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伫立千年的文化遗迹
在群峦起伏的宜南山区,在草木葱茏的宜兴西渚镇五圣村一带,十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零星散布着50余处古窑遗址,它们便是筱王古窑群,这里曾是赫赫有名的岳家军“韩瓶”最重要的生产地之一。
五月的西渚,是郁树繁花的舞台。在绿叶、翠枝、藤蔓、花朵和青草的深处,一处处筱王古窑遗址掩映其中,气定神闲有一种残缺的美。我们又一次走近它,细细地聆听历史的足音在这里的激越回响。

■2 寻访·古陶片堆积场 在五圣村中田沙水库附近,一处约3000平方米的古陶残片堆积场像一座耸立的小山,足见当年这里窑场规模之大。随手捡起一块陶片,细细打量穿越千年而依然纯净的釉色,想象着当年窑火四起、陶罐遍地的繁忙景象。

■3 历史深处的“韩瓶”光影
“韩瓶”是筱王古窑生产最多的陶器,众所周知,其质朴粗犷的形象之所以在中国古代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是因为它与两个伟大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岳飞、韩世忠。
史载“韩瓶”在南宋时期是“储酒、水”的容器,主产地浙江及江苏宜兴地区。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临安,金兵屡屡进犯,战争连绵不断,韩世忠和岳飞先后投入抗金斗争,屡建功勋。当时宜兴是保卫杭州的重要防线,在宜兴百姓的支持下,岳家军在宜兴多次大破金兵,捷报频传。在韩世忠、岳飞领导的抗金战役中,江浙一带生产的“韩瓶”发挥了相当关键的作用。
有史料表明,筱王古窑群当时烧制了大量“韩瓶”,均作为战备品直接提供给岳飞抗金之用。这些“韩瓶”主要用于装粮、送水,是战时的“行军壶”。也许是百姓出于对英雄的崇敬,“韩瓶”后来传入民间并渐渐得到广泛使用,百姓们用其汲水、装水、盛酒。到了南宋中晚期和元明之际,“韩瓶”更是以民用为主了。

■4
据考证,直到元末明初期,筱王古窑群仍在烧制“韩瓶”。据说朱元璋也曾因这些“韩瓶”而大受裨益。
在五圣村,有个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相遇,展开了一场恶战,双方投入兵力达80万人。当时鄱阳湖地区连日阴雨,朱元璋为解决士兵的雨具,求助于西渚筱里巷的富户任十万,任十万一次性为朱元璋送去雨伞十万把。当时,朱元璋的军队也将“韩瓶”作为军用水壶。有一段时间军中粮食极度匮乏,为解决这一难题,朱元璋派上万名士兵到老百姓家中收缴粮食,并把它装在“韩瓶”里,作为战备粮。因此这些“韩瓶”也为朱元璋战胜陈友谅立下了汗马功劳。

■5
地处偏僻的西渚为何会出现这么庞大的古窑群?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经常有考古专家来此考察。这些专家得出的结论基本相同,认为宋代以前,在西渚神山四周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内,满山松树,盛产竹木,人群稀少,土壤资源丰富,同时又有太华山脉形成的戴埠河和厔溪河,这些都是形成百座窑群的有利条件。
南宋时期,金兵入侵江南时,宜兴与溧阳两地山区就成了抗金前线。当时丁蜀镇一带陶瓷业比较发达,因长期兵戎战乱,陶瓷产业遭到严重破坏,于是人们便向西渚和戴埠一带转移开发新的窑场。西渚的窑场主要分布在今五圣村周围的筱王、大地、中窑、五圣、潘山岕、白塔、九古墩等自然村,今溧阳戴埠的神山、包家、东干、宥里等地亦有分布。相传共有99只,现已发现的窑址有50多处,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座小山坡。其中九古墩自然村周围就有9只,这个村也因此而得名。
■6 宋窑工艺的精美画卷
筱王古窑生产的陶罐采用的是典型的江南宋窑传统工艺,其最大的特点是拉坯成型,即通常所说的轮制法,是一种用快速旋转的陶轮拉坯成型的工艺。此外,捏塑法也较常使用,但仅限于少量小型器物,以及器物上的附件,如耳、足与贴附在器物上成为附加堆纹的手捏泥条等。流、系、把等均采用粘接法。陶罐大部分属灰褐色胎,有的施釉后器表略近褐色,釉层较薄,施釉往往不及底。经1150℃高温烧成后,呈灰棕色或黄绿色。部分器物修坯不够精细,表面有旋坯纹。筱王古窑生产的产品要经过采料、练泥、手拉坯、施釉等17道工序,与现代陶瓷生产工序基本相同,只不过全由工匠手工操作,可见当时的生产技艺已相当成熟。
这是我在拍摄过程中偶尔发现的相对完整的“韩瓶”。
■7 据有关专家考证,筱王古窑群大部分属小龙窑,长约20米左右,底宽2米,高1.5米,窑身左右有投柴孔。窑址堆积场直径小的约30多米,大的近百米,堆积高5-10米不等。从堆积状况看,其延烧时间较长,产量巨大,是宋代宜兴日用陶瓷的重要产地之一。

■8 
■9
及至“山顶”,放眼望去,简直有些窒息的感觉!层层叠叠,深褐暗红。从宋元穿越而来,坚硬依旧!

