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桥,在镜头下缓缓诉说……

(2010-06-20 09:40:40)
标签:

老桥

古桥

石梁桥

石拱桥

宜兴日报

分类: 古桥

   爱上古桥、爱上拍摄古桥是一种缘分,就像爱上一个人……
    大浦桥是古桥系列的处女作。2009年1月拍此桥时单反相机才用了两个多月,纯属新手习作。在新浪博客分三期把大浦桥的片子登完后,却感觉从未有过的意犹未尽,忽然就有了个念头,想把宜兴的十座受省级保护的古桥拍下来,融资料性和艺术性于一炉,多好!未料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最初拍十座桥的想法,到现在想把宜兴所有老桥拍个遍,用朋友的话说“有些执迷了”。官方记录在册——受“省级保护”、“市级保护”、“市级控制”的110座老桥,不知不觉已经拍了近50座。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品读伫立身边的历史   

    宜兴自古便是水乡泽国,山溪河网纵横交织,地形地貌可概括为“三山两水五分田”的格局。有4个主要水系,大小河道211条,主要河道200余条,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乡间的日常交通中还钟情于缓慢摇摆的船只。因此,俗语中便有“有路边有桥,断桥则断路”的说法,修桥铺路历来为士绅崇尚之善举。在大塍古桥群的拍摄中,不止一次地听老乡说过:“九里五顶桥,铲蓬不如摇”的俗语,说的便是旧时从东北面进宜兴城,九里水路,就要经过岳阳、小芳、上塘、长春和王婆五桥,刚刚扬帆就需过桥洞落帆,还不如摇橹划算,旧时宜兴桥梁的密度由此可见一斑。据县志记载,明代(公元1444年)宜兴桥梁约260座,清代(公元1882年)达到顶峰,约有桥梁450座,康雍乾盛世,桥梁建设进入高潮期,后因战事毁坏较大,到了民国(公元1920年)仅存280座,近年来不完全统计,尚存古桥约150座。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一个地域的风貌往往是通过它的建筑直接展示出来的,人们可以从建筑和人文景观中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积淀。那些历经上百年风雨沧桑的古石桥,是岁月的流年中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古桥的立碑石、楹联、栏柱、桥匾等无不延续着先人的文化脉络,我们找到了一条溯源而上、找寻文化根源的通道。难能可贵的是,宜兴古桥中相当一部分至今依旧在使用中,依旧保持着建造之初和周遭环境最原始的关系,所以古桥更像是生活着的历史。也产生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同在江南,宜兴的古桥却鲜为人知呢?也许就因为它们大都是乡间野地里的文物吧,就像一块块温润的古玉散落在各处,虽然探访者想要窥其全貌须经历奔波劳累之苦,但也保持住了真正的自然与质朴,我想,这也正是本地古桥的可贵之处吧!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触摸江南最美的魂魄   

    如果只能选取一个画面一行诗句来表现江南,那无疑是“小桥流水人家”了,很难想象没有古桥的江南会是什么模样?它是水乡的标志,是江南文化的独特文化符号,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因为有那么多古桥在身边,我们的城市才更有底气,我们文化的传承才是流畅和清晰的。

    宜兴的老桥相当一部分是石拱桥,如建于元代的单孔石拱桥王婆桥,桥身敦厚,起拱高,无扶栏,少装饰,犹如干净质朴小家碧玉!也有三孔五孔的拱桥,宜兴至今保存最好的三孔石拱桥——鲸塘桥,就是由大小三个圆拱组成,素雅大气,像极了一位从古代穿越而来的大家闺秀。而另一种常见的样式就是单孔、三孔、四孔的梁板桥或墩式平板桥,坊间一般俗称石梁桥。像杨巷河西街的单孔平板桥阳溪桥,敦厚朴拙,经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流年岿然不动,依旧坦荡而不动声色地陪伴着小镇的烟火尘俗。而扶风夏芳桥则是典型的四孔石梁桥,石板长而厚重,造型简洁硬朗,和拱桥的雅致不同,构造简单的石梁桥更具一种闲逸的乡间野趣!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拍过这样的老桥——孤零零地伫立无人走动荒郊野外,仿佛飞天仙子散落在人间的一颗遗珠,孤单落寞却依旧熠熠生辉。如屺亭南草塘桥、杨巷黄干太平桥……
    拍过这样的老桥——虽已无人走动,荒草淹没,但却毫不孤单,因为紧邻着它就有一座后人造的新桥。新老两座桥甚至连名都是一样的,就像人生的轮回,一齐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如大塍上塘桥、杨巷桐梓桥……
    也拍过这样的老桥——不仔细观察甚至是发现不了它的,因为在它的身上又覆盖了一座新桥,像壮年的孙儿深情拥抱着娇小年迈的老祖。如新庄曹家桥、高塍东塘桥……
    只有爱上才会明白。事实上,每座桥,只要您倾心投入它的怀抱,它总会回报给您不同程度、不同内容的惊喜。穿越幽暗漫长的岁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老桥通常都风烛残年、齿缺发稀,或被整修的不伦不类、面目全非,但纹饰丰富的栏柱、工整遒劲的桥铭、文化深厚的桥联都依然映现着吴越历史的清晰脉络。所以,老桥的亮相总是含蓄而颇具底蕴的。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记得拍大浦桥时,在桥边河埠寻找最佳角度,忽然扫描到北面桥孔中央竟然镌刻着一朵盛放的莲花,这个发现让当时冻得手指发僵的我欣喜若狂!如非悠然仔细地找寻定然是发现不了的!初冬朝阳里,河水波光中,花儿雍容淡然,泛着清冷的光——是明代成化年间修桥时就已经镌刻上去了吗?那这朵莲花,它该优雅绽放500多年了!也许这一凿一凿中,还怀有那个年代的一位青涩石工对某位娉婷浣纱女子的爱恋吧。这样想着的时候,镜头便固定下了!诸如此类的意外惊喜还有很多,拍摄鲸塘桥时,偶遇一位好心的阿姨,答应把我载到河面中央以便拍摄这座宜兴最美的三孔石拱桥的正面像,既定任务完成后,船儿划到桥下掉头,这一掉头,竟让我拍到了桥面下方双龙戏珠的圆形龙门石,虽斑驳晦暗却惟妙惟肖!从此我了解了,原来部分古桥不仅在桥面有龙门石,对应的桥洞里也可能有。——无言相对中,古桥就这样给了我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行走阳羡找寻古桥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连“宜兴市文物控制单位”的资格都够不上的老桥,如新庄万寿桥,我把它戏称为“新瓷老底”,因之构件全部是陈年的花岗岩青砖,但桥面却在重建时由拱桥变为平桥了。惊喜的是在桥边的野地里还散落着一块刻有“万寿桥  乾隆乙卯年季春月”字样的原桥桥铭!村上的老人告诉我,前阵子还有几个上海人来过,想花钱买走这块桥铭,村民怎么也不肯卖,说这可是镇村之宝呢!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翻阅古桥泛黄的“书册”   

