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中的法语 (四)

标签:
身边的奥运哲理宗教实相佛陀阿姜曼美德教育 |
分类: 拿来主义 |
修法
作者:阿姜查
恭敬与谨慎
我年幼时,在这一天,村中的长辈会带我们到其他地区,进行所谓的「换水」。我们会饮用同样的水,并对着同样的水发誓,保证对每一个人都要诚实与正直。例如,在这个地区、这个城镇与这个省份,我们会说:「虽然我们居住在不同的村落,关心的事也不一样,让我们以众人的快乐为共同的目标,让我们都坚定地活在美德与性灵中。」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建立互信,确保自己忠于上司,包括村庄、国家、宗教与皇族等。它的目的是灌输恭敬与谨慎的观念,对每一个人都抱持觉醒与谦虚的态度。如此,我们的村庄与国家才能有平安与快乐的生活,因为有戒法(siladhamma),即身、口、意的正直行为的缘故。这样一来,大家才能和睦相处。
如果我们缺乏诚实与正直——嗯!只要看看最近我们周遭发生的事,随便瞄一眼,你就会发现:同一个村子里的人彼此争吵,同一对父母生的小孩相互争执,同一个国家的人民相互斗争,这都是起源于妄想。我并非指责任何人,只是因为妄想才会发生这种事。事实上,有许多兄弟姊妹,盲目地互相口角、争斗甚至残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邪见。人们缺乏正确的知见,没有想到美德与性灵的意义。
佛教的科学
因此,尊贵的导师创立了佛教。它可以被称为佛教科学,它是一套优于其他知识的完整体系。我们所学的世间学问,即使读到博士学位,依然未达究竟。这些学问都是有限的,存在于贪欲与执着的领域,会带来痛苦。它们无法帮助我们解脱苦,这种知识名为科学,不过佛教科学却迥然不同。在佛学里,如果学得正确,我们会学到解脱、放下与止息。如果某件事有害,我们会学着去看那个害处。我们学习放松与放下,学习舍,这就是佛教的科学。
佛陀的教法从各方面来说,都是真实与正确的知识体系。它必须被教导,因为它不会自己来到我们跟前。这套知识无法被转换为其他概念,不过它的有效性却是毋庸置疑。例如,佛陀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不变的法则。它是确定的,是出自清净的智慧,因此,可以称它为实相。不过,还是有人认为行善不一定有善报,他们可能有修善法,但是却没有得到好处。「我有行善,为什么得不到任何利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做坏事却得到好的结果,而许多人做好事,却一直在受苦。」
如实观
这是真的,不过却是邪见范围内的错误理解,并不符合实相。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如实观,就会了解佛陀的教导是不变的法则。佛陀觉悟的一切实相,都是不变与确定的。实相就是实相,只是因为人们的误解,它才会变得不真实。
例如,A先生因为某项罪名被逮捕,他是完全无辜的,不过却没有任何有利于他的证据。警察举出一连串不利于他的证据,而唯一有利于他的证据只有他自己的觉察与正直。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可能赢,因为他无法证明其他证据是错误的,最后只得去坐牢。虽然如此,他还是对的,只有他的身体被监禁,他的心并不会受到困扰。
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可能会觉得十分冤枉与沮丧;但是根据佛陀的观点,根本没有什么好冤枉的。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我们明明没有错,却必须付出痛苦的代价,那一定是过去的业(kamma)出了问题。虽然我们今天没有犯错,但是并无法保证昨天,或过去没有错。我们可以推论过去一定做错了什么,现在才必须承受苦果,因为事出必有因。所谓无风不起浪,一切现象的发生都有其原因——如果能够如此思惟与处事,则生活必可悠然自得。
相信并实践佛法
要找到真正像这样相信佛法的人很少。例如,二十多年前,我与在家居士以及出家弟子共同创立这座寺庙,你们可能都听过巴蓬寺(Wat Pah
Pong)的历史。这些年来,我们历经万难,建立这座寺庙,全仗人们对于实相的信念与无畏的勇气。这不只是口头说说而已,我们许多人身染疟疾三年,无法获得治疗。我们经常缺少蜡烛、电池与灯油。过去这里的蛇与毒虫比现在更多,因此,我们晚上行走时,都会念诵慈悲偈与庇护偈。如果必须死,就死吧!
