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生命感的老师

标签:
年华心灵对话专题诗歌生命感 |
分类: 教学反思 |
做一个有生命感的老师
——关于初中诗歌阅读写作讲座的听课笔记
日子总是因为人们的情感和思想而被赋予意义。比如今天,2013年的感恩节,午后明媚的阳光里,小林老师真诚地说:“感谢下午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用这样一种方式向自己多年来的对诗歌热爱献上一份敬礼,可以用和同学们讲课这样一种方式来弥补当年未能得到指导的遗憾。”老林老师动情地说:“感谢林老师给这个冬日下午带来这场美美的相遇,感恩生活在汉语言的环境里!祝愿大家好好读书,美美生活!”
今天下午,“与诗相遇,在最美的年华”初中诗歌阅读写作讲座在我校大会议室举行。这是本学期我校省阅读课题实验组举行的第二场讲座,第一场由吴老师跟学生讲网络道德,第二场一开始只是模糊地有个想法,想请林老师讲一个阅读方面的小专题。不久,林老师给了我一个回复,想讲一个诗歌阅读方面的专题,主题就叫“与诗相遇,在最美的年华”。
一听到这个标题,我就知道对味了。小林老师是一个内秀的人,她有点安静、有点腼腆,却又才情横溢。了解她的人,才知道她有多诗情画意、而且又童真又有趣味。她读了很多书,又随时记录生活,生活在她的笔下好玩又好读。连抓个药,炒个菜,她都能赋诗一首。比如她拍个药房的照片,配上一首诗:“寒露微凉侵,杏林访独秀。把脉诊秋燥,笑谈现良方。”比如清蒸淡菜、焖栗子、做面包,图片色香味俱全,我们看着都流口水了,她还能附上一首五言诗——一下子,就雅俗共赏了。
下午讲完课之后,我们俩靠在第一行的椅子上休息聊天,我说:“每天穿过整个城市,时间挺长吧?”她淡淡笑了:“搭公车有利于写诗哦!”也许正是有这种诗意的生活态度,她才会为洋紫荆提前几个站下车,才会去年为木棉写了五首诗,今天又写了十一首,而且每一首主题都不一样。
我始终对这种单纯的坚持心怀敬意。真的,一个人,不复杂了,才纯粹,才专注,才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才能坚持这种热爱并且理直气壮地用以“安身立命”,才能热爱学生,真诚愉悦地引导他们。
傍晚,小林老师在网上发感慨:“今天下午潇洒到极致”。哈,我喜欢这样的说法。“潇洒”,其实正是我想要谈的,下午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
下午的讲座,小林老师是站在学生中脱稿讲的,过程流畅,思路清晰,板块分明。先由“天地一笼统……”和自己戏作的《寻师不遇》让学生明白诗歌的核心是“意境”,即一个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然后赏析《送元二使安西》《枫桥夜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诗歌意境的内涵和用韵的特征;再以《断章》引出自己的写作历程,分享诗歌写作灵感是如何喷涌和把握的。从讲课的技巧来看,有几个亮点:一是以文解诗,小林老师没有重复那些老师课堂上讲过的赏析,而是灵活地引用了张晓风对《枫桥夜泊》的形象化描述,让学生深情朗读;二是大胆地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体验和心得,实现与学生的心灵对话。林老师展示了很多自己拍的图片,如何将眼前之景化为笔下之境,写作的过程是怎样的,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这是最近距离的示例和教导,从某个层面来讲,这是一个有生命感的讲座。
诗歌阅读和写作发展到今天,日益式微。据报道,2011年举办第三届的 “鲁迅青少年文学奖”,来自全国的几十万篇来稿中竟然没有比较像样的诗歌作品;闻名遐迩的新概念作文大赛至今举办了十多届,也没能出现像韩寒、郭敬明一样成名的诗人。因为中高考不允许写诗歌,且中考不考诗歌阅读,所以,诗歌阅读教学在初中阶段是可轻可重的,在某些课堂里,甚至已经沦为背诵项目。写诗的人,也不像开网店那么容易火。
然而,下午,当林老师谈到今年写了十一首诗歌咏木棉时,我后面一个女孩冲口而出 “哇!这么屌!”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这种写作的承认和佩服——尽管用词不对。什么时候,我们能在课堂上很拽地大声宣称我就是想教点我喜欢的,我就是想说点“没用但很好的”,我就是想讲些考试用不上但是生活缺了会窒息的,我就是想让学生明白:诗意地活着,活着才有意义——那时,我们,语文老师,必定是快活的——快活如一个纯真的孩子。我是一个教语文的,我是一个写诗的,哈,多好!
她站在宽敞的大会议室里,瘦瘦的,却那么自如,仿佛心中真理在握,她所坚持的就是对的。这或许就是信仰的力量。我们都信仰美。因为这,同行。
保持赤子之心,才能做一个好老师。简单而纯粹,才能直立于天地之间,才能大方响亮地道出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不萎顿、不扭捏、不矫情,是为潇洒。
潇洒地做一个有生命感的老师,你我共勉。
(以上图片是朋友孩子的作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