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南边陲历史上曾出现一个国家,前后历时200年,疆域辽阔,曾一度控制今天的云南全境及贵州、四川、西藏、越南、缅甸的部分土地,并参与了唐和吐蕃大国间的角逐,多次发动大规模对外征伐,甚至让唐政权岌岌可危。这个国家就是南诏,但这个强国却突然灭亡了,给后世留下了诸多悬念与揣想。
南诏建国
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地区,各族聚居,名号繁杂,《新唐书•两爨蛮传》所谓“群蛮种类,多不可记”。后来汉族进入云南,设置若干居住点,开始传播先进的文化。战国时,楚将庄峤率兵略地到滇池,建立滇国,子孙相继称王。苴兰城(昆明市附近)相传是庄峤所筑。秦时常頞(音案àn)开辟五尺宽的道路,从蜀通到滇(诸葛亮始加宽路面)。公元前一○九年,汉武帝遣将军郭昌灭滇国,置益州郡。东汉增置永昌郡(治不韦,云南保山县北)。诸葛亮平定南方,又增置兴古(云南马龙县)、云南(云南祥云县)二郡。此后各朝陆续增置州县,扩大统治权,对非汉族的居民,都是采取诸葛亮“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施政方针,也就是“因其故俗,羁縻勿绝”,以求相安无事。固然,某些族和汉族接触较多,经济和文化都有所提高,但更多的族依旧是落后,甚至是非常落后。六二一年,唐高祖置姚州(云南姚安县北),管羁縻州三十二。六三二年,唐太宗置戎州(治僰(音伯bó)道,四川宜宾县西南)都督府,唐玄宗时,都督府管羁縻三十六州,一百三十七县,后又增管至九十二州。
唐天宝年间,南诏国正式建国。南诏是以乌蛮蒙姓为国王,白蛮大姓为辅佐,集合境内各族(包括汉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政权的统一,削弱了魏晋以来豪酋势力分散割据的状况,经济与文化得到了发展,落后的面貌有了很大改变。
楚将庄跷建滇国,带来了楚文化。以滇池地区为中心的各部落,受楚文化影响,由游牧逐渐转化为定居的农业部落。西汉立益州郡后,本地居民与汉人接触更多,文化也就比远处各部为高。唐末人樊绰所著《蛮书》说“在石城(南诏改唐郎州为石城郡,云南曲靖县)、昆川(昆明市)、曲轭(马龙县)、晋宁(晋宁县)、喻献(澄江县)、安宁(安宁县)至龙和城(禄丰县)谓之西爨;在曲靖州、弥鹿川(弥勒县,竹园,路南县等地)、升麻川(寻甸县、嵩明县等地)、南至步头(建水县),谓之东爨”。《蛮书》所说石城,《新唐书•两爨蛮传》作曲州靖州。这两州都是戎州都督府所管羁縻州,曲州在东汉末年朱提郡(两汉称犍为郡,建安二十年改)境,今四川宜宾县西南二百余里处,靖州在曲州北,大抵也在朱提郡境。
诸葛亮南征时,收用当地豪酋大姓,建宁郡爨习,朱提郡孟琰孟获都被用作官属。爨是西爨大姓,孟是东爨大姓。东爨被称为“乌蛮”,西爨被称为“白蛮”。《新唐书》说,乌蛮分七部,第一部名阿芋路,居曲州靖州,第七部名勿邓。勿邓地方千里,居民有邛部六姓,其中五姓是乌蛮,一姓是白蛮。又有初裹五姓,都是乌蛮。又有东钦蛮二姓,都是白蛮。乌蛮归人著黑色衣,衣长曳地;白蛮妇人著白色衣,长不过膝。勿邓地方乌蛮白蛮以衣色作区别,其他地方当是同样以黑白色作区别。乌蛮居地有少数白蛮,白蛮居地自然也有少数乌蛮,居地分东西,只是一个大概的情形。在经济和文化,乌蛮白蛮有区别。乌蛮多有牛羊,无布帛,男女都用牛羊皮作衣服,无拜跪的礼节,有些语言要经过四次翻译,才与汉语相通。乌蛮是以牧畜为业、不知耕织、很少同汉人接触的落后族。白蛮大姓爨氏,自蜀汉以来,历朝有人作本地长官,白蛮文字与汉族同,语言相近,耕田养蚕,也同汉人,很可能是庄跷所率楚兵与旧居民融合而成的新族。有些白蛮酋长,自称祖先是安邑(山西运城县)人,西晋时来南宁(云南曲靖县西)。白蛮中有不少蛮化的汉人,当是事实。
