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职业打假人售假说明“大环境太假”

(2015-10-12 16:14:58)
标签:

365

职业打假人

转行售假

王海

堕落

职业打假人售假说明“大环境太假”

   佛山市南海区警方通报,南海警方成功打掉一个涉嫌销售假冒品牌服装的犯罪团伙,从该团伙的三个仓库,查获假冒品牌衣物10万余件,涉案价值超5000万元。而令人称奇的是,团伙头目张某雷原来在某打假公司工作,在工作中看到别人制假售假来钱快,于是就从今年开始自己投身售假(新快报10月12日报道)。
    职业打假人改行售假,当然是他作为个体的堕落,而这样的“转型”,恐怕比一般售假者对社会危害更大。毕竟职业打假人往往掌握了更多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如果反过来运用于售假,包括在如何做好假冒伪劣产品的伪装、避免被他人发现等方面“以毒攻毒”,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职业打假人改行售假,看似是个案,但背后也隐藏着某种大环境不够良性所带来的劣胜优汰必然性。这位职业打假人,在之前打假生涯中的回报,远远比不上售假带来的暴利,恐怕是其人生转变的最大诱因。
   打假,需要一个案例一个案例地去发掘,调查,摸底,搜集各种证据,还要与售假分子斗智斗勇,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成本可想而知。可换来的收益能有多少呢?“假一赔二”、“假一赔三”看似很理想,但如果将之前付出纳入进去,恐怕就没有多少收益,甚至可能亏本。
   虽然新消法已经规定了“假一赔十”,但纸面上的美好维权预期,与实际生活中的索赔结果距离到底有多远,恐怕这些冲在一线的职业打假者最清楚。
   更令职业打假者感觉到付出收益不成正比的,除了大量先期成本投入,与售假者周旋外,部分地方监管机构对于职业打假的不认可,不宽容,也是让职业打假举步维艰的原因之一。
   之前,著名的职业打假者王海,就成感慨打假太难,索赔何其不易。甚至曾有过地方执法机构,认为王海所代表的职业打假是一种投机,不被鼓励甚至屡屡判其败诉。
   如果执法机关对于常态化的制假售价睁一眼闭一眼,而对于职业打假却总是陷入唯动机论、认为职业打假就是为了赚钱,将其置于道德大棒与行政干预的双重打压,职业打假就不是前景光明的职业,王海们就会越来越少,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制假售假者越来越猖狂,乃至出现职业打假者从猫变老鼠的反向示范。
   职业打假应当被鼓励,尤其是在当下制假售假现象依然严重、政府有限监管资源疲于应付的情势下,职业打假一来可以弥补政府打假力量的不足,成为有效补充。二来客观上对制假售假形成了第三方监督,让其付出更多违法成本。
   其实,政府对于职业打假不仅要鼓励,而且要在法律上设置更多激发民间打假力量成长的相应环境。比如,就如同民间有反扒队一样,能否适当鼓励成立职业打假联盟,组团起来打假?比如,在公益诉讼、集体诉讼上逐步立法完善,让职业打假者可以像律师一样,接受普通公民委托,对某类制假售价侵犯公众利益的现象举证并加以诉讼,同时法院支持其获得惩罚性赔偿,让公众维权、职业打假获得应有的权益保障和制度激励,而对制假售假者形成如此做就会倾家荡产的心理威慑。
   可惜的是,至少到目前为止,国内相关立法及执法的制度保障,都距离全民打假的理想实现相去甚远,于是乎就出现了职业打假人干脆改行售假的怪事。
   职业打假人售假,让公众很受伤,伤心的不是一个曾经的打假勇士的堕落,而是我们至今没有拥有让王海们获得尊荣与合理回报的打假环境。
毕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