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中的法语 (上)

标签:
身边的奥运哲理宗教佛陀思惟美德教育 |
分类: 拿来主义 |
作者:阿姜查
思法
现在法
我们修行佛法,是因为我们看出高贵宝藏的价值,那是内在的财富。我们以前贪爱物质的财富,但是如今我们希望把它换成内在财富。这种财富没有四大元素的灾祸,如火灾或水患,也不用担心盗贼,那是他们找不到的东西。没有任何外在威胁可以动摇心的喜悦。这就是佛陀所说的功德。供养与布施是这种喜悦的来源之
一,因为我们可以藉此克服贪心与悭吝。
无论修行何种法,包括布施、持戒、禅定或慈悲,佛陀说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即追求寂灭。因此「现在法」(paccupanna
dhamma),亦即当下之实相,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修习各种被称为法的行为,例如供养寺院以赞助佛教,不过,我们应该了解它的实质意义为何。只是追求福报并无益于「佛陀教法」
(Buddhasasana,或译「佛教」)的提升,我们需要分辨福报与善巧方便的不同。福报本身缺乏智慧,而没有智慧就无法解脱痛苦。没有善巧方便的福报,就像背负重物却不知如何放下一样,它最后只会将我们压垮。善巧方便知道何时应该放下,二者共同撑起「佛陀教法」。我们藉由闻法以增进善巧与喜悦,然后再藉着正思惟来造福自己与他人。我们应该学习放下,因为执着只会带来苦。苦(dukkha),「生命无所不在的缺撼」,是可以避免的,但是你知道它的因吗?苦就存在于当下,我们毋须回顾过去。万法皆有其因,它们不会无端冒出。只有无知才会造成痛苦。一颗大石头重吗?如果我们从上面走过去就不重,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将它举起来,那就得另当别论了。
苦恼瞬间生起,非内心本有
因此如果我们对生、老、贫、富等现象无知的话,则它们皆是苦。佛陀说我们应该了解苦、集、灭、道等四谛。如果了解的话,就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痛苦的了。
有些人说苦是内心根深柢固的一部分,因此将永远存在。我今天才和一些人谈到这一点,我试着解释苦非内心本有,而是于当下生起的。当你感到厌恶时,当下就体验到苦。举柠檬为例,如果你不去碰它,它会酸吗?怎么样才会有酸味呢?当柠檬接触到舌头时,才会感觉酸。如果你没有经验过它,它就等于不存在。唯有当舌头接触到它的当下,它才生起,接着才有厌恶与苦恼。这些苦恼不是内心本有,而是瞬间生起的。
当心达到寂灭时,便是解脱道的终点,这是佛陀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觉悟的目标。但是在抵达终点之前,我们必须先知道如何修行,以便达到平和的心境。我们的心所以无法平静下来,是因为它们不了解真实法。心仍然未经调伏与不可信赖,缺乏如实觉知事物的智慧,所以无法看见真理或「实相法」(sabhava-dhamma,或译「自性法)。「Sabhava」意指「像那样存在」,或「依照本来的样子存在」。无论佛陀是否出世,万法依然存在,它们不会变成另外的样子。
一步一步把我们带往涅盘
一般都是从正见学起,接着是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与正定。虽说有八支,然而,它们都是构成一条道路的实际要素。当见解正确,就会有正确的思惟,接着语言与其他各支也都能步上正道。心如果建立在正确的基础上,则所行进的道路必然不会偏差,将一步一步把我们带往涅盘。
佛陀告诉我们要放下。当愉悦的经验出现时,他说只要觉知愉悦即可;当痛苦出现时,也只要觉知痛苦。没有一个人在经验愉悦与痛苦。这些事都是前因所衍生的后果,如果我们修行正确,将找不到任何拥有者。佛陀说只有乐或苦——没有自我、个人或本体。这是正见,没有拥有苦乐等情况的自我或主人。
感觉只是感觉,哪里有个我?