汉武帝时,灭庄氏滇国,立白霫酋长白人仁果为滇王,庄氏后裔退到滇池以西。《新唐书》说庄氏部落有稻麦粟豆丝麻薤蒜桃李,以十二月为岁首。庄氏原来与白蛮同住在滇池周围,白蛮也有农桑业,是无可置疑的。白蛮经济和文化部比乌蛮高,信鬼尚巫的风俗却相同,称主祭的人为鬼主,每户每年出一牛或一羊,到鬼主家祭祀。大部落有大鬼主,一百家有小鬼主。乌蛮七部有都大鬼主。爨氏兼并乌蛮,设两爨大鬼主。庄氏部落不设鬼主,祭祀在家内,亲友带牛酒来助祭,风俗与汉族更相近。
唐玄宗时,爨归王为南宁州都督,居石城。爨归王袭杀乌蛮首领孟聘孟启。白蛮首领兼并乌蛮,自尊为两部大首领,东爨西爨的名称,大概从这时候开始。后来南宁州大鬼主(《新唐书》作两爨大鬼主)爨崇道杀爨归王,白蛮内乱,南诏出兵击杀爨崇道等,兼并白蛮部落。
648年,唐太宗命将军梁建方率蜀兵击败松外(松州边外。松州,四川松潘县)诸蛮,诸蛮七十部,共十余万户先后归附,梁建方任酋长蒙和等为县令,各统所部。蒙是乌蛮姓,这些诸蛮,可能是孟姓以外的乌蛮。梁建方遣奇兵从嶲州(四川西昌县)走间道突然到西洱河,酋长杨盛大惊,与各部首领十人到军门请归附。当年,西洱河大首领杨同外,东洱河(洱河东边)大首领杨敛,松外首领蒙羽都入朝,唐太宗各授官秩。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至704年(武则天长安四年),吐蕃陆续征服西洱河诸蛮,据吐蕃史书说,“向白蛮征税,乌蛮亦款服”。白蛮有农业,乌蛮住在西洱河北方山谷中,生产落后,所以白蛮要纳税,乌蛮只纳贡表示降服。唐玄宗开元年间,河蛮首领又来朝贡。当时南诏国兴起,西洱河地区开始发生大变化。
河蛮柔弱,有些部落奉乌蛮为酋长,先后成立六个诏。诏的意义,或说诏即王,或说“先时南蛮六部不相臣服,天子(唐朝)每有恩赏,各颁一诏,呼六诏”(唐卢拟《成都记序》)。两说中以前说为是,所谓诏,意即大首领、大酋长。六诏中蒙舍诏在南方,因称南诏。六诏势力大致相等,不相臣服,其中蒙嶲、越析二诏地最大,兵最强,蒙舍诏比上列二诏较弱。
南诏国王姓蒙,始祖名舍龙,避仇家自哀牢(云南保山县)迁居到蒙舍川。舍龙生子龙独逻,又名细奴逻。唐太宗时,蒙舍酋长张(张是白蛮大姓)乐进求让位给细奴逻。653年,细奴逻遣子逻盛炎入朝,唐高宗任细奴逻为巍州刺史。654年,蒙嶲诏蒙敛、和舍等作乱,唐命李义为姚州道总管讨蒙敛等。张乐进求让位,细奴逻遣子入朝,求唐保护,大概都与蒙嶲诏的侵扰有关。唐高宗咸亨年间,唐用西爨酋长王仁求为将,平定乱事。《王仁求碑铭》说“咸亨之岁,犬羊(指蒙敛)大扰,枭将失津(唐兵败),元凶莫惩”,足见蒙敛侵扰多年,战败后才北迁至样备。南诏对唐恭顺,得兼有阳瓜州(云南巍山县)土地。
