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关于“自白”的合唱(三)』
(2012-12-05 20:41:37)
标签:
教学反思散文教学张晓风许士林探究教育 |
分类: 教学反思 |
今天下午,我在高二文科班讲《许士林的自白》,这一班孩子大多十七八岁。上课之前,我学习杜老师,先声明这节课的内容与考试无关,我们只是坐在一起来谈谈如何进行文学欣赏。由于,立意于对话式教学,课堂交流的氛围很浓厚,个别回答十几人次,课堂问题的生成和推进顺利,认识也自然得出,并留了一个课后可以慢慢思考、慢慢懂得的问题。
我是这样讲这一课的:
一、初读
让学生阅读文本,五分钟,标示出感人的、精彩的、或者是有疑问的语句。请学生分享初读感受。
二、整体感知
1.问:这篇文章传达了一份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亲情。
2.问:从文中那些语句可以感受到?
学生回答:比如第一、第二段。
3.集体朗读第一部分。引导赏析:“我是小渚,在你初暖的春水里被环护”“这世界被截成塔底和搭上”“没顶”等词句。
三、探究
(一)
1.问:许士林没有见过母亲,在他的心里,母亲是怎样的?
学生由第二部分初步感知母亲的形象:许士林在世间所有美好女子的身上,想像母亲的美丽,只因一往情深。
2.问:十八年不见,许士林为什么要这样追寻母亲?
一学生答:因为血缘。
一学生答:因为人天生有一种对母亲的依赖。教师引导:也就是有归属的需要。
一学生答:因为他想看看他的母亲是不是一条蛇,如果是,他的身份就会显得神秘、有传奇色彩。
3.由此理解引入:许士林从什么角度去认同母亲?许士林接不接受它的母亲是一条蛇这样的事实?在他的心目中,母亲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学生朗读第三、四部分,品读,概括人物形象,得出观点:母亲是作为一个人的形象存在的,是值得尊重和依恋的。
讲析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①母亲对人世的向往。(“做人”。宁可放弃千年修持只为不错过心悦的人,大好风物无限眷恋。)②母亲是如何做人的。(开药店救济他人,斗法海讨救丈夫。只因有爱,倾命相保。勇敢,自我牺牲精神。)
4.结论:母亲的身上有真善的人情、美好的人性。
(二)
1.过渡:这样的母亲,她的孩儿来救她了。
2.学生朗读最后一部分。
3.赏析:“我是我父之子,来将十八年的负疚无奈并作惊天动地的一叩首。”“负疚无奈”的是谁?感受许士林的担当。(此环节不评价许仙,因许仙的怯懦也是情有可原的。)
4.问:既然有这份担当,为何等了十八年才来到塔前?十八年来他在做什么?
答:寒窗苦读。
5.问:想象、描述一下他读书时的情景和心情。
多位学生回答。
6.点拨:忍、积攒力量的重要性。(此环节参考杜老师的讲解。)
四、延伸
1.问:做人有多好?人世有多美?
此环节甚有趣。有些学生,当即沉下脸色摇头,“少年不知愁滋味”,让我不禁失笑;大部分学生表示做人很好。一学生回答:七情六欲。这答案深得我心,我就此发挥,结合文本,回顾之前的作文《我喜欢》,联系电影《天使之城》,讲人的感受,因其鲜活,因其热烈,因其深刻,而美妙。做人,可以享受诸般美好,也必然要承担和接受伤害、孤独和忍耐。这些,也是爱的一部分。学生似有所悟地笑了。
2.问:语文老师这么讲,是不是很文艺啊?文科生,就应该文艺地过日子,文学地看待事物。比如,大家看着一句“娘,伞是聚,伞也是散,八十四支骨架,每一支都可能骨肉撕离”,这些天一直下雨,大家都打着伞,你撑起伞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每一支都可能骨肉撕离?“骨肉撕离”是一个很有生命张力的词语。如果我们开始这么想,我们就会小心翼翼的了。是的,世间的每一种事物都是情感和生命的,只要你愿意这么想。保持一种敏锐而灵活的触觉,珍惜每一份鲜活而饱满的体验,并且诉诸笔端,言之成文,是我对大家最大的期待。
教学反思
1.这一课讲得平和而愉快。在最后一刻,我说了假话。实际上,像我这样的“杀手型”的教师,最大的期待,是带领学生到高考考场上去厮杀、去撷取。只是,我这半个学期深深意识到:文科班学生对文字的热爱情怀和敏锐触觉,得先好好地培养,这是一个底子,这个地基打好了,学生对学科有兴趣了,才可以提高能力。
2.这一课有一个比较大的遗憾:没能赏析语言风格。张晓风的语言丰富而新颖,温婉绵长而刚劲凝练。它舒疾兼济的语言节奏、刚劲凝练的特点,可以从短句、对仗句、倒装句来讲解。好些词语值得细细品味。如果要安排这个环节,那么探究的第二个问题,可以舍。并将这个环节指向:如何用灵动的语言来表达充沛的情感、深刻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