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阳羡莱莱
阳羡莱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282
  • 关注人气:1,5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2010-11-25 20:26:24)
标签:

宜兴古桥

历史文化街区

月城里

东风巷

东仓桥

佳能原创

杂谈

分类: 古桥
PART1  东风巷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
从家里出发去青云菜场买菜,必经这里,每次都会扭头朝着巷子深处眺望,
林立的钢筋水泥丛林中,这幽深小弄成为城市最隐秘的所在。
“罗记棉花加工场”是一对河南夫妇开的,已经六七年了——
上个月,把家里所有的被絮交给他们重新弹了一下,期间拍了“弹棉花”专辑(还未整理好)。
每天清晨,阿婆会搬出红色靠背椅这样端坐着,面向东方,守望着车水马龙的解放路。
见我第N次拿着相机站在巷口,阿婆说:“丫头啊,你又来拍照啦,不要拍我啊,老太婆难看的!”
似水流年中,阿婆住在这儿已经42年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2
我的目的地是老桥,但这巷子有种无形的引力,每每耗去我大量的时光。
左:春天,西边段家巷的两颗泡桐树恣意地盛放着一季的温情,紫色的喇叭形的朵儿遮住了半个天空。
右:初秋,临近正午的光和煦照射着民国时期的老屋,照着雕花栏板和被岁月侵蚀成暗红色的木质窗棂。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3
阿婆身后一面白墙上掛着银灰色金属牌,上书“月城街(东风巷)历史文化街区”的简单介绍:
月城街位于宜兴解放东路之北河东仓桥之间,是一条已有600年历史的明清古街巷,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
古城东门外面建有月城,称月城里。街称月城街。上世纪60年代,改成东风巷。
月城街历史文化街区面积1.8公顷,街长约100米,宽2米左右,街的尽头,是一座横跨旧护城河的明代石拱桥东仓桥。
街区整体保留了古代月城平面布局与结构、历史街巷、护城河及跨河桥梁、河埠、道路和民居构筑风貌等诸多特征与细节,
是古代宜兴城市生活的一个缩影。
另有资料显示,古月城街区(古时称月城里)与宜兴古城墙建设有关,也与战争有关。
月城街已有600余年历史。
据《重刊宜兴县旧志》记载,唐宋间,宜兴即建造存储漕米稻麦的官仓以及用于积谷防荒的社仓。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曾为宜兴社仓作记。在城东建造的储粮仓库,称东仓。
南宋宝庆年间,为加强县城和官仓之间的联系,县尉赵汝迈建造东仓桥。
宋元之际,“东仓”已成为宜兴官府存储漕米稻麦的主要仓库,官仓附近逐渐成为街市。
元末,朱元璋部将杨国兴攻占宜兴城,
至永乐年间,宜兴大规模修造城墙,明清县城城垣和街巷格局,至此基本定型。
东城门称百渎门,雄视宜兴东乡及太湖渎港。
又利用东仓河为护城河,在百渎门到东仓河之间建月城,即主城之卫城,又称域城。
域城里主街道即月城街,月城街沟通原东仓桥到东水关城河之间的联系,呈南、东北向,为宜兴进城第一街,
俗呼“域城里”。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4
从街口的柏油马路进入东风巷,仿佛顿时从彩色胶卷倒回至黑白时代!
砖木结构二层楼房依街而筑,旧时全是店铺——
饭店、米店、布店、南货店、杂货店、豆腐店、肉店、客栈、茶馆、烟纸店等等等等。
文革期间,月城街顺应时事改名为东风巷。
此时的东风巷安静温暖。
鸭绒被轻柔地搭在在节节高支起的竹竿子上,电线电话线旁若无人地错落交织在窄巷上空,
清晨的光把瓦片的影子投射在对街低处的墙上,形成好看的波纹;
谁家的几双白袜子就这样随意慵懒地置于褐色陈年的木窗格里……
旧时气派的长条木门板不见了,铺面早已被砖石砌上,只留一樘门一樘窗从南至北延伸开去。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P5
东风巷某处老屋边有一条窄巷通往西面的段家巷,只有米把宽度,两人对面而过需要侧身才行,
“东仓箍桶匠”彭叔热心地带我走过,一面嘱咐我小心。
(彭叔也是东风巷的名人了,做的木桶非常考究,以后会把他的片子放在“老技艺”专辑里。)
最近的一次去,“一线天”入口处已然挂了一块“禁止通行”的红牌子,
很纳闷,既然已经禁止通行,为什么这看似行将坍塌的老墙后还住着居民,危险哪。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6
在一处斑驳的老墙边,老人们带我看了一处机关:
一个扇形小洞下方刻着两个端正的空心楷字:“惜字”。
过去社会上有一种敬惜字纸的习俗。“字”乃圣贤所创,,有字的纸皆有神明垂顾,不容糟蹋。
地上有字的纸都要拣起来,集中存放,统一处理。反映出普通百姓对文化知识的尊重及一定的环保意识。
为便于集中字纸,有些地方单独造塔,也有砌炉、建龛的。清末以后,此习俗也逐渐湮没。
像月城街上在墙体内留一惜字壁洞的极为少见,宜兴也只见此一处,稀罕之至。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P7

