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妨读些"无用"书』

(2012-09-25 14:31:18)
标签:

北京三联书店

李昕

王安忆

毕业典礼

人民日报

文化

分类: 读书笔记

『不妨读些"无用"书』

 

这个学期,与我区名师合作在孩子就读的班级开展阅读教学实验,昨晚开始上Q群指导。希望这样的阅读活动有助于他们的人生。转载以下两篇与阅读有关的文章。

人生,不只因“有用”而读书,不只做“有用”的事。

 

      《不妨读些"无用"书》

          ——北京三联书店总编辑做客文化讲坛

 

             李昕《人民日报》 2012922

 

  危机

  中国人均读书量不到以色列的1/10,微博阅读往往缺乏思考

  有人认为,国人整体阅读氛围正在变淡。是否如此,可以从两个维度解析:

  横向看,我曾读到过这样一组数据,2011年中国的人均图书阅读量是4.3本,韩国是10本,俄罗斯超过20本,以色列最多,达到60本左右。从这个层面而言,中国的阅读氛围是属于比较淡的。

  纵向看,由于历史数据的缺乏,我不好轻易判断。但是有观点认为,自现代出版业兴起以来,国人的阅读习惯就没有被真正培养起来,也就是说,阅读风气并没有所谓的逐渐弱化、淡化,而是一直就没有形成。而当国人的知识水平普遍提高的当下,阅读又被各种更为迫切的需求所挤压,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

  具体到人文阅读的风气,以我编辑人文社科类图书的经验和感受来看,确实比十几二十年前淡。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三联书店出版的《悲剧的诞生》、《存在与虚无》这样的学术著作可以卖到几十万本,《傅雷家书》更是卖了150万册,这在现在是不可想象的。人文阅读的时代,我觉得真的已经远去了。

  除了氛围,还有阅读深度的问题。以微博为代表的数字阅读,将传统阅读逼到了更为严峻的境地。现在一些人有了博客就不看书,有了微博连博客都不看了。但需要警惕的是,微博大多止步于提供信息,而较少涉及层次更高的知识、思想和理论,对于个人修养的促进作用有限。同时,微博阅读以浅阅读和快阅读居多,由于缺乏思考,自然也不会有太多收获。

 

  成因

  读者心态功利化、文化消费娱乐化,出版社出书重量不重质

  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存在阅读危机。

  形成阅读危机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其一是心态的功利化,其二是文化的娱乐化,这两个原因都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有关。

  快速发展的社会极大地丰富了物质环境,也激发了人们对于财富的渴求,心态变得功利,而忽视了精神的深度。在文化层面,现在居于主导的是消费性的大众文化。如今的电影,已经很少能看到严肃的、探索性的艺术电影,满眼都是商业大片,因为票房已经成了最重要的指标。日益兴起的互联网更是一片娱乐的洼地,电子游戏、娱乐节目铺天盖地,牵扯了人们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让人无法静心阅读。

  当然,阅读危机的形成,出版人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曾经说过,新书一半不用看,是由于好书太少,原创匮乏。新书选题经常撞车,内容大同小异。还有一些出版商为了赚钱,雇几个人你一句我一段地攒书。在书店里经常会发现这样的垃圾书,麻辣某某、水煮某某、戏说某某等,简直就是在浪费读者的生命。

  为什么一些出版社会沦为垃圾制造厂?评价标准过于偏重产业是很重要的原因。强调收入、盈利、市场占有率等要素,追求规模却忽视质量。现在全国有20多个出版集团,已经有七八家都上市了,剩下的有不少在排队等待上市,好像不上市就没法发展、无法生存了。

  经济贡献绝不是出版社最重要的作用。拼产值,全国582家出版社一年的利润之和抵不上中石油的零头,但是像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这样的出版社所作出的文化贡献,是几个石油公司都比不上的。因此,出版社不该以己之短、搏人之长。

 

  破局

  借助媒体、政府推广阅读,打破学校科目壁垒、强化人文教育

  在读者、出版社或多或少都被一些不当取向裹挟的情况下,该如何改善阅读风气?

  媒体是个不可忽视的力量,有影响的媒体应该多开设一些推荐好书的栏目。很多电视台虽有读书节目,但播出的时段不太好,没有什么观众,只是点缀。如果把阅读栏目当作公益项目,把它放到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或者报纸的重要版面,将能有效地推动阅读风气的形成。还有很多政府部门甚至官员都定期不定期地推荐图书,也值得效法。

  不过,我更看重从改善学校的阅读环境入手,进而让整个社会的阅读氛围更浓。现在的学科分化越来越细,不仅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完全分家,就连在人文社会科学里面,人文和社科也开始分家。所以,现在学生的人文阅读非常有限,即便是经济学、法学专业的学生,也常缺乏人文素养。所以大家都在感叹,年轻的知识分子已经变成了技术知识分子,失去了人文精神。