如果还能活,就再活。我们就是抱持这样的态度。因为我们遵循的是正道,并且我们相信自己的心。
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要深入观察、觉知与训练自己。不要急着训练别人,应该先管好自己。如果别人说我们好,那不是我们衡量自己的标准;如果别人说我们不好,那也同样不能作为标准。不要因为别人的说法而高兴或沮丧,向内观,并找出内在的实相。当他们说我们不好时,到底哪里不好?是否真的有什么缺点?如果有错,赶紧更正。应该放下错误,而不是别人的说法难过。如果他们的说法不确实,别放在心上,是他们看错了,你对自己的行为仍旧充满信心。
你应该相信自己,而不是随着外界的赞颂或批评起舞。无论别人的说法对或错,都别在意。如果事情是对的,你有什么好沮丧或争辩的;如果它是错的,你又怎么能沾沾自喜呢?如此一来,你就不会患得患失,而心将会因为修行而得到喜悦与满足。故经云:「戒是喜悦之舟,戒是财与宝藏,戒是行舍之筏,愿具清净之戒。」
五戒是基本道德标准
我们应该思惟这点,了解五戒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标准。你们在家弟子,曾经立誓守五戒吗?你们真的下定决心了吗?好好想一想。这是真实与美好的事,但是有些人却说:「我做不到,因为世间法与戒法格格不入,社会将迫使我犯戒,我必须随顺社会的行事法则。」
从我见过与接触过的人来看,如果人们拥有快乐的生活,他们多半不会对修行感兴趣。只有那些年老体衰的人,我才能够真正与他们沟通。只有弱势者,才会前来此地,并愿意持戒;那些时髦的人,看不出它们的价值,因此不觉得有持戒的必要。就是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有愈来愈多的麻烦、冲突与不幸。
这就像一块火红的木炭,我们以为它不烫,但是接触之后才晓得烫。中间有些误解,当然,它是很烫的。今日的众生,就像这样,是炽热与不安的。看看你周遭的人,看看老师和他们的学生,看看父母和他们的子女,看看领袖与人民,彼此之间都潜藏着许多问题。为什么?没有人知道。只因为我们缺乏戒律,缺少诚实与正直,当每个人都像这样时,就只有恼火。这个火是地狱之火。生活在地狱般的环境里,人们犯下各种恶行,成为地狱众生。这就称为活地狱。
德行不灭
失去诚实与正直——它们可以说已经遗失泰半——因此到处都充满混乱与冲突。这都是戒与法沦丧的结果,取而代之的是追求欢乐与刺激。美德一直流失,苦难与麻烦则一直增加。不快乐的情况出现,我们却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办?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就是世间的情况。
戒与法都是真实与正确的,其中没有任何瑕疵。不只穷人可以修行,富人也可以修行,各种人都可以修行善法。这个善就像人类的脊骨,是生命的中枢。以善法为基础的人生,将会发出灿烂与尊贵的光芒。我们不需要担心行善是白费工夫,即使死后,我们所创造的功德仍会留在世上。这是我们可以观察得到的事情,德行不灭,我们的子孙仍可保有它。当其他人遇见我们的子孙,或与我们有关的事物时,他们将会联想到我们的美德,而心生喜悦。以这样的方式,我们仍然可以庇护与协助世人。
慈、悲、喜、舍等「四梵住」(brahmavihara),是觉醒的基础。我们应该以慈悲心,平等对待一切众生,不能因为她不是我们的亲友,就不关心她。事实上,我们生下来就都是亲戚与朋友,没有「外人」。虽然来自不同的城市或省份,我们就像稻谷一样,都是源自同一株植物或同一块田地,当它成长与增生后,就会散播到其他地方去。一颗谷粒长成一株植物,一株植物再长出许多谷粒……虽然传播得又广又远,不过它们都是源自同一棵植物。
我们人也一样,源自共同的祖先,之后才分道扬镳,散布到四方。流传久远后,我们开始忘了自己的起源,因此遇见他人时,才会认为和自己没有关系。当我们去到其他村落时,心想:「这不是我的家乡。」事实上,我们都是生、老、病、死的亲属。因此尊贵的导师才会教导我们,将心转向法,并以法为我们生活的基础。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彼此互助,没有例外。无论谁在受苦,或谁有困难,我们都应该尽力帮忙。请如此思惟,并试着这样去做。共同生活在这个世上,我们应该视对方为父母、亲属或子女,只因为失散多年,所以我们才忘了自己是谁,开始像动物一样彼此斗争,这都是因为遗忘的缘故。遗忘成了彼此争吵、对抗与伤害的原因,其实我们都是一体的。都是亲属或兄弟姊妹。
无量的慈心
