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中的法语 (下)

标签:
身边的奥运宗教哲理实相佛陀思惟教育 |
分类: 拿来主义 |
作者:阿姜查
思法
走到终点,就得放下
当收成的日子来临时,我们就得离开。只有不知道事物始末者,才会随事浮沈,被耍得团团转。当他生病时,希望自己没病;当他变老时,希望自己没老;当他快死时,又希望自己不会死。但是法尔如是,它们原本就是生灭不已,无法改变。
由于不了解自然的法则,因此才会希望事物稳定而持久。这是我,那是她——每件事都从「我」与「我所有」的角度去看待,而没有考虑到法。重点是,走到终点时,每个人都得放下。无论名、闻、利、养,或一切苦乐经验,都无法从世间带走,它们都是虚妄的世间成就。
我们人与受困在龙中的鸟或水族箱里的鱼一样,命运操纵在主人的手里,随时会被取走。主人随时可以杀死被囚禁的奴隶。这就是轮回之苦,求出无门,除非他能了解法,如实认识这个世间。
看看法,不要看太远,如果看太远,你将看不见。如果你对法有疑惑,就看看自己,看看这个身体和这个心,它们可靠吗?你凭什么把它们当作自己?它们的本质为何?它们稳定吗?能持续多久?身与心都是因缘所聚合,并无不变的实体。
自然的法则
我们的头发会变白,牙齿会动摇与脱落,耳朵会失聪,视力会失明,皮肤则会干皱,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没有能力主宰它们。它们有自己的发展因缘,不听从任何人的指示。
就像一条向南流的河流2,如果我们希望改变它的流向,可能吗?当然只会自讨没趣。泰国的河水原本流向南方,而我们希望它转向北方,有人办到过吗?是河水错,还是我们错了?这只是自找麻烦而已。自然就是如此,事物皆遵循各自的轨道前进,无论我们怎么强迫它,它还是会照着既定的路线前进。我们无法改变它,即使想动手脚,也是无能为力,不是吗?
因此,佛陀希望我们闻法后,深入思惟,如实观察河流的实相。如果它向南流,就让它继续流,不要作无谓的抗争。一个智者站在河边,看着它向南流,会欣然接受,因为法尔如是,彼此之间没有矛盾与冲突。逝水如斯,奔流向南,这是自然之法。人生也是一样,人生中一定有老、病与死。从出生开始,中间变老,未了则消逝。能够如此思惟并看见实相者,将可维持平静与自在。
「行」的智慧
佛陀教导我们「行」(sankhara)的智慧。水即是「行」,川流不息;这个我们以为属于我们所有的身体,其中的四大元素,也是不停变换。生命从子宫出生之后,就一直向前流——从小孩,到成年,再到老年——川流不息。逝者如斯,法尔如是。
我们应该了解,这个身体不是一个实体、个人或自我,它只是因缘的聚合。无论为它哭泣或欢笑,或是有人想阻挠它,它还是这样。它不会想讨好任何人,佛陀希望我们看清这点。它是无常与不稳定的,由于不了解它的本质,才会造成苦。这个身体只是地、水、火、风的组合,不是一个实体、个人或自我。它最后会消逝,这就是自然的法则。
如果我们想要修法,并过如法的生活,就应该看看自然。你们有注意过树吗?有大、小、高、矮等不同的树。当干季来临时,它们的叶子就会掉落;当雨季来临时,树叶又会再长出来;当倒下的时刻来临时,它们就会倒下;当生长的时刻来临时,它们又会再度生长;当解散的时刻来临时,它们就会解散。我们也是一样。那是「行」的本质。我们出生、变老与倒下,接着再次出生,就像树与叶子一样——没有差别。
森林里有美丽的树与丑陋的树;有些弯曲多节,有些笔直高大;有些树有木髓,有些则无。人也一样,有好人与坏人,还有谄曲的人与端正的人,这也是自然。
就树木的情况而言,它们存在的因缘为何呢?是土壤与水分滋养它们,让它们成长与开花;就人类而言,则是业。业即行为,它让我们强壮或衰弱,并影响我们的智慧高低。树随季节——热、寒、湿等——而生出,人类则随业——他们的行为——而出生。
做好事,事情就会变好;做坏事,则只会带来痛苦。美好的行为让生命更美好,丑陋的行为则只会让生命更丑陋。这个存在的实相就称为业。举例来说,今天你为什么会来这里?你来寻找某种特别的业——你希望找到平静、喜悦与自在。持戒、修禅与闻法,是根本的因,是创造善业的根源。
闻法后的觉悟
闻法之后,还需要觉悟。有大觉悟,就会有大成果;如果只有小觉悟,就只有小成果。很少的正见,就会有很多的痛苦;如果具足正见,痛苦就会止息,内心将能获得平静。
