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碑古庙永兴桥

标签:
宜兴古桥永兴桥石拱桥范道古桥群 |
分类: 古桥 |
▲P1
斜阳下,我跪在永兴桥长长的石板上,压低曝光,相机几乎贴着桥面。
寒气透过牛仔裤渗入骨髓,令疲惫的身躯激灵了一下。
这是座再平常不过的石拱桥,以至于来了N遍,似乎也没有拍到一张满意的片子,
直到俯身跪下的这一刻——
镜头里,被乡民的脚步和流年的风霜侵袭的条石,依旧保留有百余年前刀凿的痕迹,斑驳厚重,温润宽厚,
黄澄澄的光留恋着石罅的青苔和晚归的飞鸟,把石缝里透出的每一片绿色都照的清新剔透,
一株蒲公英不甘寂寞地从桥侧探出身子,嫩黄的花朵儿正对着西天,吸吮着白昼最后的暖意,
只消半个月,小花便会衍化成圆乎乎的白絮球球,飞散到河岸边广袤的原野上。
站起的瞬间,河畔人家韭菜炒蛋的香味,伴着晚来的风,飘飘忽忽直钻入鼻腔。
这香味在晚照中一丝一缕牵出童年的气息家的气息……
眼前的光景,此刻如清梦般的排箫在田园中悠悠吹起……
为说明问题,从谷歌地图上下载此图:
滆湖(左上角)是苏南地区仅次于太湖的第二大湖泊,也是未经人工雕琢的一块玉。
宜兴的滆湖南岸地区,水网密布,历来是物阜民丰的鱼米之乡,也是人文荟萃的风流之地。
而渎边的村庄,就沿着这些河岸长长地分布着。
我在原图基础上特地标出了这些:新渎、吴家渎、梅家渎、贺家渎、朱家渎,
这些渎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一大批完整的古桥,
其中受保护的就有永兴桥、兴隆桥、秀凝桥、永济桥、永年桥、永丰桥、新渎桥、永安桥等八座,
它们就像水乡里一粒粒百年前的遗珠,密集散落在方圆十几公里的土地上。
▲P2
永兴桥,位于宜兴范道镇贺家渎村北端,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为单孔石拱桥,花岗岩叠砌。桥长10.28米,桥孔净跨4.5米,矢高2.6米,中宽2.8米,堍宽2.99米。
2003年3月由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头两次去,保护碑断在草丛里,后修好。
(不止一次看到老桥边的石碑被毁坏,按说这质地挺牢固的呀)
▲P3
暮春,天宇清朗,阳光唤醒石板间的种子,小草挤挤挨挨争相冒了出来。
▲P4
谁家新剪的纸钱压在桥头,红红绿绿,寄托着对先民的哀思。
桥,总是最大限度承载着许多乡情乡俗。
▲P5
夏天,雨水像鸟群扇起的微尘,来去匆匆,
几场雨水过后,河流就饱了,甚而有些营养过度的样子,一波一波地打着饱嗝。
无数菌类藻类在这酽酽浓的化不开的水流里欢快地歌唱,直到把水位唱到一年里的最高处。
▲P6
这里直通太湖,村民们载着虾笼开着机帆船突突地经过。
夏日的乡村像一张不施粉黛的脸,走在村里,,心似乎被温柔的手捧着,
暖暖淡淡,清爽干净。
▲P7
第三次去的时候,桥边不知谁种上了几株青竹。
风吹幽篁,飒飒有声。
无论哪个季节,植物上色阶总是令我沉醉。
深绿到浅绿,就这么简简单单的推移,美就不经意间出来了!
▲P10
去永安桥的次数不知四还是五,有些片子已经在那张损坏的移动硬盘里丢失了。
剩下的几次片子里,无一能避开那些花儿。
据说此地是宜兴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早年曾叱咤一时,很多中层高层都来参观,
旁的啥,俺是不懂的,只这小河两岸的四季花香令人对此地平白暗生出许多的欢喜来。
幽香的明黄和鲜红给坚硬的老桥披上一层妩媚的轻纱。
水位很低,看得清拱桥的完整结构。
▲P11
早春,最热闹的还是枝头的玉兰。
▲P12
寒冬,梅香隐隐而至。
“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眼看那性急的一枝早早破萼,横曳在清浅的水面上,
▲P13
▲P14
石缝中的尘土总能成为卑贱又桀骜的小花小草的天堂。
▲P15
永兴桥体制不大,在很多其他老桥前,她略显寒酸,但该有的,永兴桥还是一样不少,
包括这粗砺的龙门石。
▲P16
▲P17
东面的,蝴蝶扣。
一座桥的栓船鼻为啥要一边儿一个样呢,是为了美观还是其他原因?不得而知。
▲P18
冬天和春天,分别拍下了这两张,
姓氏是像一根无形的脐带,连结着同族的渗到骨子里的亲情血脉。
每到一些重大的日子,都会把小河边的乡民在紧紧系在一起。
▲P19
老桥边是一个小小的庙宇,当地人称之永宁禅院。听说也有年头了。
▲P20
守庙的婆婆正要关门,见我举着相机,和善等待着。
婆婆身后的缸里满满的香灰,看得出,庙小,香火却很盛呢!
▲P21
镜头难以抵抗孩子和老人们。
▲P22
▲P23
▲P24
▲P25
永兴桥边很大的收获是发现这两块石碑:
▲P26
其一:永宁禅院碑。泼了水,可以看得更清楚。
▲P27
落款年份清晰可见,发在相册里时,本地民俗学家档案局宗局看后留言:
“应该是建于大明弘光朝(1644-1645年),这块碑是非常有历史价值的,
因为此朝很短暂,能有实物遗存真的难能可贵。”
▲P28
碑石躺在桥北50米,庙前的河边。
这么珍贵的碑照说不应该就这样散落此处吧……
▲P29
其二:靠在永宁禅院黄色院墙上得一块断裂的碑石(与前面那块隔路相望)。
这块碑立于光绪岁次,字迹比前面那块要清晰些。
▲P30
歪着脖子仔细看,原来是建永兴桥时候立的碑,捐款人姓名都能辨识清楚。
这明清两代两块碑石,就这样残败地至于此地,希望有关部门能来收罗下
▲P31
小小的村庄,古桥古庙,一律都是柔弱淡然的样子,原滋原味,不屑一顾,自开自落,
以小家碧玉的素面青丝将日子打发得流水般平常,
生命的绿肥红瘦里,这样的平常,或许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