伤春怨别,但是他所写的不止是男女的感情,他写的是 闲情抛掷久 ,他写的是 惆怅还依旧。闲情、惆怅,是一种感情的境界,是他一种心灵之中内心的情感的状况。不是男女相爱的一个外表的事件,这是冯正中了不起的地方。

第四讲 冯延巳 冯煦《阳春集•序》郁抑怆怳之所为

翁俯仰身世,所怀万端,他是不幸就生下来注定是一个悲剧的人物,他的身世、他跟南唐结合了这么密切的关系,而南唐是一个注定了必亡的国家。俯仰身世,所怀万端,他内心的感慨,有说不尽的、多种的 万端 是万种的纷纭头绪的感情。

第四讲 冯延巳之《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

泣泪成珠 是一个很美好的传说。泪是这样悲哀的,珠是这样美好的。所以他说 鲛绡掩泪 ,用那 泣泪成珠 的鲛人所织的绡。掩,是用这个手巾摁一摁,把这个泪点擦拭。这是中国的传统,我们中国一向说, 温柔敦厚,诗之教也 。所以我们中国人他不用那种很决绝的、很疾呼的,一般说起来,不是说绝对没有,所以他流下泪来,他不是痛哭,不是哀号,流下泪来还用鲛绡把眼泪轻轻地擦拭, 鲛绡掩泪 。但是,他放弃了?他没有放弃。 鲛绡掩泪 我还要 思量遍 ,是千回百转,对我所期待的那个人我没有放弃。期待的人是谁?在冯延巳的词里边我们不必确指。他所表现的只是一种感情的意境。 一晌凭栏 尽管是 人不见 ,我也 鲛绡掩泪思量遍 

第四讲 冯延巳之《抛球乐》酒罢歌余兴未阑

所以那摇动的波光,那梅花的花影,就不止是在水心之中摇动,是在我的诗人之心之中摇荡。这是很妙的一种感觉。所以 波摇梅蕊当心白,风入罗衣贴体寒 所写的孤独寒冷与 独立小桥风满袖 的情景有相似的地方,因为那是冯正中他自己的感情心灵的一个基本的状况。他时时都觉到寒冷的,时时都觉到被隔绝,是孤独的,是这样寂寞的一种感觉。

第四讲 冯延巳之《抛球乐》逐胜归来雨未晴

因为冯正中的词里边,除了 深 的一面,还有 俊 的一面。这又是中国的文字也很难翻的。这个 俊 你说就是 美 吗?不是。俊 是一种很难说。美有很多种,涂泽、装饰、雕琢、刻画,那也是一种美。俊 是有一种才气,秀逸之气。是这样的一种精神的美,不是死板的颜色的涂抹,不是那种技巧的雕琢刻画,而是一种才情韵致的,那种飞扬的、给人启发的这样的一种美。就是说冯延巳的词里边,有这样一种 俊 的美,而这种 俊 的美,是晏殊词的一个特殊的风格。所以说晏殊是 得其俊,欧阳永叔是 得其深。我们刚才所看的那几首词,算是比较上属于 深 的一面的,现在这一首词是属于 俊 的这一面的。 逐胜归来雨未晴 ,这真是 俊,写得真是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