你们今日来此,是为了寻找心灵的滋养。应该藉由内观来训练心,这就名为修法。经由身念处,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不需要向外寻找。
当我们真的清楚看见时,就能保持客观与离欲,会厌弃世间。虽然过程中会有一点恐惧,不过慈悲的心念会将它抚平。因此佛陀要我们洞见生、老、病、死的实相,如实观察,这就是法。
如实观察就是修法
如果我们能如实观察,就可以名为修法。我们将了解一切人类并无不同,无论是来自哪个村庄、省分或国家。如果我们真的生起洞见,就看不到差别。每个人都一样,开始出生,中间变化,最后则消逝。因此佛陀希望我们思惟戒与法,了解「他们和我们一样,我们也和他们一样」。如此,就会有了解与体谅,因为我们都一样是生、老、病、死的亲戚,我们都是一家人。如果我们了解这一点,内心就会生起人饥己饥的感受。当我们深入思惟这个身体时,就知道大家都一样:别人的小孩就和我们的小孩一样,别人的父母也和我们的父母一样;我们自己的存在和别人一样,别人也和我们一样。如果能够如此洞察,就能终结伤害、嫉妒、冲突与侵略。
这样的洞察即是正见,具足正见,即解脱道。有正风,就有正思惟、正业、正命、正语、正精进与正定。经由正见,进入解脱道后,便会有正确的连锁反应。能够这样做,无论在哪里,都是在修法。
佛陀教导我们观察自己,而非遥想天堂、大地、山顶、云朵或天空。法就在我们的身边,如果我们能了解自己,执着与渴爱就会减少,这都是洞见的力量。没有洞见,烦恼不会减少,我们也无法平静。
修行人应该知道行为的后果,不能盲目地修行。他应该清楚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是做对或做错,以及后果会如何。如果一个人什么都不知道,他的修行不可能有成果。他可能只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随团体运作,人家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完全没有任何洞见。佛陀希望我们明辨是非,清楚觉知当下发生的事。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能觉悟,如果我们现在没有洞见与觉知,以后也不会有。现在,就要看见。
身体的本质
仔细观察身体,直到离欲为止。我们将了解,我们就和笼中鸟或水族箱里的鱼一样,猎人或主人随时都可能将我们带走,或摧毁我们的四肢、感官与器官。我们的身体随时都可能瓦解,它的本质就是如此。我们无法阻止它发生,它也不会听从我们的命令。为什么?因为它们不是真实的,它们并非真的属于我们所有,没有一样东西值得信任。它们并非真的是,或一定是我们的脚、我们的手,我们的眼睛或我们的耳朵。那是世俗的说法,只是假名罢了,不能说成是我们的。
仔细思惟这些事物,它们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是色、受、想、行、识的积聚——你可以称它们为「五蕴」、「色法与名法」,或「身与心」,这都是就它们的本质而言。你就应该了解,它们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佛陀说:「比丘!正观内心者将能逃脱死魔的陷阱。」但是我们真的了解心吗?它叫我们哭,我们就哭;它叫我们笑,我们就笑;当它渴望某样东西时,我们就紧追不舍。这些事情并不难理解,心应该不难教才对,但是人们却不愿意教它。如果它生气,马上降伏它——拿起棍子,它就会听话,但是我们却不愿意像这样训练自己。如果的要训练自己,你怎么可能睡成那样?睡觉时,并不是糊里糊涂掉入梦乡。每天训练自己,当头碰到枕头时,记得观察吸气与吐气,并且思惟:「真好——今夜我还能呼吸!」每天这样告诉自己。你不需要反复唱诵与念诵,只要问自己:「我还在呼吸吗?」当你早上醒来时,马上想到:「嘿!我还活着。」到了夜晚,你再一次问自己:「躺下去后,我还能再起来吗?」小憩片刻后便警醒。当你再度感到疲倦时,再一次问自己同样的话。你每天都必须这样做,只要像这样精进,总有一天你会看见。你会看见自我与他人的实相,以及什么是世俗的惯例与假名。你会了解它们的真实意义。之后,原本重的会变轻,长的会变短,困难的会变简单,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但是你必须精进,才可能办得到,如果你惛沈懈怠,就什么事也做不成。