五诏与河蛮部落,受吐蕃威胁,常弃唐归附吐蕃。南诏始终附唐,因而得到唐的支持。713年,唐玄宗封南诏皮逻阁为台登郡王。次年,皮逻阁遣谋臣张建成入朝。737年,皮逻阁战胜河蛮,取太和城(大理县)。次年,唐玄宗赐皮逻阁名为蒙归义,进爵为云南王。封王制书里说封王的原因是洱河诸部潜通犬戎(吐蕃),蒙归义率兵征讨有功。738年,皮逻阁谋乘胜兼并五诏,张建成建议厚赂剑南节度使王昱,请求合六诏为一。王显向朝廷代请,得唐玄宗允许。唐玄宗给王昱敕文里说,蒙归义效忠出力,讨伐西蛮,“彼(指五诏)持两端(附唐也附吐蕃),宜其残破”。当时唐与吐蕃争夺安戎城,战事激烈,皮逻阁攻五诏,有牵制吐蕃的作用,得到朝命并不是因为王昱受贿代请。皮逻阁出兵,唐派遣中使(宦官)王承训、御史严正诲参与军事,先灭越析,次灭三浪,又灭蒙嶲,很快统一了六诏,成立以西洱河地区为基地的南诏国。739年,皮逻阁迁都太和城。
走向强盛
唐力助南诏统一,原想南诏出更多的力去牵制吐蕃。皮逻阁利用唐与吐蕃的矛盾,立在唐一边取得胜利,胜利以后,南诏与唐各有自己的想法。南诏国王是乌蛮,臣民却是白蛮,向东兼并西爨,成立一个大白蛮国,是有理由的。可是,唐要保护西爨,又要南诏多出力攻吐蕃,这样,双方虽然还保持着和好关系,实际上却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745年,剑南节度使章仇(姓)兼琼遣使至云南,与皮逻阁言语不相得,皮逻阁很不满意。748年,皮逻阁死,子阁逻凤继位。
天宝年间,正是唐朝腐朽没落,大乱将发的时候,西南方面自然也不会安静。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性急躁,不知方略,他的属官云南(即姚州)太守张虔陀更加放肆。南诏国王谒见都督府都督,照惯例要带着妻子同来。750年,阁逻凤路过云南,张虔陀甚至侮辱同来的妇女。勒索贿赂,阁逻凤不应,张虔陀派人去辱骂,并向朝廷告发他的罪状。张虔陀如此狂妄,大概也知道一些南诏扩张土地的计谋,所以敢肆行要挟。阁逻凤愤怒,起兵攻破云南,杀张虔陀,并取羁縻州三十二州。751年,鲜于仲通率兵八万往击南诏,阁逻凤请和,并说现在吐蕃大兵压境,如不许和,我归附吐蕃,云南不是唐所有了。鲜于仲通自恃兵多,进军至西洱河,被南诏击败,唐兵死六万人。
阁逻凤想扩大南诏国,但并不想脱离对唐朝的臣属关系,因为与唐往来,利多害少。南诏本身贫弱,必须依附一个大国,既被唐逼迫,只好归附吐蕃。吐蕃弃隶缩赞赞普得到这个附属国,自然很满意,752年,册封阁逻凤为“赞普钟(意为小赞普)南国大诏”,“赐为兄弟之国”。阁逻凤自立国号为大蒙。当时杨国忠当政,继续出兵攻南诏,唐兵前后死亡约二十万人。云南方面自曲、靖二州以下东爨居地也被唐兵破坏。双方损失都很严重。战争促成白蛮乌蛮大迁徙,只剩下一部分乌蛮还向唐朝贡。
皮逻阁在位时,两爨大鬼主爨崇道杀南宁州都督爨归王。爨归王妻阿姹(音诧chà)母家是乌蛮酋长。阿姹回母家请父率部众报仇。唐玄宗任爨归王子爨守隅为南宁州(云南曲靖县西)都督。皮逻阁以一女妻爨守隅,又以一女妻爨崇道子爨辅朝,对双方表示和解,实际双方仍相攻战。显然,西爨内乱与皮逻阁的谋西爨有关系。阿姹请皮逻阁相助,皮逻阁出兵杀爨辅朝,又杀爨崇道。阁逻凤反唐后,废爨守隅,西爨地为南诏所有。阁逻凤遣将军杨牟利率兵胁迫西爨迁徙到太和城西南的永昌城(保山县),凡徙二十余万户。河蛮与西爨同为白蛮,徙居永昌,可以增加南诏的实力。西爨征服乌蛮(东爨),徙居后,乌蛮得自立,南诏国王世世与乌蛮通婚姻,让乌蛮徙居西爨故地,乌蛮自然对南诏和好,助南诏防御来自剑南的攻击。
754年,剑南留后李宓(音密mì)率兵七万击南诏,进至太和城,全军覆没。这是唐最后一次出兵。第二年,安禄山反叛,唐无力再进攻,可是南沼还有意归唐。阁逻凤在太和城中立一大碑(南诏德化碑),表示叛唐出于不得已,对臣属说,后世可能又归唐,当指碑给唐使者看,明白我的本心。阁逻凤知道依附吐蕃害多利少,两国关系是不能持久的。
