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是汉族的古称。“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即中原之人。春秋以后,又称诸夏。古人将华夏与蛮夷后裔对称,以文化和族类作为区分的标准。远古时期中国境内分布许多氏族部落。距今四、五千年时西北部的黄帝联合炎帝打败蚩尤,进入中原。黄帝及其后代尧、舜、禹统一了百越等许多氏族部落,在黄河中游两岸繁衍。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黄帝的后裔夏族、商族、周族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群雄割据的局面。从汉朝开始逐渐以汉族代替了诸夏、华夏等旧称。
有关我们为什么叫华夏,古今主要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古人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左传•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据此,华夏解释似乎无可争议了。
第二种解释为由夏水华山而来。近人章太炎以为华山固在汉族基地陕西境内, 但不合民族自称。商周建都在今河南、陕西, 不在夏水流域,
命名由于夏水, 联系不上, 且无所对待, 也不是民族自称命名的由来。到了汉代,
汉族不称夏、华或华夏而称为汉。章太炎又谓由于汉水得名。按“ 汉”字, 古文之形, 义为国中大水, 国中大水是黄河、长江, 不是汉水,
国名由水, 既无对待又非自称命名之义。作者认为汉人称汉, 是对匈奴急读为“ 胡” 而言。朝代之最大为汉,
民族亦称为汉。汉代匈奴冒顿单于给汉帝书中说“ 南有大汉, 北有强‘ 胡’,‘ 胡’者, 天之骄子也”
。匈奴别部的乌桓、鲜卑,《后汉书》中乌桓、鲜卑传都说他们因住乌桓山、鲜卑山得名。孰不知乌桓是聪明之称, 鲜卑是瑞兽皮带之名,
与山无龙图腾关,也为汉族命名不以山川之旁证。
第三种解释是因黄帝得名。《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释黄帝:“中国古史传说时期最早的宗祖神,华夏族形成后被公认为全族的始祖。”
至于华夏一词的来历,有考古学家认为“华”即花,原为我国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玫瑰花的“一种标志”,后来和燕山脚下的龙图腾标志的部族形成中华文化的共同体,所以有“华山玫瑰燕山龙”演变发展为“夏商周及晋文公”之说。“夏”即历史上夏朝的先人之称,《大百科全书》说是“黄帝族后裔中的一支进入今山西南部,创造了夏文化”,称为夏族,“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在商朝末期,周人联合流亡的夏人,炎帝系统的姜姓诸族,以及迁徙到南方的楚人等起兵,进而推翻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周人自称为华,也称是黄帝的后裔,所以也自称“华”“夏”,后又将周王朝分封出去的诸侯国称作“诸夏”或“诸华”。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有“楚失华夏”之说。经过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以及战国时期的强邦吞并弱邦,更有秦始皇的统一中原,终于使得华夏族这一庞大族群第一次完全得以统一。经过强大汉朝,族名华夏转变为汉,华夏人就成为了汉人。
第四种解释源于伏羲。相传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外出,在雷泽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脚印,丈量后受孕,怀胎十二年生伏羲。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清朝人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称:“华胥生男为伏羲,女子为女娲。”有人认为,这就是中国人以“华”自称的原因。有人从字形字源探索原因,认为“华”代表一起美丽(繁盛)的事物,古作“光华”解,花果瓜菜有艳丽的“光华”,故又以“华”称瓜果,如树华,甲骨文的“华”字就是一株挂着果实的花树,后因避免“光华”和“花华”混淆,才创造了“花”字。需要说明的是,甲骨文中尚没有辨识出“华”或“花”字。