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当年的浪漫与诗意——画溪桥

标签:
宜兴古桥三孔石拱桥丁蜀汤渡画溪河画溪桥画溪花浪 |
分类: 古桥 |
在宜兴现存的一百多座老桥里,画溪桥算是名气颇大的,
流传甚广的“古阳羡十景”之“画溪花浪”便是对此地美誉。
画溪桥在陶都丁蜀一个叫汤渡的地方。
郭沫若在《到宜兴去》中记说:“丁蜀镇由丁山、蜀山、汤渡三镇组成……”
其实汤渡镇并非建制镇,而是丁蜀镇的一部份。很久前汤渡有个很大的紫砂集散市场,颇为热闹。
现如今,汤渡地区的紫砂青瓷等产业依然欣欣向荣。
旧时,从湖父镇到汤渡这一段荆溪河曲曲折折,两岸多朱藤花,桃红柳绿,飞絮片片,碧流荡漾,辉映如画,
故名“罨画溪” ,又名画溪河,“画溪花浪” 也因此得名。
历朝历代,无数文人骚客迷醉于碧流花雨间,留下千古佳句——
宋代左丞相周必大盛赞画溪:“山色如画,溪水绀绿”;
宋代大诗人陆游《寄题邰云隐二首》诗云:
兴尽当年句曲秋, 却归罨画弄扁舟,有时信脚来沙际,拾得残云补破裘。
尚嫌句漏养丹砂, 况种刘郎去后花,罨画溪头云万叠,不知何处是君家。
宋侍御史陈襄,到杭州去路过汤渡,题《过罨画溪》诗云:
五云深处问新亭, 月里乘舟半夜行,
不见桃花相掩映,乡人遥指画溪名。
明代任名臣诗云:
纹疑西子颦中见,艳逐鱼人问后来。独有锦江差可拟,携樽应得恣徘徊。
早先,画溪河上,原本没有桥。
只是有汤氏兄弟以打鱼为生,见行人绕道很不方便,便用打鱼船作渡船,为行人摆渡。
后来,两兄弟有了点积蓄,就买来木料,在河上架起了一座简易木桥。
人们传颂着汤氏兄弟的好处,便把该地命名为“汤渡”了。
官方资料:
画溪桥,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汤渡村,宁杭公路西侧,
原为木桥,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易木为石,建成石拱桥,
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均进行过修缮,最后一次重建为光绪五年(1879),
画溪桥南北向,由青石、花岗石混砌而成,全长34.94米,中宽4米,堍宽5.15米。
中孔净跨8.55米,矢高4.75米;次孔净跨4.50米,矢高2.45米。
是宜兴市现存的3座清代三孔石拱桥之一,1985年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西两侧皆可见桥铭石:画溪桥
▲P4
最值得骄傲的是桥中孔两侧刻楷书阳文对联,可谓意境优美,文采斐然!~
西侧联语为:
“二百年磐石重新星缠析木,数十里槛泉正出迹固包桑”。
断句为:二百年,磐石重新,星缠析木;数十里,褴(蓝)泉正出,迹固包桑。
二百年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始建到光绪五年(1879年)重建的时间,差不多接近二百年。
联句中的“析木”、“包桑”,可以在辞海中找到解释,都是恒久坚固之意。
此联可意译为:
历经二百年沧桑的画溪桥,又复重建,坚如磐石,横卧在犹似星空中银河般的画溪河上,
石桥本身就像是银河中的一颗星斗(桥形似星斗)。
途经数十里而下的泉水,月色下,泛着蓝色的粼波,穿过磐石般坚固的石桥,奔流东去。
这是一幅多么富于想象力的画面,表达了造桥工匠们以及当地百姓对重造后画溪桥的赞誉和美好祝愿,
他们希望画溪桥坚如磐石,画溪也像星空中的银河一样天长地久。
▲P5
东侧桥联为:
“一幅画图开浪罨花光波涵月影,群峰灵秀锁舆通柳浦船放荆溪”。
断句为:一幅画图,开浪罨花,光波涵月影;群峰灵秀,锁舆通柳,浦船放荆溪。
此联可意译为:
群峰灵秀,美仑如画,溪水从被深锁在群山叠嶂中的源头奔泻而下,
花柳夹岸,相互辉映,夜航船在月影波光下正缓缓向荆溪城驶去。
此联不仅点明了地点(荆溪)、时间(月夜)、季节(春天),
还点出了各种景物(群峰、花柳、月影、波光、航船,当然船上应有船夫和乘客)
动静结合,情景交融,隐喻了画溪花浪诗一般的胜景。
对于“画溪花浪”这个名,很久以来在脑海里都是鸟语花香柳浪闻莺暖风醉人的感觉,
所以初见画溪桥,还是禁不住深深的失望(很深的那种深……)
河水是酽酽的浑浊的蓝绿色,触目所及的是河浜上的无数龌龊垃圾、交错的电线、杂乱的老屋……
在编辑这组片子时纠结于黑白彩色,最终还是在PS垃圾的繁琐中索性统统单色了!