让我们以如法的慈心对待众生。当你遇见女性长辈时,应该想:「这是我的母亲。」当你遇见男性长辈时,则应该想:「这是我的父亲。」如果对方稍长于你,则视他们为兄姊。像这样,每个人都是你的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请努力建立这样的态度,并平等帮助一切众生。
慈就是爱。爱有两种,一种是选择性的,即有目的;另外一种则无所不包。在第一种方式中,我们只爱自己,以及与我们亲近的人,不关心自家以外的人,对他们毫无兴趣。关心自家人是好事,但是太狭隘了,它也是爱,不过不是「梵住」的爱。佛陀希望我们拥有无量的慈心。无论人们来自何处,我们都应该同样关心,无论亲疏远近,都应该给予相同的爱。如此,我们平静的心,才可以包容无量的法,应该让它成为一种自然的反应。
我们人类,无论处境如何,都一起生在这个世间。因此,当其他在受苦时,我们不可能独自享乐。例如,当有人挨饿时,我们不可能独自囤粮,我们毕竟和动物不同。如果你丢一团饭给一群狗,牠们不会想到分享,只会冲上前去抢夺,因为牠们只知道自己的饥饿。强者欺凌弱者,打输的就落荒而逃。如果你希望平均分配,就得将食物搓成小球,撒在牠们的周围,这时,每一只狗都有各自的进食范围,就可能不会争吵。人类也有这样的倾向。
为什么现在的社会日渐腐化?因为缺乏无量的慈心。我曾经见过一个村子,村里的小混混先是抢夺邻村,最后则在自己的村庄偷窃。于是村里的长者将他们聚集起来,教导他们:「喂!年轻人,不要在我们的村里偷窃,要偷的话,到达一点的地方偷,去其他地方,不要在这里偷。」他们是这样教小孩的。唉!长者非常重要,他们是智慧的宝库,不过,竟然说出这样的话。事实上,他们非常自私,如果其他村里的长者也这样教他们的小孩,情况会如何?「这是我们的家,不要在这里做。」我们都以为长者具有智慧,不过这却是黑暗的智慧,完全违背法。它们只是对少数人狭隘的慈心而已,不过,人们的倾向就是如此。
如果生活缺少法,我们就和动物没有两样。也许像鸡一样,只会吃饭、睡觉与生育。人们养鸡时,只是一味地喂牠,不过只有一个目的。鸡则毫无概念,高兴地被喂食。主人每天喂牠,然后秤重:「两公斤了没?三公斤了没?」鸡还以为主人爱牠,因此常常将牠抱起来。最后,市集的日子到了,然而鸡还是一无所知,像往常一样轻易地被捉住,然后被放在后车厢——喔!坐上卡车多好玩,以前从来没有经验过!即使被卖掉,上了砧板,屠夫用刀抹牠的脖子时,牠还在享受按摩的乐趣呢!
以法为食
如果我们没有法,只是怀着嫉妒与恶意生活,社会将永无宁日。生长在这种环境里的小孩将很难教导,在家里进行沟通既困难又紧张,这都是因为缺乏法的缘故。但是愚蠢的人却会问:「法能吃吗?你能从寺里得到什么?你带回了什么?你得到的法在哪里?它能喂饱你的家庭吗?」事实上,没有尝到「法味」的话,我们就只会自找麻烦。真的尝到法味的人,只想单纯的持有法,并根据法来生活,那是一个正直而喜悦的人。这才是正确的方式,不会在事后懊悔,这才叫做「法食」。如果不以法为食,社会就不得安宁,只有冲突与斗争。
无论去哪里,你都不应该骄傲与固执。你可能不熟悉某些地方的方言与习俗,不过,无论如何都不要摆出臭架子或自命不凡。不了解别人的做法又自以为是,只会让你一事无成。
举阿姜曼(Ajahn Mun)为例,他在巴托(Pak
To)的山地部落间修禅。有一天他坐下后,一个村人前来问他:「小子,你从哪来?」
「我从乌汶(Ubon)来。」他回答。
「那么,小子,你吃过了吗?」
「是的,先生,我吃过了。」
村人以略带轻蔑的语气,随意地谈话,那是我们一般认为不太礼貌的方式——尤其是对出家人而言。但是村人却认为这是最佳的谈话方式,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的习俗,可能会因此而生气。如果村人问我们:「小子,你从哪来?」我们可能会觉得受辱,而不想回答。我们的喉咙会变僵,不过阿姜曼却不然,他了解人们的内心,而我们却无法像他一样。当别人用这样的方式和村民说话时,他们并不以为忤,在他们的生活圈中,这是最佳的说话方式。
但是对于不了解这个习俗的我们来说,可能会因此而感到气愤。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件事。我到各地去演讲,也有许多人来此,在成千上百的人群之中,可能只有四五人真的在用心修行。因此,我喜欢对小团体谈话,如此更容易教导劝诫那些真正具有净信者。如果一千人中,只有五十个人左右具有正念并努力修行,这样成不了什么事。这就和你的工作一样,当你在田里工作时,连续好几天辛苦地插秧,祈求来年能丰收。但是,如果有人一路跟着你,把你插下去的秧苗拔出来,无论种下多少,一律被她拔掉,这样还能有什么作为呢?明天你再种,她再拔,你能成功吗?它能创造出利益吗?当你回头看见有人在破坏你的工作,把你插下去的秧苗拔出来,丢在地上,你会怎么做?你的辛劳有何代价?我们已经来日无多,为什么要让那些愚痴的人困扰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