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近西域(二): 西域三十六国史考(节选三)

(2008-11-04 19:40:48)
标签:

历史

文化

西域

汉书

汉朝

史记

民族

匈奴

国家

兴亡

大漠

淹没

风尘

分类: 历史回声

走近西域(二): <wbr>西域三十六国史考(节选三)

   (二十六)蒲类——现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
    《汉书•蒲类国传》载:“蒲类国,王治天山西疏榆谷。去长安八千三百六十里,户三百二十五,口二千三十二,胜兵七百九十九人。辅国候、左右将、左右都尉各一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千三百八十七里。”蒲类为山北诸行国最东边之国,东北面与匈奴接,其地域范围略当今巴里坤湖东南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蒲类初受匈奴奴役,匈奴徙其民六千余口至匈奴右部阿恶地,国号阿恶国。余众逃亡大山间,才得保存了蒲类国的称号。以后阿恶属姑师,汉破姑师后,分置车师前、后国,蒲类前、后国等八国。东汉时,蒲类国尚存,当时还有一些移支国人入居蒲类。后来,先后属鲜卑、突厥。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七十四年)窦固追击匈奴王呼衍至蒲类海。
  蒲类国原址在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湖附近。当地人能作弓矢,训好马,勇猛善战。蒲类国的早期信仰萨满教。自古以来,蒲类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随着丝绸西传和佛教东传引发的利益冲突,蒲类更是战火连年,狼烟四起。公元前60年,汉军破姑师,分置车师前后国,蒲类前后国等共八国,东汉时惟蒲类前国尚存。东汉末至隋,蒲类曾先后为鲜卑、突厥属地。也曾为匈奴右部地,后属姑师。

   

    (二十七)蒲类后国——现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
    《汉书•蒲类后国传》载:“蒲类后国,王去长安八千六百三十里,户一百,口千七十,胜兵三百三十人。辅国候、将、左右都尉、译长各一人。”蒲类后国人数较少,且游牧无定居之所,故王无治所。其地域范围为今巴里坤湖西至木垒哈萨克自治州之间。北面与匈奴为邻。

    (二十八)西且弥——现新疆乌苏县东南。
    《汉西域图考》载:“乌贪警离国其南为东且弥,西且弥在今呼图壁河至纳斯河以南一带。”《新疆识略•古城舆图》载:木垒之西南为东西吉尔玛泰。惟济尔玛殆即且弥之者变,亦即汉之西且末。它当在今新疆呼图壁。

   

    (二十九)东且弥——现新疆昌吉县以西。
     东且弥国在西汉、东汉时都存在,随水草迁居,少部分人从事农耕。《后汉书•班勇传》记载:“班勇又使别校诛斩东且弥王,亦更立其种人为王,于是车师六国平。”其国在今新疆乌鲁木齐市。《后汉书•西域传》云:“东且弥国东去长吏所居八百里,去洛阳千二百五十里。户三千余,口五千余,胜兵三千余人。庐帐居,逐水草,颇田作。其所出有亦与蒲类同。所居无常。”

    (三十)劫国——现新疆呼图壁东北。
    《汉书•劫国传》载:“劫国、王治天山东丹渠谷,去长安八千五百七十里。户九十九,口五百,胜兵百一十五人。辅国候、都尉、译长各一人。”劫国在卑陆后国西,治所丹渠谷在今乌鲁木齐市东北的阜康县境。隋时,劫国在葱岭中,西与南俱与赊弥国界接,西北至挹怛国,去长安万二千里。有户数万。气候热,有稻、麦、粟、豆、羊、马,出洛沙、青黛。婚姻同突厥。死亡弃於山。唐武德二年,遣使贡宝带、金锁、玻璃、水精杯各一,玻璃四百九十枚,大者如枣,小者如酸枣。 

   

     (三十一)狐胡——现新疆吐鲁番以北。
     《汉书•狐胡国传》载:“狐胡国,王治车师柳谷。去长安八千二百里,户五十五,口二百六十四,胜兵四十五人。辅国候,左右都尉各一人。西到都护治所千一百四十七里,至焉耆七百七十里。”是西域城廓诸国人数较少的一个小国。柳谷在今乌鲁木齐东南,吐鲁番西北。文中说西至都护府有误,应为西南至都护府。因为西域都护治乌垒城(在今轮台县东部野云沟)。狐胡国是绿洲农业小国,又称“孤胡”。原址在今新疆吐鲁番北白杨达板城带。都城是车师柳谷,仅有住户55家,264人口。其中还有少量游牧民族和45名战士。国王以下有辅国侯,左右都尉各一人。