755年以后,唐困于内乱,吐蕃向唐河西陇右地区扩张,南诏得到休息的机会,上下合力,完成立国的规模。
756年,唐玄宗避难成都。吐蕃弃松德赞赞普看到机会可乘,命令阁逻凤攻唐嶲州。阁逻凤派出大军将六人、清平官一人率大军会同吐蕃军进攻,夺取会同军(四川会理县),进据清溪关(四川越嶲县北、大渡河南)。南诏占领大块唐土地,地上的人畜财物,照《南诏德化碑》说“子女玉帛,百里塞途;牛羊积储,一月馆谷”,也就是说尽量抢劫,地上一空如洗。757年,又进攻唐境,再破越嶲,唐都督被擒,唐兵全部被掳。南诏两次取胜,颇立声威,西服寻甸、裸形诸族,南败骠国(骠音票piào在缅甸境),俨然成为西南的强国。
778年,阁逻风死,孙异牟寻嗣位。779年,南诏吐蕃合兵十万,分三路攻唐剑南,企图夺取成都。唐德宗派遣大将李晟、曲环率北方兵数千,联合当地唐兵,大破吐蕃南诏军,收复被吐蕃占去的维(四川理县)茂(四川茂县)二州,追击南诏军过大渡河,吐蕃南诏军死八九万人。二国战败后,吐蕃悔怒,南诏恐惧,双方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吐蕃改封南诏国王为日东王,取消“兄弟之国”的地位,要求确定君臣关系。吐蕃在南诏征收重税,险要处设立营堡,还要南诏每年出兵助防。异牟寻感到依附吐蕃的害处。清平官郑回,本是唐西沪县令,阁逻凤破嶲州,郑回被俘。阁逻风器重他有学问,赐号为蛮利,使教王室子弟读书,授权得责打生徒,因此威望很高,后来做清平官,甚得信任。郑回劝异牟寻说:唐朝有礼义,很少求索财物,不象吐蕃贪婪不知满足。如果归附唐朝,可免出兵助吐蕃战守,利莫大于此。异牟寻同意他的建议,暗中谋划,不敢公开反吐蕃。
793年,异牟寻决定归唐,遣使者分三批到成都表示诚意,愿为唐作藩臣。794年,唐遣使者崔佐时到羊苴咩城,在点苍山会盟。盟辞大意是唐南诏各守疆界,不相侵犯,保持和好关系,南诏不与吐蕃私下交通。此次结盟,郑回是有力的促成者,他助唐朝达到孤立吐蕃的目的,也助南诏取得保境自立的权利,比依附吐蕃时大有改进。会盟后,异牟寻发兵袭击吐蕃,大破吐蕃军于神川(云南境内金沙江),取铁桥等十六城,得降众十余万人。征服施、顺、磨些等部,迁数万户充实弄栋镇。吐蕃倾全部兵力来攻剑南和南诏,801年,韦臯与异牟寻合力,大破吐蕃军。南诏生擒吐蕃军统帅论莽热,大有俘获,向朝廷献论莽热。
南诏附唐,得唐助力,获前所未有的大胜利。此后,吐蕃衰弱,不再进攻,唐守盟誓,也无力出兵干涉,外面没有强邻,南诏才成为西南的强国。
为祸西南
808年,异牟寻死,子寻阁劝立。寻阁劝自称骠信(国王称号)。809年,寻阁劝死,子劝龙晟立。八一六年,弄栋节度使王爵蒙嵯巅杀劝龙晟,拥立劝龙晟弟劝利。南诏自战胜吐蕃以来,节度使权力逐渐增大,杀国王就是武人权重的表现。劝龙晟即位时年仅十二岁,劝利仅十五岁,幼君相继在位,也是武人伸张权力的机会。武人得势不是起内乱就是开边衅,蒙嵯巅开始变保境自立为向外攻掠,此后南诏乘唐朝衰弱,经常攻入唐境,武人势力愈大,蒙氏王朝也就在强臣控制下归于灭亡。
