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梗桥边——修船老人的静好岁月

标签:
宜兴古桥荷花桥岸梗桥宜兴鲸塘石梁桥老手艺修船 |
分类: 古桥 |
三年半老桥的拍摄,养成了一个习惯,
每每出行,途径河流,总会习惯性地迅速把头甩向车窗两边,看看有无老桥凌驾水面。
最早,这座桥便是这般发现的,当我“啊——停车!”一声惊呼后,车子已经出去百米。
两年前的秋天,初初遇见时,它还不在宜兴市文保名单里,两年里,春、秋、冬,前后去了四次,
两年后,最新出刊的《宜兴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一书,
此桥已很幸运地成为文物控制单位,不管是不是受保护,我都欢喜。
▲P1
秋水微澜,岁月静好。
生动热闹的倒是近处围笼里的螃蟹,拼着劲儿往上做徒劳的攀爬,
江南的河塘总是这样,只要乡民愿意付出,它就会不遗余力地贴心回馈着收获的温暖。
▲P2
下雪天拍的片子时最容易翻成黑白的,一个步骤,画面就干净了。
恍惚中,水泥船似乎幻化成了一叶扁舟——
人踪灭、鸟飞绝,寒江雪、蓑笠蓊,就一下子都从画面中映出了……
江南的雪本就下的吝啬,也难有雪后的蓝天晴日,
站在小桥上,快门随便按下去,都是一幅水墨画境。
江南雪,轻素剪云端。古词中“轻素”二字,到此看来,当真是极其确切的。
▲P5
汀州杂树、雾霭雪野,都是旧时模样,变化的只有人。
▲P6
桥那边,隔着百余米青碧的河水,是一个狭长的小岛。
若柳宗元、马远穿越至今,眼前人烟寂静、白土黑树的场景,定会给他们无尽的灵感吧。
▲P7
老桥边,是个老村子——鲸塘村。
后两趟去,是从这个村子穿过,抵达桥边的。
百年前的老屋外墙看上去依旧巍峨,但内心却已残败,走进,无非是稻草堆或陈年的腐败家具,
甚至有几间只剩下最外面这冠冕的躯壳了。
▲P8
槐树抽芽时,老屋却得愈发衰败了,像从年代的巨网里挣脱的几枚古币,
铜绿斑驳,沉落在旧日的春光里,无法兑现它曾有的价值。
▲P9
老房子们有着斑驳灰墙,高而无法偷窥的木窗,
墙角砖块长出小草和青苔,即使是白天,仍然幽暗着。有的干脆锁着,仿佛关住了所有的兴衰与呐喊。
▲P10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乡间的生活,总是恬淡和谐的。
肩挑稻筐的农妇缓缓而过,蹬着三轮收小菜的老伯缓缓而过,
脸上的表情,一律都是无法模仿的安详,即使若这老屋般有过辉煌,有过绚烂,
依旧在剧情之外,过着朴素的令人羡慕的日子。
回归正题!官方资料:
荷花桥,位于宜兴市徐舍镇鲸塘村塘200号东。
建于民国,单跨平板石梁桥,东西向(东偏北18度),花岗石、青石混砌。
桥上有部分构件为原牌坊上拆下的旧料。桥板长5.6米,桥面宽2米,净跨4.5米。
东坡长7.8米,上堍宽3.2米,坡度9度;西坡长7.3米,下堍宽3.5米,坡度6度。
现桥面覆盖有混凝土,使其原有风貌受到影响,但整体结构保存完好。
荷花桥,好听!可当地的百姓叫的却不是这名。
河边淘米的大妈对我说,这桥啊,我们叫岸梗桥,一直是这么叫的。
我们这地是水浮地,河里有两个墩子,发大水时可以阻挡水势,水再大,也淹不了,就像荷梗拖着荷叶……
大妈绘声绘色,一面给我做着“水浮”的动作一面解释着。
——嗯,真的很形象也很婉约很美呢!
纳闷!百姓嘴里的岸梗桥,为何到官方资料里变成荷花桥了呢???
秋天去,又遇上大妈,正在门口剥红豆,细看,这大妈年轻时定时个大美人呢!
