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博物馆马踏匈奴钱绍武大秦景教西安碑林走在路上读人生旅游 |
分类: 博物馆之旅-从文物感觉文化 |
*秦代一共只有30多年,很快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西汉就立国了。
由于秦始皇(那种严酷,由于他的秦国的风气,他是耕战,就是他的法家思想,他将六个国家统一起来了,就是)强调统一、强调整体、强调一律。而且秦国本来的文风是比较简朴的,所以它的作风本身是简朴的,但是规模宏大、气势压人。作家这些人很聪明,所以他对人物的观察还是有他的水平的。
但是仅仅几年,汉代的艺术忽然来个相反地转变,我们看霍去病墓前头的一群石雕,一个鱼,就是拿着一个浑圆的石块,前头凿个圈、凿个眼睛,就是一条鱼了。大家看这是一个石头的猪,很大,就是一块三棱的石头,
上头尖底下圆一点的一块石头,就利用尖角雕两个小眼睛,雕两个小耳朵,刀子凿过去就是一个腿,感觉有点象腿的样子。
主持人:猪的耳朵这么小?
钱绍武:当时是野猪吧,大概是。
主持人:有点象耗子。
钱绍武:有点象耗子,不过好象还有个牙齿就这么龇着,它还是个野猪的感觉,因为汉代初年从野猪驯养为家
就是利用原来石块,找一个普通的石头,然后他一想象,根据它原来的形状,稍微寥寥几刀子就马上生动极了。
我们再看类似的,比如马踏匈奴,这是雕得比较精细的,看得出一个人被踩在马底下,是纪念霍去病的功劳的。
所谓的马,就是几根线,但是马跳起来的感觉非常地生动,而且非常雄大。这产生了一个非常大的雕刻上的创举,全世界都没有,只有中国有,就是找到现成的石块,大体差不多的形象,根据匠人的智慧的创作和想象,寥寥几刀,就马上神情毕现,这是中国有的特殊办法。
希腊的方法都把它打得跟真人一样,印度的方法是把整个山琢凿以后,整个就是一个大宫殿,里头的人呢,也
但是中国,以前的写实能力完全有,但是到了汉代,就隔了这么几年之后,忽然成这样子了?
汉代初年的统治思想是黄老之术,崇尚自然,与民休息,汉高祖是这样子,吕雉几年,汉文帝、汉景帝,一直到汉武帝早期,都是黄老之术治世。
汉代和秦代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秦代拘谨,汉代自由;秦代刻板,汉代奔放;秦代是切实,汉代是幻想。
从文化基础上,秦代是三秦文化,简朴、切实为主;汉代是楚文化,楚文化的特点就是上天入地幻想多,不拘一格,奔放恣肆,非常自由。所以有这种文化基础,加上它又反对秦国的严酷统治,给予了极大的宽松,所以
产生了一个空前未有的开放和自由。因而才产生这样一种大汉雄风。
这种作风在艺术上就叫天趣为尚,这也是道家思想,天趣是最高的,天然形成的是最高的,非人力所能,这是
象,这种原则从此就开始了,直到现在我们中国人的欣赏水平、欣赏习惯还是这样。
--节选自《世纪大讲堂》钱绍武:漫谈中国雕塑艺术
43-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代。
记述景教在唐代流传情况。
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由一个名叫景净的波斯传教士撰刻树立,吕秀岩书并题额,立于大秦寺的院中。
碑高279厘米,宽99厘米,正面写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并颂”,上有楷书三十二行,行书六十二字,共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
随着景教的没落,大秦寺的院落为佛教所用,此碑不知何时失落。明天启三年(1623年)出土,当时许多西方
各国有不少的传教士得知后,争相拓片,把碑文拓片译成拉丁文寄往欧洲本国。当地人怕此碑被他们盗走,秘密地把碑抬到附近的金胜寺内,竖起来交寺僧保管。
清光绪年间一个叫荷尔姆遂熊熊的荷兰人在金胜寺游览时看到此碑,为了得到它,他按原样刻制了一座新碑欲换得古碑,遭到寺主持和民众们的严厉拒绝,连官府的人也严保此碑,没有让他得逞。1907年入藏西安碑林(现西安碑林博物馆)安置。
碑额上部,由吉祥云环绕的十字架下部的典型的佛教莲花瓣朵,显示出景教开的是中土佛教之“花”,结的是基督教之“果”。
这块石碑上说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个从古波斯来的传教士叫阿罗本,历经跋涉进入中国,沿着于阗等西域古国、经河西走廊来到京师长安。他拜谒了唐天子太宗,要求在中国传播波斯教。此后唐太宗降旨准许他们传教,景教开始在长安等地传播起来,也有景教经典《尊经》翻成中文的记载。
碑文还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经典和中国史书中的典故来阐述景教教义,讲述人类的堕落、弥赛亚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迹等。碑文虽系波斯传教士撰写,但他的中文功底极其深厚。
感谢military.china.com、西安碑林博物馆提供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