    古桥就这样浸透着乡民的眷恋、弥漫着老时光的况味,是一个可以将你的灵魂和目光吸引、夺去和销蚀的所在。从不同的年代延续至今的古桥是生活着的历史,那些被摩挲光滑的花岗岩栏杆和石板,象极了一个家族的血脉,生生不息,亘古绵延。而桥边的那些乡亲,和老桥更是骨肉相连。所以在拍摄老桥时,桥边的人文也一直是我关注的,感谢无数次拍摄过程中偶遇的大伯大爷,他们耐心地对我娓娓述说老桥泛黄的故事,还有杨桥80岁的剃头匠顾师傅;周铁东街供销社的王掌柜;杨巷南街的木匠老张师傅以及很多乡间茶馆里的老人们……它们使我的镜头语言更为丰实,也是他们让老桥有了经久的生命力……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在我的新浪博客中,有相当一部分篇幅是宜兴老桥以及老桥周遭的人文记录。无数次被网友的评论打动着,很多都是表扬和鼓励,而印象最深的则是一个叫“海若”的网友在《雪霁.午后无人的夏芳桥》后的一段评论:“图文看得令人掉泪。我去过这里,因为,这是我外祖父母的故里,夏芳村以此桥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村子,两个村子的人都姓冯,共一个祖先,宗室在溧阳,明代末年,这位宗祖因不是家中的老大,未能分到家产,来到宜兴开荒,于是,这里有了冯姓的夏芳村、夏芳桥。我外祖父清代末年就出生在南边的村子,村名田舍里。这个村子走出过不少人才,我的外祖父叫冯澄如,中国生物科学画的创始人。你为宜兴老桥留下的影像十分有价值,我基本上都下载了,谢谢!”这样的留言让我莫名的感动与欣慰,借古桥的影像慰藉异地游子思乡的心,这何尝不是摄影人在承担某种责任的同时收获的一份回馈呢!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流水断桥芳草路,淡烟疏雨落花天。”

    四月,大塍梅子镜村永兴桥边。春。雨。菜花。新绿。乡野。拱桥。老屋。当这些元素并置眼前时,刹那感觉到一种令人窒息的美……淡墨渲染的中国画,意境悠远的田园诗,一齐在你心中沉淀漫溢!沪上名士赵鑫珊曾跪拜香格里拉草原,而那一刻,我也有跪拜的冲动,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家园!感谢古桥,让我们在而今浓腻的人间烟火里,依然可以透过它们触摸到江南最真最美与最初的魂魄!
    古老阳羡大地上的一座座古桥,象一道彩虹一条玉带一轮满月。伫立桥边,时常会想起杜拉斯《情人》开头的那句话:
    “我认识你,并且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与那时相比,我更爱你如今备受摧残的容颜……”
    借这行文字,献给那些美丽而真实的古老桥梁,和在老桥边结庐而居的人们。

—————————————————————————————————————————————————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http://news.idoican.com.cn/yxrb/html/2010-05/21/content_759331.htm?div=-1

    最近忙于评职称的事情,晕头转向,相机已经半个月没摸了,也无心思整理旧片子,这篇文字是5月21日《宜兴日报》“阳羡人文版”偶的涂鸦,今天发上来凑个数权当更新了。片子也都是原本发过的。

    编辑很认真,选了几个好友的评论也一并发在了报纸上:

[网友跟帖]

    也夫:喜欢莱莱这样的图片记录方式,不仅情节连贯、细腻,而且非常自然。记录本身就是一种责任,特别是记录那些已经久远或即将消失的人文遗产。我们没有办法阻止其消失的脚步,但是我们可以用相机将它们留存我们的记忆中,永久!

    张超:这些照片不光是摄影作品,也是一部完整的文献记录,我认为应该复制一份到博物馆保存较好。

    贡院看门人百余年前方苏雅拍的老昆明,至今被视为珍宝。莱莱的老桥亦然。

    郭亮村村民:片子越来越有故事了,单纯的拍摄技巧已融进表现内容的本质,让观者不仅有了视觉上的印象,更重要的是有了耐人寻味和沉思的东西!

    刘捍华:宜兴有这么多的老桥,真好,非常喜欢!桥,在你镜头下,就仿佛在缓缓诉说,用细节,用古朴。

    在此莱莱一并谢过啦!稿费至今木有拿到,兄弟们若来宜兴采风,莱莱一定奉陪!嘿嘿!各位好友的园子等俺忙过这几天再去,抱歉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