    (三十二)山国——现新疆南疆尉犁县东。
     《汉书•山国传》载:“山国,去长安七千一百七十里。户四百五十,口五千。到焉耆百六十里,西到危须二百六十里,东南与鄯善、且末接。”山国的地域范围,在今博斯腾湖东南,王城所在不详。故颜师古注曰:“常在山下居,不为城治也。”因名山国。文中载西至危须二百六十里有误,应为西北至危须二百六十里。因为危须在博斯腾湖以北。其国所需谷物均依赖危须和焉耆。山国原址在今新疆吐鲁番县西南。都城是墨山城。有450户人家坐落在山中,近5000口人。上千个战士,手持的兵器都由山国山中的铁矿冶炼而成。王以下有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译长各一人。 

    走近西域(二): <wbr>西域三十六国史考(节选三)

   (三十三)车师前国——现新疆吐鲁番交河城。
     《汉书•车师前国传》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去长安八千一百五十里。户七百、口六千五十,胜兵千八百六十五人。辅国候、安国候、左右将、都尉、归汉都尉、车师君、通善君、乡善君各一人,译长二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千八百七十里,至焉耆八百三十五里。”车师前国的分布地区为今吐鲁番地区,交河城在吐鲁番东南。车师原名姑师。汉元初元年(公元前四十八年),分其地为前、后两部,皆属西域都护府。前部治交河城(今吐鲁番县西交河城遗址),后部治务涂谷(今新疆吉木萨县南山中)。汉设戊已校尉屯车师前王庭,东汉班勇任西域长史时,屯前部柳中(今新疆鄯善县西南鲁克沁)。三国时魏戊已校尉居前部高昌(今吐鲁番县东南高昌古城遗址),车师后部王治赖城,受魏封号“大都尉”。晋代皆属西域戊已校尉。南北朝时,前部属北魏,因遭北凉攻击,公元四50年西迁焉耆东部地区。汉初,匈奴的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塔里木盆地北缘诸国,匈奴大单于置“僮仆都尉”于北道的焉耆、危须、尉犁之间,把被征服各国人民视为僮、仆、百般虐待,榨取他们的财富,统治非常严格。这些小国,在匈奴的策动下,车师、楼兰,常常劫掠汉使,遮断道路,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将王恹率轻骑破楼兰,赵破奴破姑师。以后汉军在车师一带与匈奴交战,匈奴在宣帝时分裂,日逐王于神爵二年归汉。匈奴设在西域的“僮仆都尉”遂废。汉于其地设“西域都护”治乌垒城,诸国完全臣属于汉,天山南北“丝绸之路”完全打通。
    

     (三十四)车师后国——现新疆乌鲁木齐及附近地方。
     《汉书•车师后国传》载:“车师后国,王治务涂谷。去长安八千九百五十里,户五百九十五,口四千七百七十四,胜兵千八百六十五人。击胡候、左右将、左右都尉、道民君、译长各一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千二百三十七里。”车师后国的地域,在今博格多山脉北麓至奇台西南,务涂谷在二者之间。

  

    (三十五)师车尉都国——现新疆吐鲁番东南。
    《汉书•车师都尉国传》载:“车师都尉国,户四十,口三百三十三、胜兵八十四人。”车师都尉国是西域中人口较少的国家。但由于其地理位置重要,东汉戎已校尉曾居于此,治所在高昌壁(今吐鲁番东南,戈丁湖北、鄯善西)。早在六七千年前,吐鲁番盆地就有了人类活动,并已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距今3000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游牧的人们逐渐定居下来,生产方式也从以采集、狩猎为主向农业为主转变。据《史记》、《汉书》记载,吐鲁番盆地的土著居民是姑师(后称车师)人,他们早在2200年前就进入了文明社会,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有了王城。姑师人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活跃在罗布泊地区(古楼兰国)以东以北直到天山北面的乌鲁木齐、吉木萨尔、巴里坤一带广阔地区,是当时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前138年(建元二年)到前119年(元狩四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誉满全球的古代丝绸之路,“姑师”这个庞大的土著部落集团始为世人所知。前108年,汉大将赵破奴率骑兵万人,一举攻克车师。前99年至前72年,西汉与匈奴为控制西域,接连发生五次大战,世称“五争车师”,最终以匈奴失败告终,车师前国随之降汉,正式纳入祖国的版图。前68年,侍郎郑吉率兵1500人屯田车师。前60年(神爵二年),西汉在乌垒(今轮台县境内)设西域都护府,总摄西域军政事务,把原来车师人的领地按地理形势划分为八国,实行分而治之,其中车师前国在吐鲁番盆地。由此,车师人在吐鲁番盆地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王国,都城设在交河城。西汉时,交河城有100户人家、6000余人。前48年(初元元年),于高昌设立戊已校尉,负责屯田事宜,这标志着中原汉族已开始正式在吐鲁番地区定居,给这里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公元91年(永元二年),东汉大败匈奴,班超出任都护,都护府设在龟兹(今库车)境内,戊已校尉领兵500人驻高昌。123年(元狩六年),班超之子班勇,子承父业,出任西域长史,驻守柳中(今鄯善县鲁克沁镇),为稳定西域,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贡献。436年,在柔然扶植下,阚爽自立为高昌太守。443年,北凉王沮渠无讳占据高昌,自称高昌王。450年,其弟沮渠安周破车师。车师王车伊洛出逃焉耆,后病死洛阳,车师国,历时510年遂告灭亡。车师诸国疆域基本包括着今吐鲁番地区现境的大部分地区。而相关车师的资料少之又少。

