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2011-07-19 10:18:57)
标签:

宜兴古桥

玉带桥

苏轼

祝陵村

拱桥

分类: 故乡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

——苏轼
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P1
此地与世界三大奇洞之一的善卷洞毗邻,名曰祝陵村——
祝陵,即祝英台的陵墓,梁祝的传说有多久,这个村庄的名字就有多久。
千余年前苏轼在阳羡游历之时,因久闻“祝陵有酒清若空”的诗句,特寻觅而来,
苏子与友人在祝陵到底喝了多少美酒,无人得知,
但苏轼捐玉带所建的拱桥却这样近千年不动声色地兀立着,再也没有改变……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2
岁月的磨砺让花岗石桥面在午后的阳光里透出清冷的光芒。
因为中间有一长条石车道,所以桥面基本还维持着古代的样貌,而没有被水泥堆砌,
这令我感到异常的欣喜!
曾在过往的一些博文里讲到苏轼与宜兴的渊源,
苏轼一生足迹遍布祖国的名山大川,但他始终将宜兴视为第二故乡,在此买田筑室,意欲终老。
一代文化巨人如此眷恋宜兴的山水人情,这既是宜兴的骄傲,更有着许多深刻的原因。
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P3
原因之一:
“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
    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在为武进好友钱公辅(字君倚)所作的悼文中写道:
“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宜兴时属常州府)
苏轼写完这篇文章后,不久就到宜兴,并在宜兴购置田地,准备在此“止息”了。
 宜兴历来为人文荟萃之地,与苏轼同时代高中进士的宜兴人就有31人。
坡翁与宜兴人蒋之奇、单锡为同科进士,并因此与宜兴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与蒋之奇等挚友的关系一直保持到终老,还将自己的外甥女嫁与单锡为妻。
他还与宜兴人蒋公裕、邵梁、邵民瞻等都保持了良好而长久的友谊,双方都赤诚以待,亲密无间。
特别是苏轼贬谪黄州,后又远谪岭南、琼州时,将田地交给宜兴友人管理,并把家室安置在宜兴。
在因“乌台诗案”及后来蔡京“禁锢党人”的连带政治迫害而“时人不敢近”苏轼时,
宜兴友人及平民百姓给他一家许多照顾和帮助,使他们度过了最为艰难的岁月。
难怪苏轼贬谪在万里之外仍“眷此邦之多君子”。
  坡翁还十分敬仰宜兴的前辈和先贤,周处、蒋澄等人物屡屡在其诗文中出现,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苏轼在宜兴时,与宜兴的百姓也建立了广泛的友谊,除了其诗文中透露的信息外,
在宜兴广为流传的众多关于他的民间传说也证实了这一点。
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P4
原因之二: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
