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都想哭的《大气法》如何对公众负责http://life.cpd.com.cn/n2630003/c19874231/part/19874245.jpg
近年来,“蓝”这个词汇已经不仅指颜色,更是隐含着公众对于大气清洁的渴求,所谓“APEC蓝”、“阅兵蓝”等各种“蓝”成为热词,就在于公众心目中,这样的蓝天白云是多么稀缺。
也因此,一部叫做《大气法》的法律立法过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度。《大气污染防治法》(下称《大气法》)历时15年修订,于2015年8月24日报送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三审,不出意外,通过已成定局。然而,参与起草的专家称,看完《大气法》三审稿想大哭:感觉被人操纵(中国经营报8月27日报道)。
起草专家为何面对即将成型的《大气法》想哭?首先是专家意见据说不受重视,甚至被完全搁置。这让专家感觉到,自己的参与以及背后的付出,效果几乎为零。这不仅是专家个体的尊严受损,更引出了对于《大气法》立法决策过程是否能坚持广泛参与、民主决策的的疑虑和担忧。
之所以要邀请专家参与起草《大气法》,就在于专家具有的专业知识和视野,是这部基于大气污染控制的法律所不可或缺的。如果起草专家本着科学严谨精神,以及实地调研所做出的建议和意见,最终说了白算,那么置参与专家于何地?专业缺席的《大气法》,是否有会沦为少数部门和利益强势群体的盘中餐?
更大的问题在于,如果连首要参与起草过程的专家,最终都被眼看着要通过的《大气法》气哭了,如此《大气法》怎样对公众负责?历经15年修订,如何还是不能与时代发展和公众日益强烈的环保诉求所对接,还是参杂了过多的部门争利,甚至出于地方或强势利益群体的需要,将完全滞后于时代的落后标准强行塞进去,15年的光阴岂不白费?公众和专家15年来的努力和等待难道又一次被无视?
目前国内环境污染治理形势之紧迫,可以从直观的各种“蓝”常年不复存在,以及更专业化的PM2.5,空气质量指数看出。甚至已经有数据显示,大气污染给民众带来包括癌症在内的恶性病症发病率逐年提升,这是在每个人耳边回荡的沉重警钟。
大气污染之下,谁也无法豁免?哪怕你贵为名人富豪,也不可能享受空气专供的特权,这已经成为社会常识。而在《大气法》立法过程中,似乎这一常识又被某些人遗忘了。
《大气法》一旦通过立法,就面临与社会现实并轨的挑战。而把起草专家晾在一旁的立法过程,必然会造成《大气法》存在严重的立法缺陷。一旦《大气法》成为无用的摆设,甚至因为其中某些人为设置的既得利益保护条款,起到反作用,那么这部耗时日久、投入巨大的法律,只会造成法律资源的极大浪费,公共利益的再度损害。
在公众和媒体的经验当中,已经有多少法律,因为立法过程不够公开透明、没有真正做到开门立法广纳民意,而造成法律本身的弊端重重,也在损害整个立法与执法体系的社会公信力。如此教训难道还不深刻?为什么还要让专家付出心血、公众期盼的《大气法》重蹈覆辙?
连起草专家都要含泪离场的《大气法》,能够给我们带来希望、并为中国包括大气在内的环境整治工程,产生足够的推动力么?这些沉甸甸的疑问,不能等到《大气法》被试错、付出巨大代价后才得以回应。
毕舸
http://wenwen.soso.com/p/20140225/20140225161312-1143194422.jpg
加载中,请稍候......