■10 很多都是在烧制过程中变形而被遗弃的。

■11 战马长嘶、杀声震天、刀光剑影、“韩瓶”照月……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画面一时间纷至沓来。

■12

■13
穿着球鞋,也不敢多往前挪步,陶片的边缘依然锋利,以上的几张都是半蹲着拍得。
■14 树根部的新绿和历经千年水火洗礼的陶片默默相守。

■15
桀骜生长出来的笋子。竹在数米之外,根已攀远。

■16
曾经谱写了宜兴陶文化不朽篇章的筱王古窑群,一千余年来历经风雨侵蚀,更有人为的破坏。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方圆十几里内的人们因不懂得保护文物,都将这些“韩瓶”废料用于铺路,以致古窑群遭到严重破坏。挖掘废料的过程中,有的农民将完整的“韩瓶”带回家用于存放黄豆、油菜等种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许多文物爱好者来此廉价收购“韩瓶”,以致这里出土的文物大量流失。
■17
伫立在村口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石碑。

■18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级政府开始重视对筱王古窑群遗址的保护,广大群众保护文物的自觉性也逐步增强,再也没有人私挖“韩瓶”了。2002年10月,筱王村古窑群被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9
2009年1月,西渚镇针对古窑遗址目前的受损情况,按照文物管理部门的保护方案分门别类进行管理。为充分展示古窑群文化遗产,去年,镇政府在五圣村建起古窑址保护核心区域,配套建设了道路、绿化、亮化、标志牌等工程,设立了文物、图片展示区,修建了休闲广场、接待室等。并将逐步建设观光休闲、农家乐、采摘园、农产品经销等区域,逐步形成古窑遗址文化公园。

■20 簇新的古窑址陈列馆
■21 走进陈列馆,即刻被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展板所吸引,这些生动的画面和简洁的文字,一下子让古窑群的形象变得清晰可辨。

■22
在实物展示区,一只只形态各异的古陶罐在柔和灯光映衬下是那样令人心动。这数百件陶罐主要有四系坛、四系罐、小缸、执壶、瓶、盆、碗等。
■23
比较多的一种是筒形的陶瓶,高度约20厘米至30多厘米,小底敛口,施泥浆釉,瓶的肩部有4个瓶耳,可系细绳或麻线,不用猜,这便是久负盛名的“韩瓶”了。

■24 执壶。

■25
筱王古窑群的窑火熄灭于何时不得而知,千年的风雨沧桑早已将它们变成了面目难辨的遗址。但即便如此,它们仍然是先人留下的一笔丰厚财富,它是宋代江南陶瓷烧造技艺的杰出代表,它是狼烟四起的难忘岁月的历史见证。而在宜兴人心目中,筱王古窑群更是阳羡陶文化的一座丰碑,是宜兴人质朴聪慧、刚毅忠勇的历史写照,它早已成为塑造我们文化性格的一种力量。
—————————————————————————————————————————————————

筱王窑是和报社的老师们在五月中旬时同去的,感谢西渚党办万正初主任的热情向导和耐心介绍。
此前对西渚的了解只停留在云湖和横山水库、大觉寺,
这次的半日行除了筱王窑,还走访了步龙桥、恩荣坊、千年冬青等自然人文遗迹,
越发感觉西渚是藏在深山人未知的一颗明珠,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西渚人定然会好好的合理开发,使其焕发璀璨光芒。
上图为6月4日《宜兴日报》的阳羡人文版,戴主编文字了得,莱莱照抄啦!在此一并谢过!

同日的《宜兴日报》民生版。
感谢把莱莱介绍宜兴的图文推荐到草根首页的博乐!
感谢冯总和小王记者抬爱,把偶滴业余爱好提升到如此高度,莱莱内心万分惴惴,以后更不敢偷懒了!
—————————————————————————————————————————————————
最后一啰嗦:
时常有博友说最近忙,来不及回复请原谅,让莱莱十分汗颜!
一直很敬佩每评必回的朋友,也许是为自己的自己的懒惰找理由吧:
也一直认为绝大部分的评论是不用回复的,除了有想法有疑问或不同意见。
以前有博友在大摄会QQ群中曾经痛斥只回复不回访滴博友,
我倒感觉就像因自身喜好增删好友或关注纯属个人习惯一样,他人如何,不能强求不必苛责。
莱莱的习惯是自己的好友或关注的,在个人中心显示更新了的,都会去学习,当然偶尔工作忙耽误一两天也是正常的事。
博客本是个抒发个人情感展示个人作品地方,有人欣赏更好,无人喝彩也无大碍,抱着自娱自乐的初衷才行。
话多了!
本期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