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安桥——见证五百年前的义胆诗情

(2011-07-30 23:23:45)
标签:

宜兴古桥

高塍亳村

永安桥

弹孔石拱桥

明代

省保文物

佳能原创

分类: 古桥

 

永安桥——见证五百年前的义胆诗情

P1

永安桥,位于宜兴市高塍镇亳村——一个令无数文人津津乐道的地方,

原因是此地名人辈出,文脉厚重,被称为江南状元故里。

       “阳羡之西偏,有亳村者,地则奥区,居多著姓。”(《新建亳村东岳行宫记》明 汤兆京)

亳村由相连的吴家边、尹家边和陈家边三个自然村组成,

明代中期,陈家边聚居的陈氏为显族后,因古陈国建于安徽亳县而定村名为亳村。

亳村地理位置独特,四面环水,似一张荷叶飘于水中。

自北宋天圣二年(1024)至清末废止科举,亳村计出有进士51名(中有一状元),举人80名(中有解元一人)。

一个小村出了那么多的进士和举人,即使在苏浙如苏州和绍兴这些重镇也极为少见。

陈于泰高中状元,“一朝闻名天下知”。

陈维崧虽七试省闱而不举,但他的词及其领导的阳羡词派则名动天下。永安桥——见证五百年前的义胆诗情

P2

岁月荏苒,村庄的无数功名成就都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

而今,面积才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依然保留有状元坟石刻、下田桥、东塘桥、永安桥、湖海楼等文保古迹,

而眼前的这座永安桥,则是亳村级别最高的老宝贝——

宜兴十大省级保护的古桥之一。
永安桥——见证五百年前的义胆诗情

P3

官方资料:
永安桥,在宜兴市高塍镇亳村北端,建于明嘉庆十八年(1539),为单孔石拱桥,东西向。

桥主体为青石,踏步为花岗石建筑,青石栏杆,荷花纹望柱。

此桥结构完整,线条优美,较好地保存了明代的造型和建筑风格。桥长11.5米,桥孔净跨4.6米,矢高3.1米。
  2003年3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安桥——见证五百年前的义胆诗情

P4

说心里话,百余座桥拍下来,越到后来,见到这样保存完好的古桥越觉得珍贵。

近500年了,古桥经历过风霜雪雨,经历过改朝换代,经历过兵荒马乱,经历过破旧革新……

可他没有任何改变,依旧以最初最美最原始的样貌矗立在你眼前,

相对于当下几十年甚至十几年几年的桥就在坍塌的现象来说,

老桥的存在,是个榜样,也是一个奇迹,因为这个奇迹,我们心存感激……

永安桥——见证五百年前的义胆诗情

P5

第一次去是去年夏天,用鞋划干净龙门石上的枯草,

敦朴的水纹就从明朝的阳光里漾了开来!

永安桥——见证五百年前的义胆诗情

P6

因为少人走动,一到夏季,桥面上就会铺上一层绿色的地毯。

永安桥——见证五百年前的义胆诗情

P7

第二次去是今年春天,桥面干净许多。

一个明媚的正午,最不适合拍片的时刻,笔直的光线,既来之则拍之了。

西端——N年前就被堵住了,堆满了一些建筑垃圾和苇杆。

永安桥——见证五百年前的义胆诗情

P8

去年的片子里,可以看见这些苇杆的实际用处,阿婆利用青石桥身把干芦苇折成一节一节,

然后很仔细地用稻草扎好,灶膛里的一把把好柴火就这么出来了!
永安桥——见证五百年前的义胆诗情

P9

今春,水位很低,亳村河变得很窄。说到亳村河,就要讲到前面提到的尹家边了。

《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治绩八十八》这样记录:

“尹弼,字廷佐,性醇谨,不染俗习。(明)正统三年举人,以国子生授吏部文选司主事,陛员外郎。

时亳村东黄土桥南至邵大桥地形高阜,常苦旱饥。弼疏请开浚,引西溪洋荡水北注,便民灌溉。”

这条河就叫亳村河,南通西氿,北达滆湖,至今仍灌溉着亳村肥沃的土地。
    尹弼的善举让世世代代亳村老百姓感恩,当年立于村中的“天官坊”牌坊就是最好的见证。

沧海桑田,如今,村民们只能模糊地指点着牌坊的大概位置了,但历史将会永远记住这样一位为民造福的好官。

永安桥——见证五百年前的义胆诗情

P10

夏天的时候,河面上漂满浮萍,阿婆从桥南坐到了桥北,她说家就在桥边,

干这活在桥上最方便,反正也没人走动,呵呵!

这天是阴天,乡野间有丝丝的微风,河东茂密的苇丛不时发出哗哗的声响,

阿婆言笑晏晏,边劈柴边有一搭没一搭地和我聊天,老人灰蓝泛白的围裙让我十分亲切,

有一阵甚至忘记了按快门,陶醉于这单纯安静且美好的场景……

永安桥——见证五百年前的义胆诗情

P11

接下来该是我最喜欢的荷花纹望柱出场了!

永安桥最让我着迷的就是这一侧六根共十二根望柱了!

永安桥——见证五百年前的义胆诗情

P12

仰莲、覆莲,中间波纹折腰,五百多年了,虽有些破损,但依然不失精美。

十二根望柱像十二个穿越半个世纪的俊美少年,身躯紧紧和老桥依偎着,守护着老桥的平安。
永安桥——见证五百年前的义胆诗情

P13

两次去都不能控制地咔了好多,选了几张,这张是桥东中间滴!永安桥——见证五百年前的义胆诗情

P14

桥西滴~
永安桥——见证五百年前的义胆诗情

P15

桥西滴~  这个只有覆莲。
永安桥——见证五百年前的义胆诗情

P16

桥西滴~

攀援的藤类绿植缠绕在桥身上,像气质高雅的老妇人披着绿色丝巾,说不出的端庄美丽!

