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让青蒿素与屠呦呦越离越远

(2015-10-08 15:20:23)
标签:

屠呦呦

青蒿素

廉价药

消失

别让青蒿素与屠呦呦越离越远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青蒿素,这一曾背负着“中国发明,外企生产”标识的产业才开始广为人知。事实上,尽管源自中国,但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一直处于全球青蒿素产业连的最底端,直到2005年(第一财经日报10月8日报道)。
   青蒿类药物是治疗穷人疾病的药物,然而它遇到的现实困境却被美好理想,更让相关研发生产企业神伤。首先,市场需求有限,尤其是对此具有需求的患者往往都是低收入群体,决定了其产品规模上不去,价格受到相应管控。
   这就是典型的“廉价药”,花不了几个钱,就能治好患者的疾病,但是却造成利润率偏低。而这绝不仅仅是青蒿素之苦,也是几乎所有“廉价药”之悲。
   近年来,不断有报道指出,各种各样曾经为低收入群体接触困厄的“廉价药”在消失。生产企业受制于“廉价药”利润过低,而渐渐失去了投入动力。医院同样觉得“廉价药”挤压了利润产出,而不愿进货。唯有夹在中间的患者,欲求“廉价药”而不得。
   由此,包括青蒿素在内的“廉价药”,只有两条路可走。
   要么是“走出去”,如“廉价药”一样,加入到全球化市场的竞争之中。然而前提是背后有类似于复星这样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支撑,持续的产品升级和研发,不唯短期利益而追求长远发展。
   要么是“请进来”。首先,政府要对“廉价药”给予更多的支持力度,不仅要把更多“廉价药”纳入基本药物目录,更重要的是,在政策、财政补贴上适当倾斜,尤其是那些治癌之类救命药。
   当然,相比青蒿素,国内众多“廉价药”还面临着多重挑战。青蒿素目前在国内属于主导位置,竞争对手主要是跨国企业。而不少国内“廉价药”不仅要承受国内的同业竞争,还处于进口药挤压之下。
   必须要指出的是,许多国内“廉价药”生存处境困难,不在于自身价不廉、治疗效果不好,恰恰与之相反,由于目前医疗体系以药养医的体制弊端,基于利益诉求,不少医院和医生宁愿开大处方,选择价格昂贵的进口药或其他国内同类药,都不愿把性价比更高的廉价药推荐给患者。
   而“小、散、乱”的国内药品生产环节,对于知识产权保障的力度偏弱,某些职能部门审批和监管环节的责任缺位,都导致了“廉价药”容易被复制山寨,苦心投入的大量研发成本付诸东流。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青蒿素之苦也是“廉价药”之悲,破解这一命题难就难在,外有资金雄厚的跨国药企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吞并相对弱小的廉价药生产企业,从而独占相应市场,内有无序竞争,劣币驱逐良币,同时部分医院出于经济人理性,人为阻隔患者与“廉价药”的供需通道,可谓危机四伏,困难重重,让“廉价药”本就脆弱的脊梁更易被压垮。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但青蒿素的境遇能有多大改善,充满了未知数。而相比青蒿素,那些已经绝迹以及正处于濒危边缘的“廉价药”,更是广大患者的心头之忧。如果卫计委等相关部门继续坐视“廉价药”的消失,那么当初抱着为所有人接触疾病危险信念的屠呦呦以及同仁,所有的努力和付出就不再有任何意义。而中国那么未来再多几个诺贝尔医学奖,我们的医疗体系仍然会距离人文本位越来越遥远。
   别让青蒿素与屠呦呦越离越远,这就是围堵屠呦呦大门口,一味送上鲜花与掌声之外,社会更需要关注的沉重命题。
毕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