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近历史:西戎千年史考

(2009-01-22 17:35:37)
标签:

历史

文化

东夷

南蛮

西戎

北狄

商朝

西周

春秋

战国

民族

起源

考证

分类: 历史回声
    中华民族发展史也是中华民族的融合史,如江河汇流一样,不知有多少民族汇入华夏江海,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夷、蛮、戎、狄等许多具有辉煌历史和都曾创造了人类伟大文明的部族,存续了数千年,最终都汇入了中华民族,可以说是夷、蛮、戎、狄和华夏共同铸就了中华血统。对于西戎,这个曾被华夏族视为鬼魅的部族,最终在历史长河中泯灭了。今天,我们走近历史,还能听到这些部族的呐喊、喧嚣与欢笑,在感慨岁月沧桑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历史滚滚向前的脚步。同时,也对“中华民族”有更深的理解,给我们这个民族未来的发展以启发。
    戎羌新解
    西戎最早见于周代。周人自称“华夏”,对华夏四周的部族,根据他们的特点或习性分别蔑称为夷、蛮、戎、狄。夷、蛮、戎、狄都是蔑称,夷有多种解说,但我觉得一个重要解读是诅咒语,就是应被灭掉的人;蛮指居于山林沟壑、与虫蛇为伍的人;狄指与兽为伍、以牧为生、夜围火聚的人。戎指注重武事、生性好斗的人,因为在很早的时候,诸戎就对华夏多有杀戮,两族战事不断。到周人兴起时,西戎是指生活在陇济及泾洛一带游牧的鬼戎,其实也是许多部落的总名,并且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古公亶父在豳时,“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诗•大雅•绵》歌咏古公亶父在周原筑城,混夷远遁,但周原的戎患仍很严重。《诗•小雅•采薇•序》说:“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采薇》有“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岂不见戒,猃狁孔棘”等句,《孟子•梁惠王》下甚至说:“太王事熏鬻,文王事昆夷。”文王经过征服与争取,戎狄“莫不宾服,乃率西戎,征殷之叛国以事纣”。实际上打着商王的旗号对周围各部落与方国的兼并,有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为灭商准备了条件。
    对西戎有多种称呼,如鬼戎、薰育、熏鬻、昆夷、绵夷、串夷、畎戎、大戎、猃狁等,实际上是同一称呼不同时期不同的译写。王国维先生指出这些不同称谓:“余谓皆畏与鬼之阳声……故鬼方、昆夷、薰育、猃狁,自系一语之变,亦即一族之称。”此一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有相同族称的族群,他们已进入阶级社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在战争中各部落也许有一定的结盟统一号令。对于“羌”和“戎”的关系,学术界多认为,“羌”是“戎”的一部分。《国语•周语》载西周宣王时有“羌氏之戎”,势力强大,曾败王师。姜戎中有申戎,后与犬戎等共灭西周,杀幽王。《左传》载有“姜戎氏”,春秋前期入居豫西,其俗被发,与羌同。“姜”、“羌”二字古相通,学者多以此认为姜戎即羌人。据说这支戎人是被晋惠公自“瓜州”招引到晋南,把原来是“狐狸所居,豺狼所嗥”之地,开垦出来,虽然当时还是“衣服饮食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但已进入农耕定居生活。晋国在争霸战争中曾多次得到这支戎人的支助。他们后来都与华夏族融合了。