宜兴历来为三吴形胜、风景佳绝之地,素有“阳羡山水甲江南”之美誉。
坡翁多年在外游历,阅遍人间美景,但当他一踏上宜兴的土地,便被上苍所厚爱的这片青山秀水深深吸引。
《踏莎行·荆溪写景》便是他首次来宜兴时写下的对于宜兴“惊鸿一瞥”的赞叹:
“山秀芙蓉,溪明罨画,真游洞穴沧波下。临风慨想斩蛟人,长桥千载犹横跨……”
  苏轼的第三次宜兴之游,是在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谪黄州、颠沛流离、中年丧子等一系列人生的大难之后。
仕途的艰难,命运的多舛,使他更加思念宜兴这块多情的土地,他终于决定在此卜居终老。
于是,再次回到第二故乡的苏轼,将久旱逢甘霖般的欢畅心情写进了《楚颂帖》:
“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
这既是写景,也是抒情,是饱含深情的描摹吟诵。此后坡翁策杖过蛟桥,访古迹,游名胜,
或太湖之烟波,或山区之诸岭,或水乡之佳胜,无不留下他的足迹。
面对如此秀美的山川,苏轼逸兴勃发,流连忘返,放歌吟诗,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5
原因之三:
“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宜兴是著名的锦绣江南鱼米之乡,物产丰饶,素为有名的湖熟之地。
东坡买田阳羡,安家宜兴,意欲终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正是看中了宜兴的富饶。
苏轼为官清廉,毕生少有积蓄,惟在宜兴买了200余亩田地,一家30余口赖以为生,他因此而快乐不已。
  苏轼精于养生之道,平生很爱饮茶,且颇有讲究,非唐贡茶不饮,煮茶的水必取宜兴湖氵父的金沙泉水。
而宜兴素有“茶的绿洲”之称,自唐代起便产贡茶,金沙泉水也是清澈甘美。
宜兴是陶的古都,苏轼便取宜兴独有的紫泥,自制了一把紫砂提梁壶,用来煮茶,茶味更为醇香。
渐渐地,用紫砂壶煮茶、沏茶成为一种时尚,一直流传至今。(详见《蜀山老街的外地人》
宜兴盛产优质稻米,时称之为“太湖大米”,米白似珍珠,糯而清香,为当时上品之米,煮粥做饭皆宜。
苏轼爱而夸之,即使流放在千里之外,还常觉余香在口。
宜兴盛产鱼虾、各类蔬菜、山野杂货,这在苏轼眼中,均为佳肴。
苏轼《入荆溪题》中有“我卒当乐死”之句,这或许可以说明当年苏轼为何以阳羡为第二故乡。
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P6
罗里罗嗦给各位看管介绍了苏轼为何对宜兴情有独钟的三个原因后,来介绍一下今天的主角吧!
这两幅画面是桥的东北角。今年冬天拍滴。依然要提供一下相关官方资料:
 玉带桥,位于宜兴市张渚镇祝陵村,始建于宋,清代重建。
玉带桥为单孔石拱桥,东西向,青石、花岗石混砌,长17米,顶宽3.8米,堍宽4.3米。
桥孔净跨5.8米,矢高3.9米。扶栏高0.44米,栏柱顶刻莲花纹。拱内有铭石二块,字已模糊不清。
1996年11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P7
宋代始建,清代重建,
流年的摧残使得十二个栏柱中,只有中间的两个还能看见莲花纹,其余都是水泥砌成的新柱子。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8
两个旧的栏柱花纹也不尽相同,感觉不是同一个时期的,这是北面的,视觉上更古老更精致些。

