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叫新桥的古桥

标签:
宜兴古桥新桥新街秋色佳能原创杂谈 |
分类: 古桥 |
PART1 荒野古桥
P1
老桥西南侧,斜阳把摇曳的苇叶然成金色,满眼都是弥漫的秋意……
P2
小路尽头就是新桥了,
P3
东西向的老桥。这边是西北面。
两次来都是下午三四点,想再往下拍张正一点的角度,脚一滑,差点摔下去,惊出一身冷汗!
疯狂生长的野草似乎一夜之间就变成了黄褐色温存的地毯,干净地躺在秋天最后的暖阳中。
P3
东南。
逆光中的芦苇——摄客的最爱,可惜不成规模,只希拉几株。
P4
东北面的一畦菜地绿汪汪油润润,一片秋的萧瑟中显得分外生气。
P5
官方资料:
新桥,在宜兴市新街镇东约 1公里,宁杭高速公路东侧。
青石质,券石及桥面车道为花岗石质,桥两侧长系石两端雕刻龙首。
桥长31.3米,中宽3.95米,东堍宽5.2米,西堍宽5.55米。桥孔净跨8米,矢高4.3米。
2006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宜兴十座受省级保护的老桥,新桥是最后一个邂逅的。
因为新桥所在的地域是宜兴新街镇,兴许新街这个地名也是明朝就有的,新桥就是由此得名的吧。
第一次沿路问来颇是费劲。
问:这里有座新桥吗?
答:你问的是哪座,新造的桥有好几座的!
问:是一座叫新桥的老桥。
答:到底是新桥还是老桥啊!
&*(%*……%*&%&……
P8
P9
瞪大眼睛看龙门石,只观察到中间依稀有个小圆,估计当初也是水纹形的吧。
P10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希望的田野,转眼间城市包围农村……
远处的烟囱呼呼冒着白烟,很是触目。
秋日澄澈的天际到接近地平线时就变成灰色。
南面的龙首已经损坏了一只,北面的两只尚完好。
南面仅存的一只看上去很是粗糙,远没有北面的两只精致,
两次去,只碰见一次货船,突突地急速驶过,在静寂的原野留下一阵回响。
夕阳下老桥的弯弓和自己的身影
下桥。凹凸的青石台阶。
近处的一滩红色不知是血迹还是油漆。
—————————————————————————————————————————————————
PART2
镜头抬高,不远处还有一座小桥在召唤我。
几里之外矗立着崭新的规模化厂房,戛然而止的白色围墙,
而近处的荒凉也定是是为了建设,只是时候未到。
在我手头的资料上,脚下这座小桥应该叫新桥引桥,刻石碑的人显然是大意的。
不能两顶都叫新桥吧。
看一下这引桥的全貌。虽小巧,却精致。桥的北端是一个深挖下去的洼地——
黄尘漫漫、秋风飒飒,一切迹象证明,数百年来连接宜城和东北郊农村的这大小两顶老桥,
他们功能性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如今的存在只是因为他们古老而已。
否则席卷而来的工业化进程早已把他们吞噬。
P19
尤其让人感慨的是桥面上整块的花岗岩条石,几百年前的劳动工具,
得要多少人一起负重才能稳稳当当滴这样安置下来呀。
想来在过几百年,只要没有人为的破坏,这小桥也会安之若饴滴这样存在着吧。
P20
桥堍是青石小路,西塘古镇到处都是这样的小路,我们这里,已不怎么见到了。
————————————————————————————————————————————————PART3
美丽细节
P21
盛放的马兰花
P22
特地拍了这张,N久前发表在《江南晚报》上的一篇旧作《踏青》中提到过它——野蒜(小葱)。
用来烙鸡蛋饼可香了,是我最喜欢做的面点。
照理这东西是春天才有的,今年这秋天,拍这片子是12月6日,最高气温20度以上,怪不得反季节生长了。
P25
意外发现:“白娘子”下河游泳时,把外衣脱这儿了
诱人的红果
夺目的黄花
—————————————————————————————————————————————————
PART4 沿途风景
第一次来时真是秋收季节。收获的原野很黄很喜悦!
P29
第二次来原野里只剩下硬梆梆的稻茬,和数寸高的麦苗混杂在一起。
河畔的金色芦苇
每到乡野老桥,不拍到些老农总觉得不够完整。
课新桥河新桥引桥早已荒落,基本无人走动,只在桥边苇边遇见一位正劳作着的老太,
斜阳西下,匆匆打了个招呼就分开了。
桥边荒地里整齐地种着些什么树,估计比种稻子利润大吧。
新刷的石灰形成好看的透视,时间已晚,再拍一座桥来不及了,几人便嬉笑着在林子里摆拍。
P33
留影。离开。
这座荒凉的、已经无人走动的、名叫新桥的——
古桥。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