823年,劝利死,弟丰祐立。830年,蒙嵯巅发动全国兵力,攻入成都,掳去子女百工数万人及财物无数。蒙嵯巅驱被俘民众到大渡河边,告民众说,河南岸就是南诏境,允许你们哭别你们的故乡故国。民众都痛哭,几千人跳水自杀,这次掳掠,自成都至越嶲,八百里间人畜财物,荡然无存,蜀人说“西戎尚可,南蛮残我”。南诏继吐蕃之后,为唐边境大患,行为比吐蕃更贪残,因为南诏军只有一个抢掠的目的。蒙嵯巅怕唐出兵讨代,送给吐蕃金帛及蜀俘二千人,谋合力抵御唐军。唐文宗准许南诏求和,立约互不相侵,又用李德裕为剑南节度使,整顿边防,训练士卒,防南诏再来攻掠。南诏获得大量工匠,从此手工业发达,与蜀地不相上下。吐蕃早在779年,与异牟寻合兵攻成都,企图俘获全部工匠送到逻娑城,现在得蜀俘二千人,也算是意外收获。痛苦无告的只是蜀地民众,无端被腐朽统治者断送,永远做两国的手工业奴隶。832年,南诏攻掠骠国,掳获三千余人,隶配拓东镇。
唐宣宗时,安南经略使李琢贪暴自私,虐待居民,南诏拓东节度使暗结某些部落,侵扰安南境。857年,丰祐死,子酋龙(也写作世隆)立。酋龙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大礼。勇将段宗牓杀摄政蒙嵯巅,南诏政权落入段氏手中。
860年,安南引南诏兵合三万余人,乘虚攻破唐安南交趾城,后来唐兵收复安南。861年,南诏兵攻破邕州,掳掠人口,原有居民,什不存一。862年,南诏又攻安南,见唐有备,引兵退去。不久,南诏兵合桃花、茫、裸形等部共五万人攻安南。863年,攻破交趾城。南诏两次破安南,唐人被杀被俘不下十五万。南诏使善阐节度使杨思缙率兵二万守安南,唐退守岭南。866年,唐安南都护高骈大破南诏军,杀三万亲人,南诏败军逃走。唐懿宗命安南、邕州、西川诸军各保疆界,不得进攻南诏,又遣使去劝导说,南诏如愿恢复和约,唐一切不追问。当时唐朝已经全部腐朽,迫近崩溃,边境大小地方官无不贪暴昏懦,朝廷尽管说各守疆界,地方官依然为私利制造边衅。869年,南诏军入侵西川,攻破沿路州县。870年,围攻成都。直到875年,高骈为西川节度使,才驱逐南诏军过大渡河,收复所失州县。880年,唐宰相卢携等总结南诏的攻掠说,“自咸通(860年)以来,蛮(南诏)两陷安南、邕管,一入黔中,四犯西川,征兵运粮,天下疲弊,逾十五年,租赋太半不入京师,三使、内库由兹空竭,战士死于瘴厉,百姓困为盗贼,致中原榛杞,皆蛮故也”。
最终灭亡
像中国其他政权一样,南诏也无法限制大臣的权力,特别是在帝室柔弱时,灭亡是必然的。897年,南诏皇帝法在善阐城被人杀死,子舜化立。902年,舜化死,舜化的儿子不满一岁,权臣郑买嗣掌国政,杀舜化子,起兵杀蒙氏亲族八百人,灭南诏。南诏自738年皮逻阁统一六诏起至902年郑买嗣灭南诏,首尾凡165年。
郑买嗣灭南诏后改国号为大长和,其他制度不改。郑买嗣后传位至孙郑隆亶时,东川节度使杨干贞杀郑隆亶,灭大长和国,拥立赵善政为骠信,国号大天兴,又名兴源国。929年,杨干贞废赵善政自立,改国号为大义宁。杨赵都是白蛮大姓,郑买嗣杀蒙氏亲族,乌蛮失势,白蛮人相继得国。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大理国曾延续三百余年。
声明:不经过本人同意,不得转载!
相关博文推荐:
走近西南:千年古国夜郎消亡之迷
走近西域(二):西域三十六国史考(节选三)
话天籁之音:五千年音乐史考
走近历史:你知道黄帝之前还有七十八帝吗?
中华文明应该在一百万年以上
上古洪水传说印证:诺亚与伏羲属同一个时代
校正历史:中国奴隶社会是从黄帝开始的
流传万年的谎言:是禅让还是篡位
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家族
国姓之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