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物的情怀』
(2012-10-14 23:32:12)
标签:
丰子恺舌尖上的中国情怀张爱玲惜物 |
分类: 朝花夕拾 |
近几个月,常常在一些茶人雅士的博客里徜徉,这些博客大多文字古朴淡远,雅致凝练,有些甚至是文言文,图片更是意境深远,美轮美奂。每次,未得茶饮,却幽香满怀。
读这些文字,常沉醉于雅士们的赏玩的情趣,更感受到一种惜物的情怀。人与天地万物同等,一把手工的陶壶是匠人心血的凝结,一片新发的茶叶是造物的赠品,都值得郑重珍惜,诚恳善待。甚至有些茶人会详细展示制茶的过程,前后次序、火候强弱……都来不得糊弄。
这种惜物的情怀,在前阵子很热门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也能感受到。感恩天地馈赠,尊重食色天性,拍出食物最本质的质感和美感,拍出人类灵敏的味觉和神奇的烹饪创造力,于是,整个片子散发着一股温纯的幸福感。难怪,每逢大节日,都整日联播,让人看了不自觉地踏实和愉快。
脚步缓慢,心意纯正的人,才有欣赏的眼光和心情。
提到惜物的情怀,很自然地会想到李叔同,大师在20世纪初叶的几年里,常去徒弟丰子恺家里做客,每一次他下坐前总是先摇动一下藤椅,后来丰子恺先生忍不住问为什么,大师笑道:“你有所不知,这把藤椅由于年久失修,在藤椅里头,两根藤之间,生有许多小虫子。我如果突然坐下去,就会把他们压死的,所以先摇动一下,好让他们走开。”丰子恺先生不解,大师解释:“对,因为虫子的生命也是尊贵的。”
又想到作家张爱玲,据说她生命中的最后几年一直与某种看不见的小虫子作斗争,屡次搬家,寻求解脱。有人说,这其实是与那世道过不去,与自己过不去。
有洁癖的人最珍惜的是自己,无法与其他诸多共存。惜物的情怀根基于悲悯之心。悲悯的人,或是天性多愁善感、比较悲观,或是经历沧桑懂得怜恤。因而,情怀如水,或滋润,或浮载,宽和待人待己。
我常常觉得师者、长者、领导者,都应该有惜物的情怀。特别是师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永远要有一个高度来俯视学生。他们始终是有待教育的后辈、小孩,不可鄙视、不可妄弃。很多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深究下去,其实大都有可以理解和同情的原因。很多时候,是受家长、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而后恶果不幸在学生身上呈现出来。当师者有悲悯和珍惜的情怀时,他的语言可能更有感染力和穿透力,更能直达人心。
所以,我所向往的生活,都是不急不迅的。一个下午,看一缕烟袅袅散开;一个黄昏,反反复复听一首曲;一个秋夜,零零落落地敲打键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