近年来,此桥损坏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危桥。
2005年12月25日,宜兴市投入近50万元进行大修,
且在桥孔外侧设置了防护桩,使这座300年的古桥得到有效保护。
防护桩使得过往的船只不会再撞上桥身,但于摄客来说,却是极大的憾事——
黑白了还好,原色的片子上桩子红得真是很扎眼啊!
当然,对于爱桥的人来说,这样的“扎眼”还是可以也是必须接受,毕竟,“扎眼”总比消失好吧……
▲P10
和其他老桥相比,画溪桥的建造者显然更为体贴,每层台阶面由两块长条花岗岩条石铺就,
老辈人说,抗日战争初期,与之相距几十米的宁杭国道大桥被炸,
日本兵的坦克便从这座石桥上隆隆驶过,石阶上还铺了稻草和死尸……
▲P11
暗淡了刀光剑影在,远离了战火硝烟,画溪桥依然岿然不动,
近半米宽的石阶,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髫龄孩童走在桥上都安全踏实!
画溪桥的龙门石纹饰和别处有些微的不同,像相互连接嬉戏的鱼儿,又像抽象的水纹,简洁饱满。
中部低洼处,两天前的雨水尚未蒸发干净。
东西两侧各有10只栏柱,看得出来是不同年代的物品,最奇怪的是中间那四只,
看来看去不知道是什么东东,宜兴其他老桥木有见过
拉近,蛤蟆?螃蟹?到底是神马捏?
大部分是传统的覆莲纹,这是最东南面的。
有个别的明显看出粗陋的维修痕迹。
覆莲纹也有不同,这个和上面的就明显不一样。
应该不是同一个时期,猜想上面两只也许是康熙年间的吧,
光绪五年重建时一些可以用的构建再次利用也是有可能的。
还有几只(右边那个虚化的)则明显是05年整修时候重新放置上去的,方方正正没有任何花纹。
除了栏杆,栏板也是有新有旧,无声诉说着老桥几百年里的沧桑流转。
两百米远处,是新修的公路桥……
桥堍的栏板还是十分完整的。
▲P21
老桥桥堍分别通向不同的小巷,新旧不一,西南面是一栋二层小楼,
索性在东面开了个木门,几个台阶直接搭在老桥上。
二楼是木地板木窗棂,是主人堆放杂物的地方,散发着陈年的腐朽气息,
主人是个五十多岁的阿姨,自豪滴说这屋子少说也有一百年历史了吧!
▲P23
隔年的菊花早已枯干,阿姨没舍得扔掉,还兀自挺立在料峭春风里,
十点左右的阳光有些刺眼,照着花盆上金玉满堂四个字。
能在几百年的老桥边拥有这样一座上百年的老屋,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P24
正拍着,阿姨又端出一盆兰花来,依然是紫砂花盆,这玩意儿,咱丁山人有的就是啊!
陶都人的生活离不开这些物事,岸边散乱堆积着各色花盆陶瓮,
曾经有朋友问,丁山很多作坊就把产品堆在路边,怎么没人偷呢,
呵呵,因为太多太不值钱了呗!就像普通的宜兴百姓一般家里都没有紫砂壶一样,
这样的一些盆啊罐啊缸啊,都是需要才去丁山弄些回来,我家的花盆都是朋友厂里的次品,
老桥和三个方向的南面、西南面的巷子以及东边的河滨小路交叉,
自然形成一个十字路口。
▲P27
老巷子里而今住的人并不多,大都是一些老人和外地在陶瓷厂干活的民工。
九点多了,阳光歪歪斜斜落下来,还没有照到路中央的青石板上,小巷里寂静清冷,
只有那只叫小黑的土狗跪坐门前,安然地向老桥的方向眺望。
其实,画溪桥也是第三次来了,前两次适逢很浓重的阴霾天气,没有拍得满意的片子。
这次还好,虽则还是干冷的正月,但有艳阳高照,遂整整在桥边痛快拍了两个小时!