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P9
桥尾的栏板基本都是后补的新的了,
只在东南角发现了这一块,粗粝中透着一股说不出的灵气!
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P10
这是西北角所拍,老桥淹没在近旁的杂树新房里。
因为干旱,露出些许河床,堆满了各色垃圾,黑白后PS了很久才算让画面干净些。
因为难以忍受新房钢窗的不和谐,遂把左上角的新房整个P了去,
一般是不愿意做这样的改动的,因为资料性的片子纪实是第一要素,美感在其次,
难得搞一张吧,呵呵!
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P11
冬天。东南角。
这张基本没有P,看上去就乱很多了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水位好低啊,几乎要看到桥的下半部分了,可惜没有船,不能去拱券下看看那两块铭石。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2
夏天。几乎一样的角度。
目测了一下,水位相差一米多。
冬季的干旱和夏季的洪涝在这个小河浜里一览无遗!
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P13
喜欢这样充满温暖的世俗气息的画面。
OK,该正经说说苏子与这座桥的故事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4
且说苏东坡在元丰年间,从常州出发游览了古称阳羡的宜兴,决心终身安居在此,“筑室荆溪之上而老矣”。
这一天,苏东坡从宜兴龙池山澄光寺上路,慕名前往善卷洞畅游。在午饭辰光,正好走到祝陵存附近,
他记起“祝陵有酒清若空”的诗句,便想何不在此喝几盅,品尝下“祝陵酒”的美味再赶路呢!
于是顺着大道向祝陵村而去,不一会,目的地已近在咫尺,可是路中隔着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
从左望去山峦连绵,从右看去一马平川,就是没有桥的影子。
苏东坡焦急起来,很想找一条渡河的船,此时,忽然从对岸传来一阵高亢清亮的民歌声。
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P15
苏东坡顺着歌声望去,只见柳荫下听着一只罱泥船,两位农夫正在罱河泥,边罱边唱,好不自在。
苏轼连忙高声招呼道:“在下苏东坡,想到对岸祝陵镇上喝酒,劳驾两位小哥哥摆个渡儿。”
两位农夫听说苏东坡学士要摆渡,便马上把小船摇将过来,
快靠岸时,年长一点的农夫笑道:
“久仰学士大名,村野之人原效犬马之劳。不过,我们兄弟俩多年来有一联对句未成,万请苏大人成全。”
苏东坡心想:联句吟诗是我的拿手,有甚难处,随即用手一摆:“请出上联!”
哥哥吟道:“泥罱罱泥”,弟弟立刻接上去说:“泥鳅钻出泥罱眼。”
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P16
苏东坡一听这个上联,觉得结构十分刁钻,要对得工整确实不容易,于是在岸边踱起步来。
正在沉吟时,忽然见到不远处走来一位乡童,牵着一条大轱牛走进水车棚,驾好车辕,用鞭一抽,
大姑牛就拉着水车团团转,一会儿,一股清水就从水车槽里汩汩地流出来了。
此情此景,立即触动了苏东坡的创作灵感,一个绝妙的下联从他嘴里脱口而出:
“水车车水,水牛盘过水车头。”
两位农夫听了下联,连连拍手称妙,赶紧把船靠上岸,小心翼翼地把苏东坡扶上了船,渡过河去。
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P17
苏东坡渡河来到了祝陵镇,进了一家酒店尽情地畅饮醇香的美酒。
同时也听到了来喝酒的游客们埋怨要绕许多弯路才来到这祝陵镇。
他暗想:如果在河对面造一座桥那多方便啊!
于是苏轼找来当地德高望重的乡绅,把自己愿意捐资造桥的想法提出来,
并立即解下皇帝赐给他的玉带,作为捐赠。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8
事后,乡绅召集村民将苏东坡造桥的倡议公布了,
周边百姓遂一呼百应,纷纷效法苏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不到半年时间,一座花岗岩的石拱桥,便飞架在祝陵河上,村民们无不称便。
人们为了纪念苏东坡,便把这座桥命名为“玉带桥”,
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P19
查了很多资料,有些研究者始终认为玉带桥的传说是时人杜撰出来的,
没有真实的佐证,我却执拗滴坚信它是真的!
苏轼梦见已逝的爱妻涉水而来,沾湿了衣服,于是命人修堤,便有了苏堤。这份挚爱不知感动了多少人!
凭苏子旷达洒脱、温情率真、爱民如子,在当时的情况下解玉带建拱桥,完全在情理之中!
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P20
西北角望去。
近旁的老屋上,春联依旧鲜红。一场夜雨后,汤汤的双祝河水变得浑浊,
整座老桥和周遭的青石堤岸几乎都被大面积的葱绿掩盖着,
若不是画面左上一些现代的铝合金在提醒着眼睛,眼前的场景,分明就是一个古老的梦境。
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P21
冬天来的时候,在两端探头边都发现了粒粒鲜红的枸杞。
这不起眼的红色多少令人浮想联翩,见过老桥上生出各色花草甚至树木,
但这样旺盛的枸杞藤还是第一次见!
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P22
河埠头边洗拖把的大姐。
大面积层层叠叠青石堆积的河浜,想来也已经历史久远了吧!
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P23
冬天拍这幅时候,想着等到春天面前这堆绿色开出黄花,一定要再来拍一回!
孰料再来已是盛夏,菜籽都做成色拉油了,要拍菜花从中的玉带桥,看来得等明年啦!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P24
老桥边的老人孩子一直是我喜欢的题材,这就来了啊——
冬天和夏天的,混在一起了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P25
这位阿婆89岁了,独自一人居住在老桥边的老屋里,
大夏天,她就这样安静坐着,叠着一些我们看不懂的经符。
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P26
搭讪了几句,老人边站起身来眉开眼笑滴和我聊起天……
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P27
我说玉带桥是苏东坡捐玉带建的呢,
老人显然不知道苏东坡是谁,但还是从我的语音中感觉出这定是位伟人,
遂欠起身来重新审视了下身后的老桥,目光里似乎多了一份欣慰与骄傲……
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P28
冬天那趟,没有遇见阿婆,只见到这位阿公,初见面时很警惕地看着我。

