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交友之道》

标签: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交友之道〈论语〉选读公开课 |
分类: 教学反思 |
今天听了两节课,评了一节课,回到家已经六点多了。
之所以会听两节相同的课,是因为黄老师节后要开一节市公开课,讲高一选修《〈论语〉选读》里的《交友之道》。在我们这样的面上中学开这样一节文化含量较大的公开课,有些难度。
黄老师,在我,是当朋友看待的——虽然我们少见面,也少一起聊天。她是江西人,书卷气很浓,普通话特别标准、清甜,像潺潺的溪流。性情比较恬淡,常笑笑的,不和人扎堆,感觉就像一枝清丽的菊花。
几年前,有一次我接了个活儿,时间紧,知道她文字功底不错,就邀请她合作。后来,有一次参加某会议,接到书之后,吓了一跳。出版社在编写人员一栏,漏了她的名字。我当时非常忐忑,很多老师是很介意这个的,这样的错误不知她会不会以为我故意的,真是有嘴说不清。我主动打电话跟她讲出现这样的情况,谁知,电话那头,她笑笑地说:没关系的。让我又感动又意外。又有一年,我教的班,学校让她去接,受了学生一些委屈,她没有怨我,后来,学生也慢慢接受了她的教学。
后来,一起做课题,她的表现也让我意外。那个课题先是我纸上谈兵,我对它的具体操作实际上并不很有把握,谁知,黄老师能将几份试卷逐项分析、统计数据,写了一个很像样的研究报告。她有一些论文也在省里市里得奖了,都不张扬。
今年评职,仓促之间她想放弃,我极力鼓励她。但愿如愿通过。
两周前,市里区里挑选老师担任公开课,领导确定黄老师,并为她挑选了《论语》之后,我很是高兴。磨课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当一件精品展示在百几个同行面前,可以作为切磋和示范的课例时,所有的辛劳都是值得的。熬得住,挺得过的人,有收获。祝她成功!
下午临走前,能容两百多人的大会议室里只我们三人,区教研员袁老师谆谆教导,我起身关空调。擦黑板的那一刻,想起了06年杜老师也这样指导我直到中午十二点多,还在市实验学校的礼堂给我擦黑板……时间过得真快啊,而我,也已经自觉地有了服务和传承的意识。老了。
记记我对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想法:
1.对于初三、高中的学生来说,文言文课不能只停留在文字的层面上。一篇文言文,哪怕只有几百字,单单讲解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这三大项,就得花掉很多时间。这样的重视,虽说在于积累字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实际上更多的是服务考试。我们说“学以致用”,学习的东西能有作用于现实生活或者能陶冶性情,这件事才有意义,这样的学习活动才有生命力。试问,离开学校之后,有多少人会没事读文言文?单纯停留在文字讲解上,每一课都这样,会让文言文教学很沉闷。
由文字、文学、文化,一层一层深入,是比较可取的。我们见过一些名家,把小课讲成大课,如窦桂梅将《游园不值》、熊芳芳讲《湖心亭看雪》。像《陈太丘与友期》这样的小文,也能与文化联系起来。在文字的含义和用法,已经解决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发掘文本的文化内涵,并把这些思想情感与学生的生活、当下的社会相联系,让古典、经典的东西有活气,让人们觉得学了有现实作用,让人们懂得我们传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是渊源且值得传承的。
某日听一老师讲《游褒禅山记》,感到教师的存在根本没有意义。解决字词句,学生只需一台电脑或一本教参,就可以达成目的,而且效果比听课还好。今天,我对黄老师说,我们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文化氛围,让大家感觉到儒家的传统思想是融在我们的血脉里的,它至今值得尊重,有现实意义。
2.多放手,相信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面上中学工作久了,很多老师不自觉的,就会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比较悲观,不大敢指望学生自己去弄懂问题,而老师包揽一切之后,就无法高蹈飞翔了。甚至,在课堂以外,很多老师不得不花很多时间耽于最普通细小的教学事务,失去教研的时间、兴趣和激情。下午,我们讨论之后,决定用学案来解决这个问题,减轻课堂的串讲字词的负担。
3.大胆取舍。上午听完课之后,我就提出一个问题:能不能不要五章平均使力?能不能着重讲两三章,就当做个示范?这样有时间讲透,比较好驾驭,而且毕竟这是个选读教材。下午一起听课的陈主任也有这样的想法。当然这样处理有点冒险,到时有人可能会质疑完整性。
4.讲课时,要心中有爱,眼中有学生——至于教材,就拿在手上好了。大型公开课,授课老师很容易过分关注教案的实施过程和效果,害怕漏掉一些环节,我以前就是这样的。事实上,如何调动学生的人生体验,找到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如何让课堂激荡起情感和思想的火花;如何引导学生解决已经生成的问题,这些技巧和能力,才是听课者希望学习到的。袁老师说,不怕不是很完整,老师可以自己打圆场,肯定同学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热情和效果,提出余下的内容下节课解决。这种说法圆融而有高度,值得学习。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63周年纪念日。全国多地举行拜祭活动。上图:北京孔庙举行盛大的祭孔大典。来自北京国子监中学的学生在孔庙中院高声朗读“礼运大同篇”。下图:广西柳州3000人大拜祭,孩子们在拜祭活动中行抱拳礼。
9月30日中秋节,一早上微博看到南怀瑾大师于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在苏州仙逝,享年95岁。大师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我找出《<论语>别裁》读了一个上午,心情平静而苍凉。因为博大,而感到人的渺小,感到文字的温暖。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