后一种解释很有道理,由于显得很抽象,难以令人完全信服,不过它说明的一个事实,在春秋战国以前,“华”、“花”两字不分,是一个字。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伏羲就是“匏析”,匏就是葫芦,“匏析”就是“析匏为瓢”的意思,代表着一个在陶器出现之前,用葫芦作为饮水用具的时代。“花”这一概念来源于葫芦,是对葫芦花的认识中形成了“花”的概念。葫芦花白色,花瓣长约一寸半,宽约一寸,花冠直径近三寸,非常显眼。稍用心观察,伏羲氏时代的先民们就会注意到,在葫芦花还没有败落之前,小葫芦就顶着萎蔫的花瓣出现了。在先民朦胧的意识中,会认为葫芦由葫芦花的生命力化生而成,而称之为“化为葫芦的东西”,久而久之,简化为“花”。生活在采集渔猎时代的先人们,一般不会注意那些对自身生存没有太大价值的东西。世间的花千万种,一般植物的花虽然美丽,但对先民生存没有太大价值,所以不会引起先民的注意,只有到了伏羲氏时代的葫芦花才对先民有了意义。需要说明的是,伏羲氏时代,“化”字的意义不是“转化”之化,而是“化生”之化,是指潜在的某种能力显现发挥作用的意思,在《易》一书中所用的“化”字基本上都是这个含义。“化”字来源于“比划”之划,那个时候语言相对贫乏,交谈时需要用手比划着以增加表达能力,“比划”的“划”字就相当于“话”字,就是把心中所想的东西表现出来的意思。同样的道理,葫芦花化生为葫芦就是指葫芦花中隐伏的葫芦显现出来的过程。由于可以合理设想,华胥氏孕生伏羲故事的原型,其实就是葫芦花化生葫芦的自然现象。伏羲氏时代的人们之所以自称“花人”也即“华人”,其实质意义在于以“能使用葫芦的人”自诩自豪,比起那些仍然使用兽皮、牛角、贝壳、龟甲、颅骨之类饮水的人们要高明得多。
我认为以上观点要么是望文生义,要么是以今推古、合理想象,甚至是将错就错。对此我觉得应置身上古实际,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过复杂。我认为现有华夏认识,然后才有“华夏”一词。以字解释、以地名解释,甚至以姓氏解释都是不对的。在早期的先祖眼里,他们专注的是食物,绝不是花,也不是“夏”,因为他们的情商还没有达到欣赏风花雪月的地步,他们虽有活动空间争夺的概念,但没有领土疆域意识,况且用“夏”指疆域辽阔,也是后来的事。“华夏”一词应该来自先民对世界的看法,母系氏族甚至更早时期,人们有了东西方位思想和春秋时间观念,但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夏朝之前。在先祖看来,一天有早晚,一年有两季,这是最早的时间概念,但这已经是人类的巨大进步了。他们对春秋的最浅显的认识就是“春华秋实”,春是起点也是终点,是热的起点,是冷的终点。热极为“夏”,冷极为“冬”,热天防暑,冬天防冻,这在人类学上是人对自然的最直接的认识,符合人类心理学的发展规律,只是那时人们还没有把夏和冬作为两个季节来命名。在早期人类眼里,春天终归是美好的,它的最明显的标志是天气变暖和植物开花,因此他们乐于以花为名为姓,以夏来指代事物的极盛,特别是母系氏族时代,女性专注于花有其天性因素。伏羲的母亲为华胥氏,对于“胥”,《说文》解释说:“胥,蟹醢也。”“华胥”就是“花之醢”,就是花之精髓也。这就是典型的以花为姓,至于华山夏水包括夏朝都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而命名的。虽然“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但我敢断言绝不是这个时候才有“华夏”一词,至少在夏启建夏时就有了,而且夏时夏也绝不仅仅指夏一族,否则周为何还称华夏?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自古我们就称“华夏”。
另有一种佐证,就是黄帝,何谓帝?帝最初为蒂,“蒂”者花之根本也,意指我“华族”之最高权威也,由此可推有帝即有“华族”之称呼,何时有帝呢?据传从伏羲氏到女娲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卷须氏(《通鉴外记》有,其他2书无)、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每氏皆有帝,说明从伏羲氏就称“华族”了。至于华夏连称,应该出自夏启,在他看来,自己建立夏,能够让“华族”达到极盛。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华胥氏生活的时代,也有可能生活着其他以花不同部位命名的部族,以区别“华族”不同支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