民国建造的桥很多都利用了附近牌坊的构件,以前拍到的高塍赋村桥算是用到了极致,
荷花桥用的不多,能够观察到的只有一处。
站在桥北,长镜头拉过来,可以看见花岗岩条石上清晰的龙纹。
▲P15
狗尾巴草在秋风中日渐枯黄,午后的老桥上少有人走动,寂然凝立,带着斑驳的从容。
水乡里的一蓑烟草,眺望中的一个旧梦。
▲P16
江南的银杏总不如北方黄的彻底黄的干脆,
几股寒流过后,忽地又来了几个大日头,叶片便急急地焦了头。
▲P17
褐色、黄色、绿色这样无奈的色阶排列,只等秋日最后的一阵冷风,
窸窣窣尽数吹了去。
乡民的淳朴依旧,这位大叔挑着担上桥来,见我们拍的认真,
也凑上前来说起岸梗桥桥名的来历。
▲P19
看来这是要去种蚕豆呢!
桥东,农人的篱笆上,零星开着一簇茑萝。我们叫她五角星花。
小时候,堂前屋后都是,这些年,倒真是不曾见到了。
绿藤红花,说不出的娇美与惹人怜爱!
标准的五角星形,豆蔻年华少女般的赧颜。
▲P22
无意中转到桥东的一排农家院落门口,水泥场上见到这样一些物事。
没曾想,这倒扣着搁在长椅上的木船下,竟还藏着一位正在修船的大爷,
这让我大喜过望,早就想拍拍做船修船的老行当,不料在此地邂逅!
▲P23
在外面呼唤了半天,大爷没出来,俺便曲着身子探出镜头船肚子里去拍了!
看得出来吗?大爷81岁了,这抽着烟乐乐呵呵的样子,真不像在干活,倒似在搞艺术呢!
▲P24
麻丝、油灰,老人不紧不慢涂着抹着,我们也有一搭没一搭地和他聊了起来。
老人名叫李杏元,他说自家祖祖辈辈都是做木船的。
这只船就是他做的,不过,他说是由自己先前做的大船改制成的小船。这活做了有三四天了。
▲P25
善良的大爷见我们穿的齐整光鲜钻在船底下拍他,也不好意思起来,
待我们咔嚓了几下,就钻出船来。
他说:原来我有两只木船,拆掉一只啦。每年春天要给老船批油灰。
村上的乡亲告诉我们,官林溧阳的人都来寻他做船或是修缮旧船。这手艺,远近闻名呢!
注意到老人坐的一张长椅,原木的,曲曲弯弯,坑坑洼洼,但极富禅意。
吴大爷见我盯着它拍,笑着说,这长凳也是自己做的哇,怕是比你的年纪还大呢!
▲P28
老师傅家紧靠着这条河,在河里,老人放养了几十只鸭子。
▲P29
村民们告诉我,老人几年前还中风过,现在可真是精神呐!
临走时我们问老人有没有把这手艺传下去,老人说没有,谁还学这个呀,话语间依然乐呵呵的……
▲P30
整理这篇博客用片时候,不料在去年秋天的片子里发现了这张,正是吴杏元老人!
此番所修的小船不就是这只吗!
对面的小岛只有吴大爷去,他说,这小船是上岛的唯一交通工具,离不了呢。
想象老人在无数这样晴好的日子里,大爷划着木船,优哉游哉登临小岛,
日光稀疏,清风和畅,菜花绿树,清清河水,耕地锄草,劳作小憩,
这样平静素朴的生活带来的内心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是久居城市的人无法企及的。
▲P33
光阴的掌纹里,岸梗这样的老桥,是落雪的白,是粉墙的灰,是水漾的绿,是小朵茑萝的殷红。
印象中,她有着玉兰花般素洁的光泽,干净寥落的身影后,是一种原汁原味的旧时风情,
修船的大爷,淘米的大妈,种豆的大叔,岸梗桥边这些的农人,
和老桥一样,淡定从容,平凡温暖,
在美丽而真实的古老村落中,保留着这个世界最纯朴的情感,
让我们得以触摸到乡村文明的衣襟,让烦躁的心获得参禅般的体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