    以上观点固然有根据,但我觉得是不确切。值得质疑的是“羌”和“戎”在殷甲骨卜辞中都出现了,既然是部族名,因何同一时期会出现两种称谓呢?这只能有三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羌”和“戎”原本是既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部族,两大部族之间也在相互兼并和融合,时而统一,时而分裂,故有了诸羌、诸戎之说。主要依据是最早的羌人和戎人居住地不相吻合,而且羌原于游牧之意,这与凶悍的戎人不同。第二种可能是羌和戎原本是一个民族,羌由戎分化而来。依据是《说文解字》称:“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风俗通义》也说:“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从羊、人,因以为号。”第三种可能是“羌”即“戎”,“羌”为他们自己的称呼,“戎”是华夏族的蔑称,两大部族关系好时,我们称之为“羌”,关系紧张时,我们称之为“戎”。如西周中叶的徐国,当它与周为敌时,虽属东夷,仍往往称之为“徐戎”,此称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
   西戎起源考
    关于氏羌西戎的起源,史书自有说法。据《国语•晋语》记述,炎、黄二帝为兄弟,黄帝得姓姬,炎帝得姓姜。炎、黄同源伏羲氏,也就是说氏羌西戎与华夏同根。《山海经•海内经》中说:“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氐羌与姜姓同奉伯夷、四岳为祖神,是炎帝的苗裔。四岳又称太岳,《左传》隐公十一年说:“夫许,大岳之胤也”;庄公二十二年又说:“姜,太岳之后也。”四岳,在《山海经》中写作西岳,形近致误。杨宽在《中国上古史导论》中断言:“伯夷之称四岳与太岳者,盖又因伯夷本为西羌及姜姓民族之岳神耳。”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墨胎氏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夏禹的老师墨如之后,以祖名为氏。
  西周时的西戎
  据历史记载,周人在古公亶父以前,分布于泾水上游,与戎狄杂处。古公亶父不堪戎狄的攻掠,举部迁徙于周原,与姜姓部落世为婚姻,革戎俗,发展农业,奠定了立国之基。姜姓部落在文化上与周人还有一些差别,在周原先周文化中发现了一些带羌戎文化特点的墓葬,大概就是姜姓部落的遗存。“姜”即“羌”,姜为周之舅族,周人自身也曾包括在商王朝泛称的氏羌之中。当周人已农业化并且日益壮大兴起时,强调自己是黄帝姬姓的嫡派,是在夏朝衰亡时“自窜于戎狄之间”的一支夏人。
  《说文解字》说:“戎,兵也”,兵即武器;应劭《风俗通义》说“:“戎者,凶也。”周人大概由“兵”、“凶”之义引而称呼与之为敌的氐羌各部落为戎,一方面表示敌忾,同时也将他自身及舅族与氏羌人区别开来。到周文王之父季历时,已臣附于商,并依靠商朝的支持,展开了对周围各游牧羌戎的兼并和征伐。《竹书纪年》载:“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太[文]丁二年,周人伐燕之戎,周师大败。太[文]丁四年,周人伐无余之戎,克之。周王季命为殷牧师。太[文]丁七年,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太[文]丁十一年,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 周文王继位后,为商西伯,曾被纣王囚于羑里,后来获赦释放,纣王“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于是伐犬戎、密须。
    在上述季历与文王征伐的诸戎中,以西落鬼戎为最强,既称“西落”,当在周原以西汧陇地区及其以西,大概是与鬼方有共同族称的游牧民族。一次战争被俘获“十二翟王”,可见鬼戎部落之众,“十二翟王”即是十二位鬼戎部落酋长。“翟”以同音与“狄”相通假,本非族称,是周人及诸夏加给鬼戎的蔑称,与“戎”具“兵”、“凶”之义引申加之于各敌对部落相同。