  王蒙在上世纪80年代曾写过一篇文章,探讨当代作家的非学者化问题,认为中国的新一代作家和20世纪初的作家相比,文化功底、学术修养都大为逊色。所以他大声疾呼,希望作家要做学问,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伟大的作品。对于现在的青年知识分子来说,则是一个非人文化的问题,而不是非学者化。知识分子要有人文素养,这是一个起码的要求。

  因此,我呼吁学校要大力提倡通识教育,打破学科壁垒,沟通文理,培养学生的人文兴趣。比如教育部可以将中国文化课程列为必修的基础课,就像英语和政治一样。

总的来说,希望国人能够克服功利主义,多一点无目的、休闲的阅读,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用阅读来考一纸文凭、用来讨生活。至于如何选书,我建议读两种书,一种是经典读物,看那些影响过历史和现实、已被证明的经典,相当于补课;另一种是时下有口碑的书,这种书有着较强的现实感,对我们思考现实问题有益。

 『不妨读些"无用"书』

                        《复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致词》

王安忆

20120629  东方早报书评周刊

 

同学们:

下午好。在这个庄严美好的时刻,能够代表导师们作一个发言,感到荣幸,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

你们更上一层,完成学业,真是令人欣喜的事情,我为你们高兴,更是羡慕你们。我没有受过正统的高等教育,是我终身遗憾,也因此对学府生活心向往之,可说是个教育信仰者。请不要把我当作一个在大学门外完成教养的范例,事实上,倘若我能在学府中度过学习的日子,我会比现在做得更好。以我这样一个对教育没什么经验的人来看教育,一方面是觉得深不可测,你可能穷一生也不能略知一二;但另一方面,似乎又很简单,那就是——有时候,我会庆幸自己是一个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我想,假如我不能阅读,生活将是多么凄惨啊!受教育也许就是这样,使得人生变得有趣一些,不那么无聊。在今天这送别的时候,我不打算对你们谈论深奥的那一方面,因为那不可能由我来告诉你们,而是需要你们和我们共同探寻,一代又一代,永远也得不到完整的答案;所以,我只想对你们说些浅显的嘱咐。

首先,我建议你们不要尽想着有用,而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这个世界上有用的事物已经太多了,所有的因果逻辑都是循着用途连接和推动,那些边缘的次要的性质从因果链上碎裂下来,被淘汰出局,生活和人生本来是弥漫的氤氲般的形状,质地也具有弹性,如今越来越被过滤干净,因而变得光滑,坚硬,并且单一。今年千分考面试的时候,我与一位报考临床医学的考生面谈,我们谈到医学伦理的问题,她说“安乐死”是一种奇怪的人道主义,我问为什么?这位女同学说,一个人的生与死不能用意义来核算,我说,你的意思是还有感情的因素,也就是关系到他的至亲、家人?她说也不是,而是——她思考了很久,说,生命本身就有价值。我希望我们学校不要错过这位考生,她解释了我的关于有用和无用的观念。

其次,我希望你们不要过于追求效率,效率总是以目的论的,事实上,我们都是处在过程中,这大约可说是生活的本质,只是这过程越来越被划分成细小短促的目的,偷窃了我们对未来的观念。乔布斯确实改变了世界,但是让世界更好了还是更不好,远不到下结论的时候。后来的人们,会不会以为,存在就隐藏于那苹果机的屏幕之后,所有的到达与归来就在于手指头轻轻的一触碰。无论是体能还是智能的劳动全被缩减成零,我们还能做什么?又还需要做什么?不做什么,是更幸福了还是不幸福?在效率至上的社会里,过程被轻视成为一种累赘,它核计为成本,然后被压缩甚至消除,为演算的方便考虑,它概括为符号,在这人工模拟的系统里,我们如何认识存在的实质性呢?假定说我们可以放弃认识的权利和义务,我们又如何去确定我们的目的?

第三,我劝你们不要急于加入竞争,竞争难免会将你们放置在对比之中,影响自我评定。竞争还会将你们纳入所谓主流价值体系,这也会影响你们的价值观念。而我希望你们有足够的自信与主流体系保持理性的距离,在相对的孤立中完善自己。倒不是说要傲视社会,而是在时间的长河里,人类史只是一个阶段,我们所处的时代是阶段里的阶段,所以,在我们可视的范围之外,实在有着更大的价值,而竞争会限制我们的参照物,在一时一地以内选择标准,决出胜负。而胜负的概念也是我们要警觉的,因为这里面已经潜在着不公平,只是用措辞平衡了合法性。

最后,我想说的还有一点,今天的教育确实有着许多问题,有一些还相当严重,可是无论怎么样,教育也不会因此而损失它的意义,它是迄今为止,最有可能公平地给予我们变好的机会,不仅使同学你们,也使我们,单是想着,你们慷慨将青春交给我们负责,就不敢有半点怠惰。感谢同学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