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刊公布中国最新隐身重歼:称性能相当突出
标签:
杂谈 |
歼-15战斗机的原型是前苏联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的基础上研制的单座双发舰载战斗机——苏-33战机。苏-33“海侧卫”战斗机(Su-33“Flanker-D”),是一架由俄罗斯苏霍伊公司所开发生产的单座多用途舰载机。由于苏-33是由苏-27战斗机所衍生出来的舰载机种之一,因此延续了苏-27的北约代号,被称为侧卫D型(Flanker-D)。苏-33于1985年5月首次飞行。据称歼-15融合了国产歼-11B与俄罗斯苏-33的技术。
此前有消息声称,俄罗斯与中国的关于首批购买2架苏-33战斗机部分议案已于2006年签署。但由于中国可能不会再大批购买,而导致谈判破裂。另外,据称早前中国曾向乌克兰购买了一架T-10-3飞机,它是舰载战斗机苏-33、更确切地说是苏-27K的原型机。毫无疑问,正是该机将成为中国专家的研究重点。显然,除了T-10-3本身不具备的可折叠机翼外,中国专家将从其身上“借鉴”所有设计和技术理念。以上外界关于苏-33的猜测被认为是中国获得舰载机技术、并作为歼-15技术基础的主要渠道,并认为中国已经获得的苏-33相关技术已被用于歼-15,但中国官方对此未予证实。
2009年10月12日,美国《航空周刊》官方网站(aviation week)刊发题为“中国突现航母”的文章,文中还配备有三张图片,并称中国某地的一个大型楼顶平台上出现了直-8直升机和挂载导弹的“侧卫”战斗机,旁边正在建设一座航空母舰的主要上层建筑。文章首先说,中国人的雄心或许从赋予其“航母舰载机联队”一种空舰打击的角色开始,至少从一种海军型“侧卫”战斗机的实物模型这种表象上就能看出来。该模型被认为是歼-15方案首次公开亮相。
由于歼-15的性能参数目前仍处于保密状态,故不能对歼-15的具体性能作一评价。不过由于歼-15与歼-11B的特殊血缘关系,我们仍能大致推测一些歼-15的性能指标。结构上,歼-15就是歼-11B的强化和折叠翼型。不过由于强度、减重和防腐的要求,应有更多的结构件使用了钛合金材料和复合材料。 按照沈飞改进歼-8系列的作风,歼-15在气动外型上同歼-11B相比没有太大变化。为了强度和减少起飞重量,载弹量和载油量会略有下降,但雷达和火控会增强在对海方面的能力。
客观地说,与F/A-18E/F、F-35C、“阵风”M、米格-29K(后期型)等发达国家的主力中型舰载机型号相比,歼-15的综合技术性能在这些型号中间可能并不算很先进,但重型战机带来的一些诸如防空和攻击半径、载弹量、滞空巡逻时间等战术上的灵活性和优势还是很明显的(当然,这种优势难以在滑跃起飞的“瓦良格”号及首艘国产航母上完全体现,而必须等装了弹射器的国产航母出现方能得到充分发挥。也就是说,还得继续耐心等几年)。况且象雷达、火控、机载武器一类的东西今后还能进行不断的升级和添加,歼-15的性能还有继续提高的潜力。比如,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即将实用化,而为四代机开发的诸如火/飞/推一体化综合控制之类的先进技术,今后也可以移植到歼-15上。这也为歼-15进一步提升战斗力创造了可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