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明之睹物思人

(2008-04-05 20:13:41)
标签:

清明节

睹物思人

逝者

心祭

情感

分类: 诗意人生

小时候听舅舅讲姨妈读书的经历可以写一本书,叫《苦儿努力记》或《苦儿奋斗记》。现在回想姨妈一生都充满传奇,极具个性。可惜我笔拙,姨妈在世时,当故事听,现在只残存些只言片语,好在留下些实物,可以慢慢去体会。

1-1950年照毕业照时穿的旗袍

清明之睹物思人

旗袍很普通,质地一般,因为姨妈6年大学是靠自己做家庭教师读下来的。家庭教师做到三家,有一家管一顿晚餐。

清明之睹物思人

清明之睹物思人

清明之睹物思人

从清心女中毕业时,姨妈被保送圣约翰大学。外公说家里从没有女孩子上大学的,要么工作,要么嫁人,读大学他不管。姨妈哭了三天(外婆也帮不上忙),然后去考免学费的上海医学院。

发榜时还是外公先看到姨妈考上了,很高兴,夸她有志气。我问外公不是反对你读大学吗?姨妈说家里条件不允许,后来舅舅上圣约翰大学学医,外公是卖掉金条供他上学的,儿子不一样啊,姨妈感叹一句。

免学费,提供一顿午餐(10个人一桌,桌上只有一个菜,站着吃)

书(医学书很贵的)跟同学的哥哥借的,

舅舅也没买书,考试前跟同学借,连开三天夜车,像照相机,把书全记在脑子里。

舅妈的哥哥先读的医,她父亲是上海有名的中医,让他们学西医,学成后要中西医结合,可毕业后,都没有留在上海,文革期间父亲也去世了。

所以舅妈是有书的。

听姨妈讲刚开始还卖过香烟(整包买来,拆成一支支零买,挣点差价)。

2-钢笔

姨妈看我钢笔有好几支,说她一辈子就用一支钢笔。

清明之睹物思人

清明之睹物思人

能看出用时很细心

想起前些日子替老人选餐桌,jf说买东西,要么买最好的,用得长久,要么买最便宜的,不喜欢扔了不心疼,再买新的。倒像是替姨妈作了注脚。

写文章用钢笔,平常用蘸水笔,后来用免费的圆珠笔、签字笔,用完了只买芯。用时随意,丢了也不去找。讲究时尽力追求完美,随意时彻底放松。

前年我用这支钢笔把喜欢的唐诗、宋词抄到一个小本上随身携带。好久没用钢笔写字了,跟用签字笔感觉大不一样。

3-两只箱子

几年前到表姐家参观她的新居时,她指着一个明式六角柜几对我说,这是她的一个老外朋友送的,理由是新家得有一件老家具。

等我新房装修时,又想起了这句话。以前住的房子小,柜子什么的都是打在墙上的,搬不了。我和表姐一样,家在外地。而别人用旧的东西,又不感兴趣。结婚前一直住在姨妈家,姨妈对我的影响最大,爱屋及乌,最后选了这两个箱子。

清明之睹物思人

这个箱子是姨夫解放初期从美国带回国的(在北京老舍故居,看到一个很像的箱子,不知是否是老舍先生从美国带回来的),与后面的红砖墙和两代人用过的照相机一起,组成了新居中别致的一角。

清明之睹物思人

这个箱子是姨妈结婚时买的(锁残的那部分是文革期间抄家时撬掉的),现在看起来很一般,当年七岁的我第一眼就被它迷住了,我喜欢老式样的东西、历史,爱看古迹、博物馆,可能就是打这开始的吧。现在家里一般都不用箱子了,主要是与新式家具不协调。在老公设计的衣帽间草图中,硬是加进了两个箱子,还特意装上了滑道,不但用起来更方便,也使我的衣帽间与众不同。

清明之睹物思人

4-文革抄家时抄走不少丝绸面料,这块想是漏网之鱼。怕再抄走(总共抄了三次家),做成被套,套在被子里,才算保住了。

清明之睹物思人

怕真丝吃不住力,缝线处贴了一层布条,不难看出姨妈当时的镇静。

5-丝棉被

清明之睹物思人

被面虽有些破旧了,仍能想见当年的样子

清明之睹物思人

这就是用来缝被子和做真丝衣服的丝线

清明之睹物思人

丝棉被是买整只的原棉(桑蚕丝),请人到家里做的。

丝棉被不像棉被太阳晒过就又蓬松保暖了,蚕丝被不能晒太阳,过一段时间要翻新,这是翻好的丝棉,跟新的差不多。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日常用品的选用,也能折射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审美趣味和生活品质,反映出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程度(想想姨妈购置、使用上述物品时的社会环境:反右、三年自然灾害、四清、文革,与我们现在有天壤之别,如果再不知足,只能怪自己)。正是这种爱,温暖、引导我走到今天,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世界,发现真善美无处不在,开始真正享受生活每一天。

(前几天看东方卫视《全纪录-房东蒋先生》,那位蒋先生说话的腔调、表情,像极了姨妈,而梁子说的话,跟当年从北京来姨妈所在的城市读书、后来留下来与姨妈生活多年的我也很类似,宛若当年情景再现,看时多次笑出声来,当初可笑不起来。社会真是进步了,我也是,可惜姨妈感受不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