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卖官买官屡见不鲜,都是私下交易,然而确有一次是政府公开卖官,而且正史都有记载。
《资治通鉴》记载:是岁,初开西邸卖官,入钱各有差;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其以德次应选者半之,或三分之一;于西园立库以贮之。或诣阙上书占令长,随县好丑,丰约有贾。富者则先入钱,贫者到官然后倍输。又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初,帝为侯时常苦贫,及即位,每叹桓帝不能作家居,曾无私钱,故卖官聚钱以为私藏。
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说:汉灵帝光和元年,政府第一次在西园开设西邸官署出卖官职,收钱多少各有差异;俸禄为二千石的官位价格是两千万,俸禄为四百石的四百万,那些按照德行高低顺序被荐举参加的就缴纳一半的钱,或者是三分之一;在西园设立金库把这些卖官收入的钱贮藏起来。如有人亲自到豪门进呈奏书选买县令县长的,就根据县的优劣、贫富确定价格。有钱的富人必须先交钱,贫穷的就先上任然后加倍交钱。灵帝又暗中命令左右亲信出卖三公、九卿的官位,三公价格一千万,九卿价格五百万。当初,灵帝为侯的时候,经常苦于贫困缺钱,到了即位称帝后,常感叹桓帝不能积蓄家业,竟没有一点私房钱,所以通过卖官来积聚钱财,建立灵帝自己的私人金库。
《后汉书》卷八也作了如下记载:是岁,鲜卑寇酒泉。京师马生人。初开西邸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
哎,这位皇帝穷疯了,啥也不讲了,到这份上,也真该亡国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