     王国维先生说:“《经》、《传》所记,自幽王以后至春秋隐、桓之间,但有戎号,庄、闵以后,乃有狄号。”又说:“狄者,远也……《书》称‘狄矣西土之人’,《诗》称‘舍尔介狄’,皆谓远也。乃引申为驱除之于远方之义……凡种族之本居远方而驱除者,亦谓之狄。”所谓“翟王”,即远方当驱除之王。按王国维先生考证,商及周初的鬼族当是畏族,与媿、隗等姓相通,是汉代隶定时写为鬼,鬼方即畏方,是一个分布很广的族群,西周早期铜器铭文《小盂鼎》记述了盂在受爵以后两年,即康王二十五年,以两次对鬼方战争的胜利告捷献俘于周庙而受庆赏的史实。其第一次仅俘虏即达“万三千八百十一人”,“执兽三人”,第二次又“执兽一人”,此外,还掠夺了大量牲畜财物。此铭残泐过甚,难以通读,但从可辨释的俘获数字看,已表明战争规模之大,周对他征伐不遗余力,也可见鬼方当是一个人众较多的强敌。郭沫若先生分析了俘人达万三千多,“执兽”仅一二人,指出“足见兽之重要,盖兽读为酋,言生擒其酋首也”。铭文还记述了鬼方酋长回答讯问为何反叛时说,他们因为周之伯首先进犯,才“从商”反叛的。郭沫若先生推断此处所说的商是在商朝灭亡后逃往西北的商王遗族,并具体指为后来被秦灭亡的杜毫,他们在周初曾联合鬼方进行反周的战争。
    周武王伐纣,得到了西土各国的支持,《牧誓》所举有羌,大概即殷墟卜辞中作专名的羌方。此外,在周代的文献中,很少见羌作族称,原被商代泛称为羌的诸部落与方国,其保持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都已泛称为戎。周文王虽已使诸戎臣服,也还是叛服不常。周武王灭商以后,为保障京师的安全,“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服’”。西周初,从陇山东西到河套、东延及今山西境内,都有诸戎游牧部落分布,与周保持“以时入贡”、“王事天子”的关系,比较相安。从《小盂鼎》、《梁伯戈》的铭文看,康王时还发生过对鬼方的战争,而史书失载。
     鬼方在商周之际与周初是周人的劲敌,所以周人把鬼方当作远方的通称。西周中叶,与戎狄相安共处的局面日益难以维持。周穆王时,因“戎狄不贡,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又得四白狼、四白鹿,王遂迁戎于太原”。穆王西征到了什么地方?据《竹书纪年》记载:“穆王十七年西征,至昆仑丘,见西王母,乃宴。”昆仑丘所在,各家考证不一,肯定已超过陇山山脉,到达今甘青境内,见到了西戎的一位女酋长。穆王从陇以西迁戎至泾水上游之太原,大概是为了便于控制,后来太原之戎成为周室邻近王畿的威胁,完全与穆王初衷设想背道而驰。
  自夷王以后,周日益衰败,“荒服不朝”的局面越来越严重,而秦族在陇山地区逐渐壮大,周也逐渐倚靠秦人来制西戎。周考王时封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境),为周附庸。同时接受申侯的要求,让非子同父异母兄弟成继承其父大骆的酋长地位居犬丘(也在天水市境),“以和西戎”。成的母亲是申侯之女,申的这一支对西戎有重大的影响,与周也保持较密切的关系,大概是姜姓申国仍居陇山地区的游牧人,当他们与周为敌时,称为申戎或姜氏之戎。
  据《竹书纪年》及《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周夷王时,命虢公伐太原之戎,获马千匹。周厉王时,西戎杀秦仲同族,即居于犬丘的一支大骆的后裔,王命伐戎,不克。周宣王四年,使秦仲伐戎,失败被杀,宣王召秦仲之五子,予兵7000破戎,西戎稍却,秦迁居犬丘,周封秦仲之长子为西垂大夫,即秦庄公。宣王五年,猃狁,,即犬戎,,侵周至泾水北岸,宣王派南仲筑城于朔方,尹吉甫击败猃狁,逐至太原,一时西戎臣服。宣王三十一年,遣兵伐太原之戎,不胜;三十六年伐条戎、奔戎,败绩;三十八年晋人败北戎于汾隰;戎人灭姜侯之邑;三十九年,王伐申戎。《国语•周语》上记述,宣王“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此役当与《竹书纪年》所记宣王三十九年伐申戎是同一史实。
     春秋战国时期的西戎
     史载宣王封其舅申伯于谢邑(今河南省南阳市东谢营),控制南方。幽王后也来自谢邑之申国,幽王无道,失信于诸侯,宠褒姒,废申后及其所生太子宜臼。公元前771年(幽王三十一年)申侯联合增国(也在今南阳市境内)及犬戎攻镐京,杀幽王,立宜臼为平王。为避西戎,迁都于雒邑,史称东周,从此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此时,诸戎分布很广,而且在中原与周王及诸夏发生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可分为镐京与岐周地区、伊洛地区、鲁西及豫北地区、晋国周围地区、陇山与陇以西地区。