我们经常说我的脚、我的手、我的朋友,一直都有一个我在。但是根据佛法而言,那是没有认清自我。了解这些都不是自我,才是认清自我。你只是看见而不去碰它,就像你看见一条毒蛇,只要不去捉牠,就不会被咬。那仍然是一条蛇,但是牠的毒液却与你无关。因此佛陀说要认清自我,这种说法不只难以听闻,并且难以理解。世俗的规范或教导,在佛陀清明的心看来,都是颠倒的;而觉者的教导,在世俗人的心看来,也是难以接受的。
当世人觉得他们是善恶经验的主人,而经历着苦与乐时,他们其实都正受到无常的眷顾。因为一切事物皆不断在变化,执着它们只会造成更多的苦。事物来来去去,不断变化,你只能在喜与悲的两端之间,疲于奔命。不安源自于邪见,它让你起非份之想。你终究难逃苦乐的轮回,它们也将持续压迫你。
感觉就只是感觉,乐就只是乐,苦就只是苦,没有苦乐的人,这就是正见,佛陀希望我们如此思惟。如此思惟一段时间之后,心即可慢慢尝到法味,看清正在发生的事。我们所经验到的乐是怎么一回事?而苦又是什么?它们是稳定与恒常的事物吗?它们有多么确定?好好检视这些我们先前经验过的事物。我们享受过的快乐——它结束了吗?我们曾经不快乐吗?它一直存在吗?当我们慢慢了解现象的本质,不再那么执着时,心便得以平静下来,因为我们不再渴望拥有。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享受生活,并目利用我们所持有的物品——厨具与家具等,虽然它们并非真正属于我们所有。我们使用它们,但是清楚觉知它们并非属于我们所有。我们可以轻松自在地使用它们,而毋须受制于它们。我们在深广与超越的知识基础上使用它们,如果我们不能站在这些事物之上,就会被它们压在下面,以渴爱的心背负起它们,声称:「这是我的。」自甘受役于它们。这样的邪见只会把我们引向痛苦,因为事物永远不可能如我们所愿。
无常的本质
为什么事物会毁坏?因为它们存在。了解它们终将毁坏,当它们真的毁坏时,你便不致于太过悲伤。如果杯子不是我的,彼此之间没有关系,则它是否毁坏就与我无关。你的房子里有许多器皿,因此你最好如此思惟,不过,你还是必须教导你的孩子们要好好照顾它们。如果你只是说:「它不是我们的。」最后你可能连吃饭的盘子都没有。了解是一回事,说话则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你教小孩子成人的观念,可能没有人要洗盘子了。
活在这个世上,有许多必须做的事,但是我们应随时放下,保持内心平静,没有苦恼。如此我们才能轻松地做事,这便是正命。即使面临艰难的工作,也不会有问题。
远离生灭法
佛陀希望我们远离生灭法,但是我们却渴望出生。我们希望获得什么?我们还不了解其中的利害,没有看到佛陀所见到的实相。他指出几种我见,包括「我比他人好」、「我和他人一样」,以及「我不如他人」。无论何种见解,都有一个我,都是不正确的。如果没有这些我见,就没有障碍。
人们想要快乐与财富等事物,他们只想享福,想获得眼前的利益,而不愿意好好追求精神上的进步。算术中有加、减、乘、除,而他们只想要加法与乘法,这是多么自私与荒谬的想法。人们在修习解脱道时,可能仍然会生病或有其他问题,于是他们就怀疑:「为什么这件事会发生?修行的功德在那里?」但是这根本无关功德。积累功德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一只猫变成一只狗。你无法改变「行」(sankhara)的本质,它原本就是不可靠的。无论发生什么事,你都毋须太过担忧与沮丧。
我们所称的善巧或增上,超越世智辩聪的层次,它需要福慧双运才可得。福就像生肉,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腐坏,智慧则像盐巴,能够加以保存,或者你也可以将它放在冰箱里!有此一说,智慧像闪电,渴爱(tanha)则像河流。因此,佛陀建议,无论行动、饮食或观看,都不要让渴爱喧宾夺主。活在世间而不为世间所污染,清楚觉知这个世间,不要让心被渴爱所淹没。换言之,要放下。
跳脱生死轮回
佛陀的教导,是为了帮助众生跳脱生死轮回,但是心智低劣的我们却无法认同。当我们听到佛法说没有任何东西属于我们时,我们便开始害怕失去,它只会让我们更不舒服。