用心向内看
向外看,你将看不见实相。我们早已具足一切,因此毋须外求。出生之后,一切事实俱在,只需用心观察。事物出现时,我们马上看出它们是无常、苦与无我的。我们看见这个,并且认出我们就像这样,其他人也都像这样。这是思惟法的第一步,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可以抵达终点。这是一条终结生死的道路。
只要用心,我们就会知道。就像在田里工作,只要看太阳,我们就知道,何时是收工回家的时候。
工作时,我们需要知道时机。只要经常保持专注,我们就会知道,上工或收工的时间到了吗?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一定能看见并知道……同理,只要持续观察身与心,我们也一样会知道……它以前曾经像这样吗?它现在如何?它像个小孩吗?如果我们像这样思惟与观察,心就会自然转向。心情会转为平淡,在烦恼的生活中,它会感到安静。持续这样的思惟,将能令心转向;如果心不转向,我们就见不到法。
创造解脱的因
事出必有因,我们精进修行,就是在创造解脱的因。例如,一对经历过爱情与争吵的夫妻,当其中一人死亡时
,就只剩下孤单的另一半。原本恩爱的一对,如今只剩下一个人,那个人很可能会向寺庙求助。就像一个人生病时
,他很快就会想到要找医师;如果没有生病,他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像这样发生的事情就称为因,人们的情感运作也类似于此。如果我们的生活既安逸又舒适,就不会想到这些事
,心也不可能会转向。同理,修行时也必须生起出离心,不过我们往往做不到。我们去听开示,尊贵的教师使用各
种方法教导我们,就是为了帮助我们看清楚。头发像什么?牙齿、皮肤与指甲的实相为何?瞧,它们像以前一样鲜
嫩吗?它们有变老吗?和以前有差别吗?佛陀告诉我们,思惟自己的身体。向内观察,就像它染上病痛了一样,
专注地看。此时,你只会想赶快找医师来治疗它,你很自然会想到医师与药方。这很自然。如果高烧与疼痛持续不
退,这会变成你唯一关心的事。但是先前,在你生病以前,你根本一点也不关心这些事。如果有人叫你去找医师,
你还会嗤之以鼻呢!现在,因出现了。
我们的修禅也像这样。为什么我们要针对头发与皮肤,这些我们原本就有的东西进行思惟呢?它们是因之所在
,是出离与行舍的因。它们可以产生智慧,也可以制造烦恼。智慧生起,烦恼则消退;反之,烦恼生起,智慧则消
退。洞见生起,无明则消退……佛陀经常要我们思惟生、老、病、死,为什么?因为解脱之因就在这里。
「身念处」禅修法
思惟死可以让我们对于此世生起出离心,如果持续观察此点,一步一步深入它,对于世间的厌离也会随之加深
。思惟法,最后你将见法,亦即实相。当你见法时,你就能达到寂灭,除此之外,它还能将你带去哪里?
这就是因,这种禅法称为「身念处」,即观察身体的禅修。从头顶到脚底,再从脚底到头顶,反复观察。如此
禅修,将有助于生起出离心,让心转向。
假设你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一栋大房子,以及许多财产。当每件事都很平顺时,心就不容易转向,因为太舒适
与安逸了。就像你乘船出海,如果这艘船很好,水面又很平静,谁会想到要游泳呢?但是如果这艘船开始沈没,游
泳就变得很重要——或者你还能漠不关心?有人会问:「老是叫我们观察身体各部份,到底有什么用?」它的作用就是救命。如果你独自出海航行,可能不会想到要游泳,但是先将游泳学好可能更安心。如果这艘船开始沈没,除了游泳之外,你还会关心什么?
如此修禅,并且真的看见实相,正果就会不请自来。了解无常、苦与无我,由此而发起净信,你便已经完成思
法,而进入修法的阶段。
了解这一点后,你接着就会了解许多事。只要精通这一点,你的修行就可以辗转增上,于内在或外在,自己或
他人的身体中,看见无常、苦与无我。这是功德的来源,是佛陀的教法,也是你必须深入观察的地方。佛陀不会教
导不相干的事物,包括人们不会去的地方,或人们看不到的事物。他指出的都是我们切身的事物,无论行、住、坐
、卧,皆须臾不离。
怕什么?无处可逃啊!