初时,这俩狗狗还见我就跑,慢慢滴,似乎也接纳了我这个不速之客,
连蹲下举着机子这样的动作它们都欣然接受了,这POSE摆的,超有范儿啊!
帅滴很吧!像个桥神不!
警惕的目光!
在很多老桥上拍过这样的狗狗,想着啥时候归纳一集,一定很有意思,呵呵!
▲P31
很少看到狗狗这样趴在石阶上的,也足见画溪桥的台阶确乎比其他老桥要宽出许多。
瞧这小花狗,趴在太阳下撕纸玩儿呢,看我的眼神那是相当滴悠闲淡定啊!
反倒是这上桥的小男孩儿见我举起相机迅速用小手捂住脸,却还是捂不住害羞的笑!
大爷今年八十出头了,住在桥北的巷子里,
有太阳的日子,他都会慢慢踱着步子走上老桥,晒会儿太阳,和老街坊聊会儿天,日子过得悠闲。
老人没有时间概念,太阳高了就回去吃饭,看我拍的认真,也认真地和我讲起画溪桥的过去来:
“那时候桥两边的风景真老好个,春天里,都是桃树啊,朱藤花树,
那时候两边没有啥房子个,开花个辰光,那些花的影子全部倒影在河里,
那时候的水碧碧清的,不像现在这么污糟,那风景叫美啊!
我们这里叫画溪花浪的!大小姐,你晓得伐?……现在都破坏啦,看看这水……唉……”
转了一圈回来,看到大爷眯着眼打盹,以为他睡着了,唤醒了他,
说大爷您不能在这睡,小心摔下去!
大爷笑着说,没事我没睡着,有数的呵呵,谢谢你啊大小姐,你还不回去啊,到我家吃饭吧……
其实,桥边的每一个老人都和老桥有着很深的感情,
在说起昔日的美景时,老人们无不流露出自豪与兴奋,
仿佛闭上眼睛就可以看到当年画溪河两岸春风和煦时节的浪漫与诗意,而眼前的现状则令他们黯然与无奈,
这位大伯说,现在汤渡这些说得上话的人只知道挣钱,也曾经听说过恢复“画溪花浪”的说法的,
看不到行动啊,难老难老……
现在的画溪桥是最不漂亮的时光……没拍头了……几十年前头才叫漂亮呢!……
阿婆手里的妞妞什么也不懂,只知道这高高的石拱桥是她锻炼身体玩耍的最好场所!
无论怎样,老人们和老桥都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深情,
坐在桥栏杆上招招猫逗逗狗,哄哄孩子晒晒太阳,便是老人最大的福分了。
老桥在,平静的快乐就在。
有几张感觉不能黑白,一并放在这里了,可爱的妞妞,不怕生,跟着我很长时间——
想拍啥,她都冲在前面,瞧,想拍一张这个角度的龙门石,小家伙又来了,呵呵!
这里住着许多外地人,都在附近的陶瓷厂上班,这位大姐真是喜庆,说来自安徽~
桥边的老人告诉我,附近陶瓷厂大量招收民工做花盆酒瓶等日用品,
供不应求,一年下来,他们也能整个三四万的,只是很辛苦啊……
这次去没有在桥边看到一朵花花,在以前的片子里翻到这俩张——
桥边篱笆外大花盆的一簇月月红,粉红嫩黄的开的格外艳丽,
让人愈发怀想起老人们嘴里那个如画的场景来……
刚刚看电视,BTV新闻——
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和“‘百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将启动,
每年投入10亿元用于文化遗产保护……今年将实施历史文化名城标志性景观的恢复……
这新闻,看滴俺帮着北京银民鸡冻啊!
画溪桥也曾经是宜兴人引以为傲的景致,而今,三百年前的老桥安逸慈祥,
如饱经沧桑的老人静卧在画溪河上,平静地领略着陶都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
荡漾的溪流、微茫的岚影,虽没有当年诗情画意的场景,老桥风骨依然。
不知何时,这画溪河畔能再现水光花影,十里香飘的场景,让我们也能目睹老人们回忆里美轮美奂的
——画溪花浪。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