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您想为人们做点什么

标签:
讲台老太太师大小孩学生 |
分类: 朝花夕拾 |
大概两个月前,有一天下午放学后,办公室来了一位老太太。
老太太身着浅红西装和白色西裤,面容姣好,仪态慈和,说话非常客气非常有修养。她要等领导,于是我们聊了一会儿。交谈中,才知道她是大学教授,退休多年,来学校的目的是想跟领导谈谈,看看能不能达成某种形式的帮教。因为她有些亲友的小孩就读我们学校,课余跟着她学习,老人家住在城市的西部,路远,心想反正是辅导,不如问问有没有其他学生需要,她免费到学校来给大家补习。她自己一个人走动比较方便,这样也可以在不增加老师负担的情况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教授还真诚地提出可以为学校带些新老师,可以给当时正在学校实习的师大学生开个培训讲座,甚至觉得自己有义务给我们学校老师的孩子们讲讲学习方法。她留下了很多具体的联系方式,希望我们能感受到她的诚意和能力。
前天下午,教授又一次来到学校,提出可以分年级给学生开专题讲座。我送她下楼的时候,刚好经过实习生的休息室。这一趟来了近六十个,六十人科目齐全的话,可以带一个近千人的年级三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近千人的人生,近千户家庭的幸福。这些大专生仅仅靠短短的在学和实习时间绝不足以站稳讲台。聆听一场讲座,胜读N本书。
我送教授下楼的时候,她说,她总是觉得时间不够,还可以再做点什么的。我望着她的卷发和眼睛,多么希望我年老的时候,也能这么有涵养——关键是,还有拥抱生活、照拂别人的热情。
父亲前段时间没有去上班。不出几天,家乡就有同学微信我,问我爹怎么没有去上班,同单位的人想看病找不着。再过几天,又有人询问有朋至远方来可不可以上门请他老人家给看看。
在这座古老的小城里,父亲是个有点手艺的中医师,尽管医院蹲在老市区里,小车都难进去,但还是有些熟客。有次,我爹讲有些人给他看了大半辈子,从襁褓婴孩到带来自己的孩儿;有些人整个家族他都认识。用我儿子的话就是:“巷里开店的都认识外公,他的摩托想停哪儿就哪儿。”
父亲按照医生的嘱托,休息了一个月,想去上班。那一天早晨,我住的城市,下起小雨,我赶紧发了个信息给他,说要是下雨就不要去了。因为他不肯搭公车,怕麻烦。
十点多,他淡淡回了一句:“今天没什么生意”。哈,本想回个:“您若无事可干,天下平安。”但还是给了点安慰:“大家不知道您重出江湖。”
每天父亲在江湖呆两个小时,其他时间就看韩江、逛北堤、上开元寺,午后休息。周末回家,看到他在朝南的落地窗台边铺了个床,一地冬天暖烘烘的阳光,我赶紧躺下,感受一下老林医师这个冬天的视野:左雪松,右百蝠,回头是一窗的观音坐莲,小播音器在玻璃杯里躺着,也懒洋洋晒太阳。窗下的野生北芪和枸杞晒得很干,散发着药香。老林医师的老婆坐在他脚边,笑笑地看着地上的阳光。这个能干的老太太已经快成为一个上等级的营养师了。相守时光,平安养老,是最幸福的晚年。
不久,娘也开始上班去了。高三的日子,我也忙着,每次连着上两个下午第四节,踏着夜色回家,心里总是想抱怨点什么,可是想到那个时候我娘也可能在归家的路上堵在车上,想到我爹在等我娘回家时计算过她每月行走的路程,想到他敦敦教诲“做人要刻苦”,那一口怨怼就生生地咽了下去。
也许,当我们捉襟见肘穷于应对时,会不觉巴望整个世界忘了自己,会祈祷能有片树叶儿可以卷身吐丝,埋头大睡。可是,当我们真的开始老了,我们可能会希望老得有光,老得有热。
写到这里,怎么觉得我所接受过的教育应该蛮正能量的?好吧,评卷子去了。
留那日的一片阳光在这个空间。记住这个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