老巷子走上百余米,便豁然开朗,这个井边便是整个巷子最最热闹的地方了!
双眼井被很多宜兴的文人说成古井,甚至有说千年古井的,
但老人们告诉我,这老井是1970年挖的,也就40年历史。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8
各式各样的盆被铺排开来:塑料的,搪瓷的,不锈钢的,红的,灰的,绿的。
还有锅子盆子竹篮子,人们一律挽着衣袖闷头洗刷着,
嘴却一刻也不得闲,东家媳妇西家婆婆,菜场的肉价锅里的菜式,都是交流的话题,
江南的老井边一向都是一个小范围内新闻的集散地,
无数的家长里短从这里散播开去。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9
吊水的桶也不尽相同:
阿公用的是橡胶做滴,“竹制砧板切完鱼,还是拿到井台上冲冲得比较干净!”
阿婆用的是废弃的油漆桶改装的这一桶也有十几二十斤呢,我说婆婆你拎得动啊?
婆婆说,不重啊,习惯了!锻炼身体呢!。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10
初冬的阳光照在背上,感觉坐在这儿洗衣服也是一种享受呢!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11
这两位阿婆冲洗的是小鱼,这个季节小鱼红烧萝卜丝可是名菜哦!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12
来了几次很熟了,几个阿婆要我帮他们拍个合影,一旁的阿公开玩笑说:
“小周啊,帮他们拍拍好啊,这三个好姐妹可是咱们东风巷的三枝花呢!”
不是亲姐妹,这几位其实是几十年的老街坊,
中间的是大姐钟菊仙,82岁了,左边是老二孔兰英,右边老三张伯妹,也都七十出头了,
张婆婆把手举得老高,是为了展示她的翡翠黄金戒指,可惜被我黑白后看不清了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几个老太都已经儿孙满堂,却谁也不愿意离开东风巷。
——这里和别的老街基本被外地人租住不同,这里住的大都是恋旧的老宜兴!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13
孔婆婆的老伴儿见我们拍的乐哈哈,也凑过来,“帮我和老太婆也来一张吧!”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14
当然少不了带外甥的婆婆!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15
萱萱目前是井边人家最小的宝宝,所以自然也成为所有老人的宝贝!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16
这个阿公和我是本家,饭点上,总喜欢端着饭碗坐到井边来吃,是这儿最能说会道的老头,
幽默风趣,每每说些大家捧腹的笑话。
我说公公你的碗漂亮老,是老古董吧,他一本正经回答是啊,五百万呢!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请大家看看到周家阿公背后,那是钟婆婆的家,是东风巷最精致的屋子。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17
老屋建于明末清初,主家姓查,原籍徽州,曾在宜兴东门开“查裕丰”木行。这是域城里老建筑的代表。
推门转身,就看到这座古老的墙门,
上面镶嵌着用罗砖雕刻的种德若树四个刚劲有力的楷字横额。
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就像种树一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表达了立德治家的思想。
——仰视先人这无比形象的比喻,感慨良久!
横额两旁是两方砖雕荷花,含苞欲放,上下镶嵌着富贵吉祥花边,皆形象灵动。
彭叔说热心地为我示范着门闩的使用,说这可是东风巷仅存的精致门头,不为外人所知呢!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18
和今天商品房里隔壁邻居见面不相识、老死不相往来的冷漠相比 
眼前这样的温暖时光让我心生感动……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9
在我呆的这段时间,大叔对着鸟笼说了N遍“你好!”小鹦鹉兀自斜睨着他不曾吭过一声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周家阿公吹完一顿饭的牛哼着小曲儿回家睡午觉了,他归去的方向就是我要去的老桥的方向。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20
