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乔启军随笔/感悟房产 |
东莞楼市的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是现实的,也是世俗的。
三十年前的滨江小城,一片稻香鱼肥的农村景象。伴着工业化的车轮声,这座小城在激情中沸腾至今。
三十年过去了,一座倍受争议的现代城市诞生了,对于这座城市,人们有太多的赞许,也有太多的指责,然而,她又何尝不是中国村镇城市化的缩影?虽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座逐渐成长的“珠三角第三城”,但很多是带有“偏见”的眼光。
光明是因为有个黑暗才显得夺目。东莞繁荣的背后同样有着不可褪去的阴影。是的,东莞的成就是令人鼓舞的,一个被称作“奇迹”的城市总会招来疑惑的眼光,就连王志纲先生的字里行间也曾有对东莞的偏见。
东莞当然有足够的理由傲然于世人,单就东莞短短的发展历程所取的的成就来看,就会让很多人为之肃然起敬。当八年前东莞东城雍华庭片区还是一片草地的时侯,又有几人能想到东莞还有今天繁荣?有人要说了,这几年全国的城市都在发展啊,不仅仅是东莞吧!这话说得对,东莞和其他城市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加速度”,东莞几乎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完成了从“城乡四不象”到“现代都市”的蜕变,这就是她的“傲人”之处。
今天,东莞已成为珠三角城市群当中继广州、深圳之后的“第三城”,又有哪个城市可以撼动她的地位?“ABS”现象的背后就是广州、深圳“服务”于东莞。“大东莞”提法并不是没有依据的,换句话说,就是“泛东莞”的概念。我的理由是,在整个珠三角城市群,“疑似东莞”的城市占大多数,东莞的问题也就是珠三角的问题,而东莞恰恰又处在珠三角城市群的几何中心。
然而,长期以来东莞一直是一座倍受争议的城市,尽管她是包容的,尽管她让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尽管她让很多人富有起来等等,但即便是这样,东莞是“乡下”的帽子还是一直戴着,在很多人眼里,东莞就是社会治安乱,环境污染,文化沙漠如此等等,不管东莞发展得如何,也给变不了他们固有的“偏见”,当然也包括东莞楼市。
“东莞啊,知道,是不是有好多工厂啊”;“太乱了,我的同事很多都被抢过,有的被抢了好几次”;“没意思,我一直都没逛过街,很少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太现实了,这里的人眼里中有钱”。“街上都是些打工仔、打工妹”;“买东西还是去广州、深圳或是香港”;“房子没那么贵吧,最多2000-3000元/平米吧”。。。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在过去的东莞是存在,但我们不能绩此就一直就心存“偏见”。
东莞似乎在发展的关键节点上被误读了,主要在于城市价值的迷失。就拿房地产来说,“2000-3000元/平米”对东莞楼价的“估计”,显然是无知的“偏见”!有这样认识人不在少数,也何尝不是一种悲哀。东莞的发展有她的不足,但其城市价值一直处在上升的曲线,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
很多人总是把东莞楼市和广州、深圳环比,孰不知这三个城市哪里有可比性?这本身就是傲慢与偏见的心理。广州、深圳是什么样的基础?东莞又是什么样的基础?东莞充其量只是个二线城市,又怎么能和广州、深圳这些一线城市比较?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是的,生态环境,社会管理,文化基础等对于一个宜居城市来说十分重要,也许东莞在这些方面处于落后,但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打造“宜居东莞”的信念对于勤奋务实的东莞人一定不仅仅是句口号,更何况东莞还有强大的经济基础。近几年,东莞在生态环境,社会管理,文化建设方面的巨大投入已卓有成效,而这样的“大手笔”还在继续,假以时日,我们还能
“偏见”东莞吗?
今年,就在整个中国楼市企冷的当儿,东莞楼市当然也处于低迷,这更是让东莞这座城市和她的楼市倍受“偏见”。我赞同王志纲先生把东莞比喻成“一个正在发育的少年”的说法,是的,东莞的城市发展和楼市确实处在“发育”阶段,是多么需要去“呵护”和给其“营养”,让她能健康地成长,东莞正在改变,在变得更好,对她的“偏见”应该要改一改了。
任何一个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有被傲慢与偏见的时候,东莞也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东莞不要因为以有的成就沾沾自喜,夜郎自大,但无须被世俗地看低和偏见,东莞应该给世人一个真实的东莞,一个不应该被忽略城市价值的东莞。
应该说东莞的不足是显而易见,东莞楼市也还是个小规模的市场,和所有中国二三线城市一样,东莞的城市价值还是没有尽致地显现,没有被更多人认识到,但她的前途是光明的,毕竟东莞的“加速度”还是存在,城市产业升级所带来一定是城市进步,楼市的繁荣,所有关于东莞楼市“偏见”都会在不久的将来得以更正。(文/乔启军)
前一篇:“抗跌楼盘”是个伪名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