事实上,我们可以承认它们,认为世间的事物是属于我们所有,但是那只是世俗的真理,而非解脱的层次。我们需要学习生活中各种约定俗成的事物,例如,我们的名字。我们出生时,并没有带名字来,直到出世之后,才被命名,没有任何旧名字被替换——它原本是一片空白。在空白处,你可以放进任何东西。人们出生时便是一片空白,然后被冠上一个名字,为其存在定位。因此,我们可以称某人为张三、李四或任何一个名字,这是世俗大众所共许的。他们并非真实的张三或李四,而是一个假名罢了,没有实质的意义。事实上,根本没有一个实体存在,有的只是一堆因缘的聚合。但是,如果我们希望张三前来,我们必须呼唤:「张三!」如果我们想要叫李四,我们就必须使用这个众所共许的名称。它们有益于彼此的沟通与运作,仅此而已。
无我之思
出生之后,事物便消逝,消逝之后,事物又再出生,一切因缘法皆如此生灭不已。看清楚事实后,我们就会了解,佛陀所教导的确实是真理。当我们明白这个实相后,就没有什么事情能够让我们痛苦,或剥削我们。明白「没有自我」与「没有任何事物属于自我所有」,将能令我们比以往更自在,我们将更能轻松自如地处事与生活。
有些人这样想后,就失去了做事情的欲望,因为他们无法获得属于他们的东西,所以提不起劲。事实上,只有那些拥有欲太强的人才会受到打击。我们最好只为了做事而做事,时时刻刻谨记「没有自我」与「没有任何事物属于自我所有」,好好调伏自己的心,使其能放下。无论工作或行动,都经常提醒自己放下与不执着,以符合实相。
这就是正见与正思惟。我们了解世俗的真理就只是世俗的真理,并且明白事物如何生出,以及往后命名的种种。佛陀说一切名称都是空虚不实的,他在教导目迦逻伽(Mogharaja,意译为痴王)婆罗门时,说:「目迦逻伽!你应该观世间空虚不实。」这些话足以令一个凡夫丧失信心。「观世间空虚不实,死神就无法追踪你,他将看不到你。」佛陀如此教导他的弟子。
存在于空性
说这个世间空虚不实,可能会让你误以为世上没有东西。当我们看钵或痰盂时,这些东西确实存在,不能说它们不存在,但是它们是存在于空性之中。它们存在,但自性是空的。我们依惯例称某样东西为痰盂,那只是创造出来的名称,或者我们也可以称它为罐子。事实上,就名称的角度来看,它们是空的。但是我们却会习惯性地加以执着,而误认为真实。
有两个人,一个比较聪明,另一个比较笨。后者到市场买东西,他不确定那是什么——糊里糊涂买了一个夜壶回家。他将它当作饭锅,并且觉得很好用,他不知道别人都怎么使用。
聪明人前来看见这个情况,感到惊讶与不解:「这个人在做什么?真恶心,竟然拿夜壶来做饭锅。」一个被称作笨人,另一个是所谓的聪明人,为什么后者会感到憎恶呢?那个壶是新的,从来没有被当作夜壶使用过,所以很干净,为什么会对它感到恶心呢?这是因为观念上的执着,这样的执着会引来厌恶与瞋恨。「嗨!看看这个白痴,竟然拿夜壶来盛饭。」这两个人,究竟谁才愚蠢呢?
其实,夜壶本身什么也不是,它不过是个普通的容器,是我们将它命名为夜壶,之后如果有人拿它来盛饭、汤或咖喱,别人就会觉得恶心。这些负面的情绪代表什么意义呢?这只是因为执着于名称,习惯上大家都说:「这是一个夜壶。」它并非绝对与不可变更的夜壶实体,它的用法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想法与意愿。如果它很干净,便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用途。
性空唯名
如果我们能如此认清事实:所有事物都是性空唯名的存在,我们并非它们的主人——我们就可以自在地使用餐盘、夜壶与一般锅子,没有任何罣碍。这些事物自己没有名字,我们可以赋予各种名称,只要运作方便即可。
因此才说语言是一回事,心则是另外一回事。如果其他人称某物为痰盂,我们也可以随着他们这样说:如果他们称某物为夜壶,我们也可以照着做。换言之,我们可以调整自己,以顺应这个世间,随顺世间生活。佛陀与他的弟子们生活在一个大社会中,他们与各式各样的人一起生活,或善或恶,或智或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们都能适应得很好,因为他们了解世俗谛与胜义谛的道理。当你这样了解时,心便很舒坦,很平静,不再执着,这是正见的自然结果。你知道何者为世俗的惯例,何者为解脱,心不再受到扰动。放下负担,轻松自在。