   

    (三十六)车师后城国——现新疆奇台周围。
     据传,车师后城国是由车师后国被灭后分列出来的国家,与车师尉都国同时期。它是车师国被汉军征服后,分出的与历史上中国古代西域三十六诸国之车师前国、车师后国和车师后城国同时并存的车师四国之一。无论哪一种说法,它们对于我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确在中国古代西域三十六诸国之中出现过。历史的沿革湮灭了多少精彩的故事,多少英雄豪杰的高歌昂叫沉淀在这里。《汉书•车师后城国传》载:“车师后城国,户百五十四,口九百六十、胜兵二百六十人。”当年天山山脉博格达南北的商贸交易、信息传递、消夏越冬,通常是由吐鲁番越过天山石窑子达坂(琼达坂)到吉木萨尔的。这是一条跨越天山的南北古道,后人称之为车师古道。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商旅和军队由南疆跨越东部天山进入北疆,虽有多条可以通行的山路,但最方便的还是车师古道。

     据《西州图经》记载:“古道出交河县界,至西北,向柳谷,通庭州四百五十里,足水草,唯通人” 。这条南北向山道比绕道乌鲁木齐缩短里程将近一半,可少走 170 多公里路程,沿途驿站甚多,交通相当繁忙。直到今日,吐鲁番和吉木萨尔两地的小商贩,也偶而骑着毛驴有经此古道贩卖时鲜果品者,吐鲁番地区牲畜转场到吉木萨尔还是经由该道。由于近代交通的进步,此道行人基本绝迹,故使古道仍然保持了原始、古朴的面貌,成了一条进行旅游探险、揽胜的理想路线。车师古道集奇、险、幽、雄各美学特征于一体,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蜿蜒的山间小道沿着黛色山体傍河延展,有地路段在崖岩中盘旋,直插云端。有些地路段铺设在五彩缤纷的花草坡上,也有的路段跨急流,穿密林,过险峡,狭隘处不足 2 米。沿途有古代堡垒遗址、烽燧、石人等人文古迹,也有石门、天桥、瀑布、奇树异花等自然景观。由于车师后城国的分布地区在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的绿洲,风起沙落处,不知道这大荒漠中埋藏了多少动人的故事。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上的这些千年不倒的胡杨可以做证。回望西汉时的战火狼烟,仿佛看到了黄昏到来时河旁饮马的士兵。自十九世纪以来,它的神秘传奇,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探险家和考古学家纷至沓来此地探险寻宝和考古揭秘。车师人分布在天山南北,占据了沟通南北的要道,对控制西域丝路位置十分重要。公元450年,匈奴困车师国达八年之久,车师王弃城而走,从此,交河被并入高昌,车师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了。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尉都国、车师后城国,车师,这是一个被胶着在一起,让历史消亡了的国家。它的文明很久,但它的故事却被湮没了。

     此外,《汉书》还记载有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乌弋山离等十几个属于西域的国家,但现都不在我国新疆境内了。

   声明:不经过本人同意,不得转载!

相关博文推荐:

话天籁之音:五千年音乐史考

走近历史:你知道黄帝之前还有七十八帝吗?

中华文明应该在一百万年以上

上古洪水传说印证:诺亚与伏羲属同一个时代

校正历史:中国奴隶社会是从黄帝开始的

流传万年的谎言:是禅让还是篡位

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家族

国姓之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