竹篮子和铁皮桶,我童年的温暖记忆,忍不住,拍了N张。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21
萱萱。小孩子绝不黑白。
—————————————————————————————————————————————————PART2  东仓桥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22
跟着周家阿公往前走,拐个小弯,今天的主角就在眼前了。
左边这张是N久前拍的,这个巷子里看桥,桥上看巷子。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23
上星期的一个午后,阳光正好,遂再次前往,
眼前的场景让我哑然失笑,这何尝不是一种美!暗自庆幸遇上了一场秋季收获与冬季储备的盛宴!
大白菜、萝卜菜、四月青、山芋丝……挤挤攘攘,热热闹闹地排队登场,
切得细碎的芥菜平铺在圆形的大竹匾里,伴随着水分散发的还有阵阵绿色的菜香。
竹匾的圆和龙门石的圆形成有趣的对比!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24
其实以前来的时候也碰上过这样的晾晒,梅干菜、笋干……
只是没有一次有眼前的场景这么隆重!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25
台阶上扶栏上,一棵棵一排排,到处都是,只在阶石上留出一半给行人往来。
阿婆吃完午饭,上桥来翻菜。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26
桥边的绿化带里此刻也色彩缤纷,煞是好看。红的绿的一路浩荡铺向桥边。
人怕秋燥,这些萝卜菜蔬却不怕,它们簇拥地沐浴着一个个秋日的暖阳,
然后在初冬的某天把晒得焦干的身子盐渍到一只只陶制的瓮里,等以时日,
脆萝卜干、雪菜肉丝、雪里蕻炒毛豆等小菜就可以搬上餐桌了!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27
好诱人的红萝卜!阿婆说,子女们都爱吃自家的萝卜干,今年晒了十几斤的!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28
雪里蕻的前身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29
近旁的屋顶上也晒着,但凡可以利用的地儿都利用上了!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30
下桥,一位阿婆正在认真地清衣服。
光绪二十九年开始,上海内河招商轮船公司,裕商轮船无限公司等,
先后开通宜兴至常州、无锡、溧阳、蜀山、湖州等地客轮,第一个轮船码头即设在月城街河埠。
火轮汽笛,是近代工业文明在宜兴最早和最重要的展示之一。
192412月,郭沫若先生来宜兴调查江浙齐卢之战战祸,
从上海出发到无锡,再从无锡转乘轮船到宜兴,即在此上岸。
而现在,捣衣声声,这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河埠头依然默默地为人们服务着。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31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仔细来端详一下今天的主角了:
东仓桥,横跨在东风古巷的北端,始建于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由县尉赵汝迈主持兴建。
明代重建。清代咸丰年间和近代均有修缮。
桥圆拱形,块石砌成,长30米,顶宽3.6米,堍宽4.7米,单孔净跨8.3米,矢高5.5米,桥栏高0.75米,
南坡有石阶28级,北坡为34级,其中12级台阶在1997年老城改造中拆除,现改为水泥台阶
桥南堍与明清时的东风巷老街相连。
据传,《重修东仓桥碑记》石刻,原存西珠巷房管所后院。
抗战时期,此桥遭日寇破坏,胜利后修复。
1997年宜兴市政府对桥面、护栏加以整修,采用花岗岩、青石混合结构,保持明代风格。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32
这是暮春时节拍的,几乎每座老桥的桥身上都会生长一些植物,
但长着这么茂盛酢浆草的,还真没见过呢!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33
左:桥西南。从这个角度可以明显看出桥的扶栏是后来整修时候加上去的。
右:这个不伦不类的龙头让我感觉蹊跷——
