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2011-08-18 13:24:22)
标签:

宜兴古桥

和桥

允济桥

拱桥

吴冠中

佳能原创

杂谈

分类: 古桥

PART 1 冬

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P1
宜兴唯一有独立四方茶亭的古桥——允济桥。很文气的名。
允济桥就在我老家和桥,离外婆家仅需七八分钟车程,
可我是在拍了八十多座其他地方的桥之后,才与这位“老乡”邂逅,还是在一个极其料峭的冬日,
说起来,实在有些不应该的。
——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念叨“高桥”(似乎是家里有位远亲住这附近),

没想到这高桥就是我一直想拍未拍的允济桥,电光火石的一串联,不禁暗笑自己的无知起来,

以前也碰到过这样的状况,问附近的人“某某桥”在哪儿啊,人不知,待仔细描绘地址后,人会说,

哦,原来是某某桥啊,这名完全和我名单上的不一样——

乡里乡亲只记得老桥的小名,大名,只是留给石碑和书籍记录的。 

 

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P2

时间定格在2010阳历年的最后一天,荷叶田田同志忽然打来电话,说想过个有意义的年尾,

对于我俩来说,有意义就是拍片呗!

当时户外风力约摸八九级,气温大概四五度,得,啥也不说了,

“色”女“色”心一起,哪管刮风下雨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于是,出发!

 

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P3

从路边到古桥,得走一段长长的田埂,

到达桥边下午三点十五,冬日的阳光已经非常西斜了,峭厉的西北风把芦苇压得轻舞飞扬,

碧绿的油菜、灰黄的苇丛、雪白的村屋、蔚蓝澄澈的天宇,色彩不错——除了风太大,别的,都挺好!

 

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P4

当地百姓讲,前几年,塘河拓宽,不得已把允济桥向西整体挪了十数米,

必须感谢的是这次的挪动没有象王婆桥那样改变方向,也没有改变老桥的任何部件。

而今,大河依旧忙碌,老桥已然冷清。

而最新民间消息说,塘河将作为战略河流,几年内还将拓宽,

如此的话,说这高桥还得向西挪动?额滴神啊!


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P5

夕阳下塘河泛出幽深清透的蓝色,不时有吃水很深的货船“突突”而过,

河水遂湍急地从塘河涌向西边的小河中。

晚照中的老桥在天水的映衬下端庄沉稳又不失妖娆妩媚,

静静地安然于热闹的大河与冷清的原野之间。

 

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P6

此桥让我惊喜的是这个完好无损的路亭!

路亭也叫茶亭,建于清代。过去行人赶路,可以在路亭和茶亭内歇歇脚、躲躲雨。

这些茶亭一般都由地方上派人,或是附近的百姓,后市庵堂里的僧尼负责管理。

以亭养亭,以茶资偿付开销,或是好善者捐赠,古人淳朴的乡风,也可从这路亭中窥见一斑。

 

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P7

也有说这实际只是一座碑亭,皆有茶亭之意。

这座长2.22米的四方形碑亭中现存有两块石碑,一块是2003年市政府立的文保碑,

后一块被当做一堵墙似的立着的是光绪二十五年的修桥碑记。

 

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P8

“允济桥碑记”——

“周廷俊  洋  壹佰元    徐庆宝 洋 五拾元……”

有些字迹已经模糊不清,找到几个姓周的,很自豪滴说!


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P9

必须看一下官方资料,多方搜集,以下内容比石板上稍多几字:
允济桥(明),位于和桥镇大生村前谢组东400米。

单孔石拱桥,南北向,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光绪重修。

桥长19.4米,中宽3.06米,青石、花岗石混砌,长条形青石护栏。

桥南15米有一边长2.22米的四方形花岗岩碑亭保存完好,亭内立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修桥碑记一块。

2003年3月由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划定以桥和亭为中心,南北长40米,东西宽15米为保护范围。

在保护范围以外,四周各30米内为其建设控制地带。


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P10
在它西边一里开外,一条平整的柏油马路终日车水马龙,

这座旧时和桥镇往北面各村镇必经的古桥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只在西风中淡然守望着塘河两岸的世事变迁。


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P11
边的桥匾——“允济桥”,斜阳的映衬下,这字端的是敦厚遒劲啊!

两侧落款分别是“里人重建”、“光绪乙亥五月”。


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P12

不知为什么,台阶有的是花岗岩的,有些是青石,深深浅浅,倒也别有味道,

夕阳下,西风中,仅剩的几根石缝中的狗尾巴草东倒西歪,随风起舞。

问了很多人,高桥为啥较高桥,都说不知道,反正上代头(宜兴话,上辈人)就是这么叫的。

数了数,二十级台阶,也不见得有多高呀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P13

这里可以看清老桥和碑亭的距离。

站在桥中央向南望去,我是走着河边这窄窄的水泥小道过来的,

现在看来,有些后怕,我摔下去没事,主要是相机啊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P14
北望,斜阳把我穿着大棉袄的厚重身影拉得很长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看到两边的青石滴石椅子了吗,

可不是每座桥都有这体贴的设计,我拍古桥至今也只有鲸塘桥和这允济桥才有呢!

想旧时百姓挑着货物从乡村到和桥,走累了,在茶亭里喝杯凉茶,

然后坐在这石椅子上吹吹风,看看景,稍事休憩,也是一种短暂的快乐吧!


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P15

坐在西边的石椅子上拍龙门石和塘河。

允济桥的漩涡波浪纹饰相比其它而言,刻的似乎更像一朵花花呢,美!