法即现存的因缘
佛陀希望我们修法,但是什么是「修法」呢?法是一切事物,是眼睛所见到的色,耳朵所听到的声,这些都是法,因为法即现存的因缘。一旦有生,必定有灭,我们不需要对它们期望过高,它们原本就是如此。我们应该内观这个实相,在身心之中看出它来,而不须向外寻找。身与心的成份皆不稳定,亦无法持久,它们缺乏固定不变的实体,佛陀建议我们不要把它们视为真实,你怎么能将缺乏实质的事物视为真实呢?一直处于生灭变易状态的事物,怎么可能是真实的呢?唯一真实的是,它们的无实体性。
佛陀希望我们看清这个实相,即事物皆是无常、苦与无我的。缺乏如此的洞见并执着于事物,唯一的结果就是受苦。唯有正观并放下,才有可能带来解脱。
为什么真实修行的人值得尊敬?因为他们皆已见佛。当他们坐在那里时,佛陀就好像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无论行走、站立或倒卧都一样,片刻不离。他们在心里亲自见证,因此由衷恭敬佛、法、僧,佛陀的教法亦得以因此而维持兴隆。它不可能遗失,因为它存在于心中。无论身处何处,他们都可以听到佛陀的教法。
当我第一次接触这个观念时,非常不解。我前往聆听阿姜曼1(Ajahn Mun)开示,他说:「你!独自修行,聆听佛法。当你坐在树下时,聆听佛陀开示;当你走路时,聆听佛法;连你睡觉时,也要聆听佛法。」我当时怎么想也想不通,因为它无法藉由思惟测度而被理解,只能由清净心加以印证。我无法正确思惟这些话,因为其中谈到的是真实见法的经验。不过它并非遥不可及,因为法是无所不在的。
我们认为佛陀很久以前就入涅盘了,不过事实上,见到法的人就见到了佛。这并不容易了解。当你见佛时,你见到了法;当你见到佛与法时,你就见到了僧。它们都存在于心中。不过,洞见不只是玩弄文字而已,否则,经常可以听到类似的言论:「佛陀就在我的心中。」然而他们的行为却荒腔走板,完全不照佛陀的指示去做。
觉知法的是心,觉知的人则是佛。佛陀教导法,他已经觉悟法,不过法并不会随着他的涅盘而消失。假设你是一位老师,你不会生下来就是老师,你是透过学习而增长见闻,并从教学之中累积经验。如此辛勤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有一天你会退休并去世。虽然你死了,但是,老师不会死,因为让你成为老师的美德并未消失。同理,让一个人成佛的实相,或究竟法.并不会消失。因此我们可以说有两个佛陀,肉体的与心灵的。佛陀说:「阿难!善加修行,充实自己,你一定能在佛陀的教法中证果。凡是见到法的人即见到我,见到我的人即见到法。」
法就是佛,佛就是法
我们听到这样的话,却无法真正理解,对于「法就是佛,佛就是法」的观念,感到困惑。不过,事实就是如此。开始时,没有佛,当他觉悟法,即被称为佛。成佛之前,他是悉达多.乔达摩王子。我们也是一样,被称为乔或爱莉丝或某某王子。但是,若能觉悟法,我们也是佛,与他无异。由此可知,佛陀依然活着。
佛在哪里?我们的一切行为皆存在着实相。我们认为做坏事没关系,反正没有人看见。小心!佛在看。佛陀仍然持续在协助我们行走正道,只是我们没有看见,不知道而已。行者们对于善恶没有疑惑,他们正在见证自己的行为;可是我们却以为自己做坏事,没有人会看见。那是不可能的,我们都在看。无论我们在哪里,或者做什么,都无所遁形,那称为业(kamma)。行为的实相一直都存在,佛陀就是根据这个原则在教导。如果世间上每一个人都能修行并觉悟实相,他们就能转变成佛,成为传法者。
所以说佛陀依然存在,你应该为此而感到高兴。但是有些人却感到挫折,他们说:「老兄!如果佛陀还在,我早就成功了,我现在已经开悟了。」不过,他确实在此,在修行的正道或善恶的准则上。
人身难得
佛陀称人为「特殊的有情」,是能够觉悟法的众生。举例来说,我们具有动物所缺乏的思考能力,经由够格的教师训练后,我们就可以修行并了悟实相。比起其他众生,我们可以说是得天独厚。
经典上说「人身难得」,这有点难以理解。我们心想:「怎么会?经常都有人出生,甚至一次就生两个。」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不知道真正的人是什么。我们环顾四周,看见许多人,无德之人是其中一个类型。这些粗鄙之人,只是另一种动物而已,徒具人的名称。