即使这些事物如此贴近我们,我们仍然看不见!就像我们在禅堂里放置骷髅(死人的骨架)一样,世间人只会谈论,却不曾真正见过。有些人见过,却感到害怕,他们逃离禅堂,一点也不想看。这些都是视而不见的人,如果他们真的看见,就不会害怕。如果害怕,你还能跑去哪里?骷髅始终跟着你,想想看。即使你跑开,它也跟着你跑,无论你到哪里,它都跟着你。你到底在怕什么?根本无处可逃。
如此了解之后,你才能出离。「喔!事情真的是无常、苦与无我的。」当你看见骷髅时,你知道它就和你一样。你坐在那里抽烟嚼槟榔时,骷髅就在那里;你来回走动时,骷髅也跟着你;你闲聊时,它也在那里。它就和你一样。未来你也会和禅堂里的骷髅一样,每一个人都会变成这样。
先前,骷髅和你一样,也是一个活人;之后,我们也会和它一样,变成骷髅。你害怕吗?这是真的吗?你能逃到哪里去?
因此看一个人时,你知道他就和你,以及其他人一样。当你如此看一个人时,你就了解世间所有的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没有什么差别。整体而言,我们都是一样的人。
请认清这个事实。
先前,骷髅和我们一样;之后,我们会和它一样。藉由这样的思惟,心将会转变。持续思惟,你将了解一切事物皆非真实,并且不可信赖。唯一真实的是因果业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正确的思惟,会引导你走上正道;错误的思惟,则会让你误入歧途。它正在发生,这是唯一真实的事,果报一定会回到你的身上。
正确的思惟
死后,连骷髅也带不走,更何况家庭、朋友与财产呢?它们都是不可靠的。从我们自己的骨头开始,没有一样东西是真实的。带领我们转世的是身口意的善恶业。善有善报,恶招苦果,只有这件事是确定与真实的。
我们有尊敬与供奉死者的传统,还用尽一切谚语来称颂它的功德。人们拿出米糕,说那有益于亡者;不过,接下来却是他们自己在享用。亡者此时在哪里?而他或她又得到了什么利益呢?
放下执着,生起净信
虽然还住在家里,你们应该好好思惟这些事。你们身未出家,但是应该让心出家,觉悟实相。世间的成就与财物有其限制,无法带来究竟的利益。它们终将流逝,因此,就让它们流走吧!佛陀希望我们都能修禅并见法。如此思惟,即是经典中所说的前行,是第一步。它将摧毁我们的身体。摧毁身体——这究竟是什么意思?经由见到无常、苦与无我,我们就能放下对身体的执着,生起净信。
请思惟这点,由此你将能生起出离心,停止伤害他人的行为。不害,即是戒。如果不了解这点,你就不知道什么是业,以及何者是错误的行为;如果了解,你的身与口就会停止造恶,这就是戒。断除恶行,即是戒。
放弃恶行后,心就能静下来,并入定(samadhi);心入定后,就能生出智慧。佛陀初次传法时,弟子们只听到这样的话,当下在座位上就开悟了。有一些人达到阿罗汉果,究竟解脱,就在这样简单的开示中。那么,他们什时候持戒?什么时候修定与入定呢?他们了解轮回之若后
,便决心出离,那就是戒。之后,心中没有恶念,只有平静,那就是定;进入定境后,心便能深入思惟,并生起智慧。
如此闻法与思法后,就能自然生出戒定慧,这就是解脱道。许多人和我们一样,对此有许多疑惑:「啊!他们
背后一定有很多善业,才可能办得到。」不过,现在仍有人解脱。它真的可能,只要我们认真闻法与思惟,就可能
解脱。心必须要出离,要放下。如果现在无法放下,可以在明天或稍后的禅坐中放下。今天无法觉悟,可以明天再
悟,明天无法觉悟,可以留待明天之后再悟。如果我们真的对于法有兴趣,就一定要觉悟。
听到法的名字时,不要以为它是有别于自然的东西。我们拥有它,我们就是它。无论你修什么,努力让心如实看见——看见无常、看见苦、看见无我。看见我们这个世间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与持久的,如此而已。
内观实相
当你持有如此的正见时,无论看什么,都会转为内观的实相;外在现象与你本身没有差别,持续内观,每一样事物都是法。当你看见动物时,法就在那里。大生物是法,小生物也是法。包括岩石、泥土或青草,它们都是法,
因为一切都是自然。
见法之后,你就能依照所见去修法。佛法就是这样,它不是离我们很远的事物。我们说的是道的根源。如果你
有信心,并努力求法,你会向哪里去寻找?无论前往一间寺庙,或再往其他寺庙寻找,或到森林行脚与参访,它都
一直在那里。法,就在你自身之内——就在你的身上。 闻法的原则也是这样,不需要听很多,应该为了觉悟实相而聆听。过程中,你应该问自己:重点是什么?应该如何观察?应该如何修行?应该如何调伏内心?我们希望超越假象,解脱痛苦,然而什么是假象?这个痛苦又在哪里?应该如何超越它?