首先,它的位置不对,一般应该在石拱的上方,怎么会在桥堍呢?
其次,此龙头做工粗劣,而且我围着整座老桥转过N次,仅发现眼前这只,且水泥堆砌的痕迹明显。
所以,窃以为着龙头兴许原本就不属于东仓桥,最起码是不该在这个地儿。
一家之见,如有行家,请不吝赐教。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34
退到更远的地方——桥的东北面拍张全景图。
桥西的临河的老屋和桥东的高楼形成对比。
城市滚滚向前的脚步碾过老街老桥的身侧,
十余年里,宜兴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无数古物老屋呼啦啦一夜之间全然消失,
所幸月城街由于种种原因基本保留至今,成为老宜兴城记载过去时代的一个标本。
民主之风一篇相关文字中写到:
 明清至民国时期,月城街一直比较热闹。
明代成化朝会元、苏州吴县人王鏊有《过宜兴诗》:
“风静澄湖水不波,吴童荡桨唱吴歌。荆溪报道前头是,起看推窗奈乐何。”
宜兴城夜里水关不开,过去外来官船、民船、商船、农船一般都要到月城街附近河里停靠,
人员可上岸歇息,等待天亮进城。东乡百姓上城首先要经过域城里月城街才会从大东门进城……
而今,曾经的繁华和热闹只留下百余米的记忆了!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35
但愿这块石碑能庇佑老桥永远留存。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36
这样的天气,爱美的张婆婆饭后总喜欢到桥堍上坐坐,
阳光映着婆婆花白的头发,映着婆婆苍老但安详的表情,
莱莱在内心默默祈愿婆婆能和这老桥一样年迈但健硕地生活着。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37
放学归来的孩子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38
桥东桥西——
牵手而过的母女俩;和女友热线的帅哥;踯躅前行的拾荒老人,
甚至踱着绅士步伐的威武黄狗……
老桥六百岁了,尽管几度重修,骨子里依旧是沧桑的宽容的,
就这样遗世独立安详坦然地生活在闹市。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39
必须给这唯美妖娆的龙门石来个特写。角隅的如意纹样也很是喜欢。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40
没有运输船只经过了,只有清理河面的垃圾船。
右面的竹匾里是南瓜子。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41
桥石缝里的盎然绿意。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42
桥边盛放的夹竹桃,以及无处不在的城市“牛皮癣”。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43
五月拍的。
无意中的发现,1985年,那时还叫“宜兴县文物保护单位”。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44
十一月再去,后面的高楼已经造好。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45
 离开,大街上依旧车水马龙。一不小心,就会忽略那个巷口。
六百年沧桑——东风巷里东仓桥
P46
闹市中的老桥器宇轩昂地伫立,丝毫看不出颓败的迹象。
这座宜兴城区唯一的拱桥在我眼里是如此重要,以至于这期博客我陆续捯饬好几天,十数个小时,
从几百种片子中选片到次序的编排,本没来想老街老桥分两期,最终还是一起放上来,因为这样才更为完整,
写文字的时候也极其惴惴,这样一个宜兴唯一的历史文化街区,其实也就短短一小段而已,
但其底蕴却是深厚的,它承载了太多老宜兴的美好或苦涩的记忆,
幸而有宜兴民俗学家民主之风的一些相关文字在先,让我得以深入地了解一些以前不曾了解的历史。
在此一并谢过民主叔叔。
据说上半年宜兴申报历史文化名城,领导们和评委们到这里转悠了一圈,申报最终没有成功,
众所周知,飞速的城市发展中,宜兴和其它很多地方一样,被破坏的物事太多太多,
这样局促存在的老街老桥在高楼林立中最终得以存在与保护不得不说是幸运的。
因为这样的幸运,才使得我们的城市稍稍有了些看得见的底气,
而不至于在急速的前行中忘了来时的路……
本期完。
————————————————————————————————————————————————
顺祝我亲爱的博友们感恩节快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