初来到这个世间时,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如何修行,也不知道人类存在的真实价值。长大后,我们跟随父母师长学习,逐渐发展美德,并成为完整的人。这时我们才可以说人已经出生。
人类的潜能优于动物,我有时会举一只睡在稻谷堆上的狗为例。当这只狗饥饿时,牠必须出去寻找食物,无论那个稻谷堆有多大,牠完全无法受用。因为狗无法将稻谷去壳,然后烹煮。牠可能四处游走,却一无所获,不得已只好重回稻谷堆上。牠躺在那里,饥肠辘辘,最后可能就饿死在稻谷堆上。
所以说人类具有较佳的潜能,它可能被使用在善或恶的用途上。一个恶人,一种我们称为畜生的人,可能会摧毁一个国家,但是我们从来没听说过一只狗会摧毁一个国家。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对法有兴趣并且认真修行的人,将可能完成令众生难以思议的事。
五戒之助
其实,修行善法并不容易。它虽正确,不过做起来却有困难。一个简单的例子是五戒。我们在一切时中都应该遵守五戒,它们是查验一个人是否够格为人的标准。这五戒包括:一、禁止杀害任何生命,并且应该对他们慈悲;二、不偷盗,尊重他人的权利;三、了解正当的性关系,并且知所节制;四、说实话;五、杜绝麻醉品。如果每一个人都能遵守,这个世界将可以减少许多麻烦。即使尚未觉悟,也可以减少冲突,进入真正人的世界。戒律虽然不多,不过持守者,将可获得许多福报。我们可以坦然面对未来,因为我们未曾对他人造成伤害,死亡来临时,我们不会懊悔。因此,学习五戒是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以「修福」的方式学佛也很好,虽然这仅是一棵树的表皮与枝叶而已,不过依然很好。树都需要树皮,不是吗?当你供养或参与法会时,是以出于相信因果的善念去做,而非贪染之心。当你回家后,别人问你:「你到寺庙去,有得到什么功德吗?」你可以对他们详加解释功德所在,这是一种「善巧方便」(upaya),教导也是一种方便。
当一个老师在教导学生时,她举A先生有这些钱为例。如实上,没有A先生这个人,她用粉笔在黑板上创造了这个人,它是A先生吗?是的,是一个假设,一个名称,但是他无法四处奔跑或行动。为了学习,我们可以谈论这个A先生,但是他无法起身移动。这就是「善巧方便」。没有A先生,我们只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A来什表这个人。
有正念正知即可修行
只要具有正念正知,我们就可以修行。有些人会想,我没有时间修禅,我必须做生意。嘿!当你做生意时,要呼吸吗?只要有时间呼吸,你就有时间修行。禅定无他,警醒与觉察而已。所谓做生意也可修禅定,不知者会以为是在市场里闭目静坐。觉察意指觉知当下正在做的事,你今天说话、行动或思考时有出错吗?如果你有正念,就应该知道。
所以不要以为修行一定得剃度出家,住在寺里。无论从事商务、家务、写作或任何事,都可以修行,它就和呼吸一样——不需要刻意拨出时间来做。即使睡觉也要呼吸,为什么?呼吸是生存所必需。事实上,呼吸是极细致的滋养,我们不能两分钟没有它。我们可以两个小时或两周没有精致的佳肴,但是我们可以多久没有呼吸呢?因此佛陀要我们观察呼吸,进与出,配合反复念佛。身体各部位都需要它,它是最重要的食物。当你静观时,你就了解它对于你是多么可贵,更甚于钱财、黄金与钻石。如果它只出不进,你的生命就完了;如果它只进不出,你也一样会死。
由观察呼吸,进而观生命无常,是念死的禅修。只要明白这个事实——如果呼吸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你的生命就完了——如此就足以改变你的心。这个明白会让你开始觉醒,你的外表会改变,你的行为也会随之变化。你会害怕造恶,并对坏事生起羞耻心,你将不再随着贪爱或瞋恨而冲动行事。正念会自然增强,智慧也会及时生起,教导你许多事物。