无论乐与苦,或爱与恨,都是你重要的老师。它们是解脱的根源。如果你执着爱的感觉,就会引发痛苦。深入观察这点,这些感觉将为你指出解脱道来。如果你执着它们,就永远无法解脱。深入观察这点,你就会有所觉悟。
超越爱与执着
为什么我们说要超越爱与执着呢?回想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无论是在家里或其他地方,当你非常依恋或钟爱某人时,是否都会为你带来痛苦。如果你有所怀疑,请想想这点,你必须了解这是份什么样的感情。不要迷失自己
,不要再沈睡了,不要让你的心陷入惛沈。钟爱某人,或执着钱财,都只会为你带来痛苦。切记!如果你无法记取
教训,就把它写下来!看着它!这就是实相。
当你有爱与恨的感觉时,你必须看着它们。它们正在教导你,提醒你不要落入极端的方式。冲动有可能引你陷入放纵或压抑两种极端的模式,即经典中所说的纵欲与自虐两端。佛陀刚悟道时,就是教导弟子不要陷入这两端。
它不只在佛陀的时代有效,即使到了现代依然有效。
应该从哪里观察起,才能了解这个实相呢?就从你自己的心里。习惯上当我们喜爱某人时,会一直想和他们在一起,但是当我们讨厌某人时,则甚至不想靠近他们。你们有过这种感觉吗?请仔细观察并教导自己,你看见它们是如何引你走向痛苦吗?这里谈论的是苦圣谛与苦集圣谛,即渴爱与执着。仔细观察你的生活,你就会了解这个事实。你的贪着与焦虑能带给你什么好处?不要让你的心被非理性的贪欲所绊住。这就好像你吃香蕉时,会将皮剥掉,但是当小鸡或其他动物想去吃它时,你却又觉得那是你的,这就是贪念在作祟。得到时感到高兴,失去时则感到沮丧,这就是佛陀所说应该避开的两端。告诉你的心,让它避开。
贪爱与憎恶都是深渊
因此修法者,听到教导后,应该仔细观察这些爱憎的情绪,当它们生起时,要努力降伏内心。仔细观察并避免落入极端的反应中,将有助于心的提升。不要让自己陷入深渊!贪爱是一种深渊,憎恶也是一种深渊。
佛陀了解这些事,他透过修行,看见它们是无常、苦与无我的。贪爱生起时,将它放在一边,憎恶生起时,也将它放在一边。如果你无法将它们放下,就应该训练心如此做。这些事本身无法让心平静。
这就是法,这就是佛陀的教法。你必须向这里观察,必须向这里寻找平静,因为这是涅盘之道。「你想追逐那些事吗?你将因此落入恶道。」这样告诉你的心。不要陷入执着,或为这些事巧立名目。
你下过田吗?你应该知道怎么鞭策牛,好让它听从你的话,到达你想去的地方。因此,为什么不鞭策你自己,抓稳心的方向呢?
没有业因之处
我们谈论的是到达一个没有业因的地方,在那里业因已经耗尽。如果有贪爱或憎恶,意味着有因存在,有因就会有果。如果有生,就会有灭,这就是自然。当贪爱与执着存在时,就会有憎恶与反感。如果有天堂可达,未来就有地狱可入,反之亦然。生与有的领域就是这样,因此佛陀希望我们仔细观察,这不只适应于少数人而已,它们放诸四海皆准。因此你应该去哪里修定?你修定的对象是什么?当你看见时,就应该迅速放下。
就在当下精进。以善巧方便调伏你的心,使它柔软,就像铁匠把铁熔化后,再把它塑造成各种有用的器具一样。就像这样,我们以戒律、禅定与智慧调伏我们的心,使它柔软与降伏,获得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