永安桥——见证五百年前的义胆诗情

P17

桥东栏板,和清朝时曲线形的栏板明显不一样,方正刚毅,符合明时的审美观。永安桥——见证五百年前的义胆诗情

P18

春天,桥东看去~

为啥要两张捏,就是为了避开桥边那乱搭乱建的小红屋,

河埠头的台阶也是花岗岩滴,不差银子滴说~永安桥——见证五百年前的义胆诗情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9

夏天,桥西看去~浮萍遮住了倒影永安桥——见证五百年前的义胆诗情

永安桥——见证五百年前的义胆诗情

P20

春天,桥西看去~

永安桥——见证五百年前的义胆诗情

P21

来了位大姐,用网兜捞螺蛳,豆豆赶紧跑去观摩,呵呵!永安桥——见证五百年前的义胆诗情

P22

“永安桥”三字镶嵌在古老的拱券上,朴素至极。永安桥——见证五百年前的义胆诗情P23

从这个角度看,每个部件都是古老坚挺的。

只是那块保护石碑,看了半天,很是郁闷,为啥要用水泥把它和老桥粘在一起呢?

桥南的栏板没有损坏,桥北的却因为这保护碑不见了栏板,难道是被树碑的人破坏了永安桥——见证五百年前的义胆诗情

南面的栏板与望柱稍有倾斜,毕竟也近五百年了,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在老桥自然坍塌前如旧维修一下。

永安桥——见证五百年前的义胆诗情
P24

坚硬与柔软,就这样陪伴着,交融着。
永安桥——见证五百年前的义胆诗情
P25

桥边荒落的老屋。

永安桥——见证五百年前的义胆诗情
P26

老屋边走过的老人与黄狗,观察着我这个不速之客。
永安桥——见证五百年前的义胆诗情
P27

可以做成超级下饭的佐餐美食,大家应该知道这是什么吧!
永安桥——见证五百年前的义胆诗情
P28

河边,与我擦肩而过,相视而笑的阿婆。
永安桥——见证五百年前的义胆诗情
P29

和老桥百米相隔,遥相呼应的公路桥,远远地拉了一张——

“永福桥”,与永安桥排名,美好的祈愿尽在其中。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30

在距离永安桥三四分钟车程处,一大片废墟,期间几株桃花开的正艳。

角落里,几间破败的建筑让同行的任老师惊呼起来:“莫非这里就是湖海楼!”

一问之下,果真便是!

沧海桑田,“舍南舍北,乱飞王谢家燕”(《念奴娇 远阁》清 陈维崧)

湖海楼——陈维崧当年著书立说之地,

仅就这名字我们都可以想见当年这座楼宇的气势和主人心怀天下的胸怀。

可如今只剩下几近颓败的更楼一座,宜兴文管所没有把“湖海楼”列为文保单位,

或许不久后这里便会竖起一幢幢小楼,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又一示范点……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31

匆匆给废墟留了几张影像,更多的是这样以桃花为前景的片子,更楼虚化在大光圈里。

“江南忆,罨画最风流。白屋山腰烟内市,红阑水面雨中楼。楼上漾帘钩……”

当年,21岁的陈维崧应该也是在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挥挥手作别了家乡,踌躇满志地走向了远方,

也许他就是从永安桥出发,留下的是脉脉的流水和慈母灼热的目光。

陈维崧是不幸的,家道中落,穷愁潦倒,游食四方,屡试不中;

但中国文学是万幸的,清初历史上可以少一个难有作为的官员,中国词坛上却不可以少一座瑰丽的奇峰。

永安桥——见证五百年前的义胆诗情

P32

据史料记载:

明末清初风云变幻之际,亳村俨然成了革命的“大本营”——

状元陈于泰赤胆忠心,清兵陷江南后,回乡栖身于复壁之中,早夜呼号,眼鼻流血,“孤忠”令人动容;

陈贞慧重树复社反清复明旗帜,“聚太学之清流”,与吴应箕、侯方域等一帮人,

冲进逆贼阮大铖的宅邸,将阮揪出痛打并示众,

旋以陈贞慧在亳村家中书房文杏斋定稿的《南都防乱揭帖》于一夜之间散遍南京的大街小巷,轰动江左,

从而在亳村演绎了一曲流芳千古的现实版的《桃花扇》。
    清顺治九年冬,侯方域再访陈贞慧及其女婿于宜兴,借此再游吴、越,写下《阳羡歌答陈生》:

“君不见,大梁侯生游吴越,霜吹两鬓马侵骨。人生相见如参商,细记壬辰冬十月。”

当年,陈贞慧与侯方域(其女为贞慧四儿媳)等复社诸公子以及“秦淮八艳”之李香君、董小宛等过从甚密,

不仅冒辟疆和侯方域等都来过亳村,许多研究者认为,董小宛和李香君也曾在亳村驻足。

  时间可以像流水般匆匆溜走,但带不走的是那个岁月一个江南小村留下的辉煌……

(完)

—————————————————————————————————————————————————

 求助:

    心情不好,一只移动硬盘莫名损坏,丢失部分老桥原片以及豆豆三四年级的照片,郁闷啊……

    请问各位大虾,您巨多的数码照片是如何保存的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