请大家注意石椅子后背右侧上那道刻痕,您知道是什么吗,稍后会揭晓。

左边是冬天,右边是夏天。

—————————————————————————————————————————————————

PART  

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P16

话说前几天,忽然很想外婆,就背起包包往和桥去了,正好把允济桥再拍一次,充实一下。

刚下车,遇上田里撒农药的大哥,搭讪说明来意后,

大哥说河边的路不好走了,长满了农民伯伯种的黄豆,很危险的,他也不敢过去!

只能从田埂上走,不过靠近桥那里就没有路了,全部是半人高的野草!

一眼望去,果真只看到葱绿一片,冬天时候站在这里还是可以看见高桥的呢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P17

晕啊,咋办啊!纠结啊!!

不行,一定得冲,来都来了!硬着头皮走哪是哪吧!

前面一段田埂小道还是很好走的……

 

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P18

一忽儿,就木有路了啊!

开始后悔没有穿登山鞋长裤,图凉快,只穿了透气的轻便球鞋九分裤 

肠子都悔青了啊——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P19

 还就不信了,披荆斩棘(此处略去100字……)总算到达桥边!欧也!!

这短短的十几米路程好艰难啊!

 

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P20

忽然感觉脚面火辣辣的,低头一看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P21

回头拍一下碑亭,怎么也过不去了!

狠狠地想,下次出来拍桥要被一把镰刀滴说!

哪知道前两次那么好走的路,夏天就成这样了啊!

 

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P22

其实这次已经是第三次来了,春天回老家扫墓,也央着大舅舅大阿姨和大姨夫陪我来过一趟,

只是那次时间紧,大家急着走,只几分钟时间,扫了几张就离开了。

 

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P23

那时还是可以一直走进碑亭的。

 

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P24

虽然是清明时节了,田埂上的夜风还是很大,大爷依旧穿着厚厚的棉袄,

一家人正在祭祀先人,准备烧些纸钱。见我拿起相机,和善笑着……

 

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P25

这前后才四个月时间,野草就长成这样了!

桥面也稀稀拉拉洒落了一些绿色。

大都是卑贱且美丽着的狗尾巴草。

 

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P26

桥北面因为无人走动,野草长得更盛,

脚已经划破生疼生疼滴,主要还是怕有蛇,拍拍野草,很是犹豫啊!

最终还是决定过去,只有那里才是最好的角度!

 

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P27

拨拉着到胸口的野草丛,努力爬到近处的高坡上,

稍稍有些俯瞰的感觉,差不多和P11是一个角度。

这里一直往北,可以到达吴冠中大师的故乡闸口,大师小学便是在和桥念的,

很自豪地说,我和大师应该算是和桥小学的校友。

在吴老的散文名篇《水乡青草育童年》中有这样的片段:

……初小毕业时,宜兴县举办全县初小毕业会考,我考了总分七十几分,属第三等。

我在学校里虽是绝对拔尖的,但到全县范围一比,还远不如人家。

要上高小,必须到和桥去念县立鹅山小学。

和桥是宜兴的一个大镇,有三座漂亮的大石拱桥连接大河两岸的上塘和下塘。

河上船只密集,街上店铺林立,一派繁华景象,比宜兴城里更显得热闹。

和桥豆腐干味道极鲜,可保存久,是有名的特产,至今盛誉不衰……

——遗憾的是大师此处提到的故乡三座漂亮的大石拱桥再也不见了,都改成簇新的公路桥了。

小学却还在,还有那出名的和桥豆腐干,啥时候也要去拍一下,可惜都是机器大生产了……

 

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P28

 同样在这篇文章里,老人深情回忆起童年从和桥回闸口经过高桥时的场景:

……出了镇,渐渐冷落起来,一条石板大道沿河直往北去,

沿途人来人往,大都是挑担的,空手人很少,至少都带着雨伞,

往往出门时大晴天,突然天变便下雨了,一路没处躲雨。

说是大道,是指通途,其实路并不宽,一面临河,一边沿水田,行人相交错往往须侧过身子。

当遇到拉纤的纤夫,我便早早找个合适之点躲让。

有时只一人拉纤,拉只小船;极大的船便好几人一同拉,边拉边哼哼,有时还唱,口音都是江北腔。

出和桥镇三里,便过一高桥,因面前一条支流灌入大河,高桥便骑跨在支流上。

往往我们好几个同路的同学一同回家,到高桥上便憩下来玩一阵,欣赏大河上下的风光,之后就分道了。

 

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P29

从高桥上俯瞰大河里往返的帆船,景象很动人,

有白帆、黑帆、棕色的帆,也有的小船用一块芦席作帆。

帆影近大远小,一眼看到遥远处,船和帆便成了一个小点,这是我最早接触到的透视现象了。

一路上远远近近的村庄都是黑瓦白墙,都有水牛,都有水车棚,车棚也紧依着大柳树,

彼此非常相似,常常有到家了的错觉。

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P30

文中的江北纤夫已悄然消逝在历史深处,

而前面提到的石凳子后面这深深的痕迹,则真切地刻下了那个时代苏北纤夫们的汗水与艰辛。

 

吴冠中大师笔下的“高桥”——允济桥

 P31

大师文中有着强烈画面感的白帆、黑帆、棕帆和芦席帆,统统都见不到了,

只有敞开胸怀的大小机帆船日夜繁忙奔流着,

和帆船相比,机械动力的船只终究少了些传统意义上的美感,

昔日那朴素的动人场景也只有在其作品中找寻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32

桥,是吴冠中最为钟爱的题材,老人一辈子究竟画了多少老桥,没有人做过确切的统计,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世界最先给大师留下深刻印象,

就是他回忆录中提到的和桥“三座大石拱桥”和这座“高桥”了,

在日后相关创作中,这几座桥一定经常被大师忆起,也定是他最清晰美好的童年影像吧。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