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保持正念,智慧就会生起。它很简单,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呼吸。当你躺下时,可以集中注意力直到睡着。这真的很简单,它会让心平静下来,无论你是出家人或在家人。
禅定是帮助我们超越痛苦的良方,藉由它我们可以明辨是非;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修行,就无法看清楚。无论做什么,都要明明白白。这便是佛陀对弟子们生活的要求。
猎人的陷阱
身体有可能不会疼痛、发烧与生病吗?我们众生都被恶魔(Mara)的陷阱困住了。当我们被陷阱困住之后,恶魔就可以对我们为所欲为,他可以折磨我们的眼睛、直朵、四肢,或身体的任何一处。
这就和人们为动物设下陷阱一样,挖掘一个窟窿,或用饵钩,引诱牠们进来。当鸟儿来食饵,被逮住时,牠能怎么做?牠的脖子已经被掐住了,还能去哪里?牠想飞却飞不开,即使拼命挣扎也没用。然后拥有这个陷阱的猎人抵达,看见被困在陷阱里的鸟儿,就和他所计划的一样。
他抓起鸟儿,如果牠想反抗,或想攻击他,他可以轻易就扭断它的颈子;如果牠想飞,他就会折断牠的翅膀:如果牠想逃跑,他会折断它的双脚。陷阱的主人如今主宰一切,这只鸟儿无论如何都逃不开他的掌握。
我们也一样被困在陷阱里。佛陀看见了,并且明白真相。他原本是一位王子,享有一切荣华富贵,当他看见世间的苦后,他舍弃了一切。他清楚看出世间的本质,了解其危险性,因此义无反顾地放下与离开。人一出生之后,便陷于其中,他看见自己像鸟儿一样被困在陷阱里。索套环绕着他的颈项,他看出其中的危险,因此放弃一切,孑然一身地离开。觉悟之后,他指出此点,让我们思惟,在不确定的领域中,何者有害,何者有益。他不愿自己沦落,也不愿被陷阱困住,他选择出离,让自己全身而退。在见法与觉悟之后,他教导我们觉知这些事物。
观察这出人生戏码
虽然他解释了世间的谬误与危险,但是人们仍然被无明障蔽,无法看见。心是如此厚重与顽固,并且还不断在累积痛苦与欲望。在这出人生的戏码中,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不难看出世间的业与苦。如经中所说:「生即是苦」生在这个世间,你苦吗?出生之后,我们具有双手、双脚、眼睛与耳朵,它们都昭示了苦的存在。我们必须设法活下去,为了一家的前途而打拼。在接触外界的过程中,我们频频陷入困境。除了自己的头痛与忧虑之外,我们还要担心孩子的未来,以及财产的问题……
出生之后,我们随时可能遭受变故。耳朵可能变聋,眼睛可能变瞎,四肢或身体的任何部位都可能受伤。我们无法优悠自在,因为我们都被困在陷阱中,那是猎人设下的陷阱。那位猎人如今握有主宰权,我们成了他的猎物。
他可以照顾我们,也可以打烂我们的嘴,或折断我们的翅膀。这个陷阱的主人,就是身魔(khanda-mara),或译「蕴魔」与烦恼魔(kilesa-mara)
在这里,许多人不想了解法,只想逃避。他们不往正道着手,只想捡便宜,结果当然只有——苦。它肇因于渴爱,渴望拥有,而不愿活在当下。
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观察自身,以达到离染与觉醒的目标。了解一切都是因缘法,没有独立存在的个人或自我。就像我们种田时,装设稻草人,以防稻谷成熟时,小鸟会来偷吃作物。我们收集稻草与稻秆,扎成人形,并为他穿上裤子与衬衫,小鸟看了就会害怕,不敢来偷吃。稻草人成为我们的帮手,从此之后,稻子有机会成熟,我们也可以收割了。但是其实它不过是稻草与稻秆扎成的假人,一旦我们收成之后,就可以将它弃置在田里,那里正是它的来处。
我们就像稻草人一样,当意识离开身体之后,就什么也不是——与稻草扎成的假人没有两样。稻草人哪里也去不了,最后只会被弃置在田里。
但是现在我们可以活动,可以到处行走,对于事业与旅游,充满憧憬。我们想走就走,想留就留,可以恣意唱歌、跳舞与玩乐。用一句俗话说,我们现在只是在等死。收成的时间一到,稻作收割完后,稻米被打包运走,而稻草人则被丢弃在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