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P29
三句话就被我逗笑了!和老人闲扯是俺滴特长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阿公背后就是那位独居阿婆的家,我说冬天那次怎没见阿婆呢,后来整理照片才发现阿婆在这儿晒太阳呢: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30
直到第二次拍完,回来翻看时才发现无意中拍的这张,阿婆很努力地看着镜头,可惜被我拍虚了!
两次都拍到这位阿婆,缘分啊!下次一定要洗几张片子给她送去,也祝阿婆健康长寿!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31
农村的孩子,啥啥拿在手里,都能变成玩具呢!

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P32
这个小妞面对镜头就是不自然,奶奶急了,上前指导动作:

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P33
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结果更不自然了

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P34
还是冬天遇到这个宝宝放得开!

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P35
在宜兴市的文保名录上,祝陵村有三座受保护的古桥,于是就一起“扫”掉啦!
只是这另外两座在玉带桥的映衬下实在有些寒碜,上图是其一,太平桥。
桥西侧还可以看见三个字的桥铭,只是后人为了方便在花岗石条石上铺了孔板覆了水泥,
否则这应该也是一座很精巧的石梁桥呢!
话说宜兴110座受保护的古桥中有三座太平桥,这是最简单的一座了~
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P36
这是另一座——锦袍桥,当地人也叫它钢纱桥。别看它简陋,来头可是大着呢!
这里摘录N久前《宜兴日报》上的一段文字——
  公元1370年,身为帝师的刘伯温帮助朱元璋推翻元朝,
又平定了陈友谅、张士诚的部队,为建立大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足智多谋的他深知朱元璋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于是称病还乡。
途经善卷祝陵村,看到苏东坡因河阻而捐带造的玉带桥,
由于桥窄,人群来来往往十分拥挤,于是,他找到里正,捐献锦袍造桥。
里正捧着锦袍到当铺,老板左看右看,喜不释手,用1500两白银收下。
里正正打算让村民捐款,造一座与玉带桥相媲美的锦袍桥,
谁知风云突变,刘伯温被宰相胡惟庸谗言获罪,削职为民,不久,忧愤交加,含恨而死。
  里正考虑再三,到苏州订购了三块长6.4米、宽0.6米、厚0.32米的花岗岩石料,
计划造一座平板桥,预付500两银子。
第二天天刚亮,在双祝河的上游,每块重1700多公斤的花岗岩石并排放在岸上了。
岸边一条木船,船上只有50多岁的老夫妻俩。
有个村民附着里正的耳朵说:这么重的石板已上岸,这对老夫妻也拿不走,何不趁机砍砍价。
里正点了点头,借口石料有问题,要少付三百两银子。
老夫妻俩据理力争,不肯降价。相持半天,双方不肯让步。
夫妻俩气呼呼地从船上拿来麻绳和葫芦,一会儿,就把一块花岗岩板搬上了船。
围观的群众傻了眼。里正急忙上前打招呼,愿意按原价结算。
这段故事里,刘伯温的慷慨里正的狡黠老夫妻的能干尽在其中!
虽然锦袍桥的桥面也有三分之一被水泥覆盖,桥基也大有改动,
若不是乡邻之路,你一定不会注意到这么个不起眼的便桥竟然是刘伯温捐锦袍建造的,
但这个美丽的故事和“东坡捐带建桥”一样,穿越幽暗的岁月,一直在祝陵坊间传承至今。
锦袍桥距离玉带桥也就一里多路,
在双祝河上,两桥遥遥相对,和梁祝的传说一起,
让祝陵村显得文脉厚重,底气十足!
苏轼在宜兴之——东坡玉带桥
P37
老屋老树老桥。夏日的午后,行人稀少,蝉鸣林静。
站在桥边,想象九百多年前,是否也是这样的一个午后,
峨冠博带的文人与挽着裤腿手拿铁钎的农夫,在对上对子后相视大笑,跃身上船,翩然过岸,作揖道别,
继而坡翁在祝陵狂饮美酒,慷慨解带,大笑而去!
从东坡海棠到东坡书院再到眼前的东坡玉带桥,
越是走近与苏轼相关的一切,就越是不可自拔滴喜欢这个千年前的潇洒男子。
曾经听说有个南大的教授在东坡书院整整坐了一天,后来摘下院里一棵野柿子树上的青柿子离去,
回南京后,柿子烂了也不许家人把它从书桌上拿走……
泱泱中国甚至全世界,从宋代至今,苏轼的粉丝不知有多少!
有一首日本民歌里说:
“热爱春天的人儿是心地纯洁的人;热爱夏天的人儿是坚强的人;
热爱秋天的人儿是感情深重的人;热爱冬天的人儿是心地宽广的人”
那么热爱苏东坡的人就应该是一个旷达的人、豪放的人、深情的人、成熟的人、智慧的人。
更重要的是一个乐观的人,是一个无论处顺处逆全部积极面对的人。
——与苏东坡的粉丝们共勉。
本文完。

————————————————————————————————————————————————
闲言碎语:
    暑假开始,我却似乎比工作季更忙碌了,18天才更新,这篇也陆续搞了三四天,再不来,这里就该长草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现在是暑假,一些上班时不能做的事情都压在假期里去做,总有些杂事来烦,最重要的还是豆豆,豆豆不上课,我就更忙了,一天三餐买汰烧,孩子小升初,说大不大,要操心的地儿太多!但愿从本周开始,我可以有些拍片的时间,可以有些去好友家串门的时间,一切可以恢复正常!顺祝各位好友夏安!阿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