  平王东迁,封秦襄公为诸侯,命襄公从西戎手中收复岐周地区,并将岐以西赐秦。至公元前750年(周平王二十一年),秦文公击败西戎,“于是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实际上岐以东仍为诸戎所占据。秦又经过几十年与诸戎的斗争,至秦武公灭戎人彭戏和小虢,于是东至华山。公元前677年(周僖王五年),秦德公迁居雍(今陕西省凤翔市),从此秦在崤函以西发展为强国,而秦与西戎的斗争转向陇山及陇以西地区。
  鲁西及豫北地区,主要是戎州已氏之戎。伊洛地区,在平王东迁以前已经有不少戎人部落,其中见于《左传》有名可考者有扬拒、泉皋、伊洛之戎。公元前649年(周襄王三年),王子带作乱,招扬拒、泉皋、伊洛之戎攻王城,烧东门。此后,伊洛之戎曾与鲁、晋会盟,又曾攻宋,在陆浑之戎迁来以前是伊洛地区主要的戎患。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秦穆公与晋惠公迁陆浑之戎于伊川,同时迁姜戎于晋南。陆浑戎周詹桓伯说是“允姓之奸,居于爪州”,晋范宣子对戌子驹支说:“昔秦人逐乃祖吾离于瓜州。”这个瓜州在秦晋西北,杜预认为在敦煌,但敦煌在秦雍都以西千数百里之外,其地在汉武帝时始立郡,若远在敦煌,对秦毫无威胁,秦也无力驱除他们。允姓,因猃狁而得姓,与鬼方媿姓相同,西戎本有九州之名,瓜州大概为其中之一,在秦雍都附近,泾、洛二水中上游及陕北一带。秦因陆浑与姜戎近都,务在驱除,而晋惠公原逃亡在外,得秦国支持才获得晋侯地位,他的母亲又是允姓戎之女,允姓戎是他的舅族,因而迎合秦国,招允姓陆浑之戎安置于伊水流域,嵩山附近,而姜戎安置于晋南。
  陆浑之戎,南迁后除伊川之外,还有一些分布于熊耳、外方诸山之北,黄河之南,山北水南称为阴,所以黄河与熊耳之间称为阴地,故陆浑戎又称阴戎,又因其原居地已有九州之名,称为九州之戎。南迁后,成为周王新的威胁,在晋楚争霸期间,依违于晋楚之间。公元前606年(周定王元年),楚庄王伐陆浑,公元前525年(周景王二十一年),晋国灭陆浑,陆浑酋长奔楚,而余众属晋,不久晋国即完全吞灭九州之戎而筑城有其地。 
  诸戎迁徙到诸夏境内,当然会接受诸夏的文化影响,但直到春秋的中晚叶,仍大体保持游牧民族的特点。公元前559年(周灵王十三年),姜戎子驹支追述晋惠公因诸戎是四岳之后,才把诸戎安置在晋国南部,成为晋国“不侵不叛之臣”。然而此时距南迁已80年,驹支仍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蛰币不通,言语不达”,民族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到春秋战国之际,情况就不同了,伊洛地区诸戎已被韩、魏并灭,姜戎也不复见于记载,其它鲁西豫北及豫南地区诸戎,也都已被楚国及齐、鲁等兼并,崤山以东诸戎部落已被吞灭,戎人也都已加入华夏行列,被华夏所涵化。只有陇山地区及陇以西,或与秦长期交往被华化,或在陇以西逐渐形成氐羌族群,成为秦汉以后氐羌族群的前驱。
  
声明:不经过本人同意,不得转载!

相关博文推荐:

史家争鸣:千年夷人话沧桑

史家争鸣:百越是何时出现的?

史家争鸣:三苗是苗族的祖先吗?

走进历史:华夏先祖六战定乾坤

走近西南:神秘的千年古国大理

走近西南:古国南诏覆亡之迷

走近西南:千年古国夜郎消亡之迷

走近西域(二):西域三十六国史考(节选三)

话天籁之音:五千年音乐史考

走近历史:你知道黄帝之前还有七十八帝吗?

中华文明应该在一百万年以上

上古洪水传说印证:诺亚与伏羲属同一个时代

校正历史:中国奴隶社会是从黄帝开始的

流传万年的谎言:是禅让还是篡位

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家族

国姓之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